第10章 悲風為我從天來(9)(2 / 3)

“可以先命人去五台山探明劉子政的下落,然後再去禮聘。如今最要緊的是征集人馬,部署作戰。至於劉子政,縱然了解虜情,恐怕也緩不濟急。”

牛金星也是這麼想的,另外他雖然沒有問過,卻猜到李自成不願放李岩回河南,所以才差他去五台山禮聘劉子政,於是說道:

“聘請劉子政固然也是皇上招賢納士的一番心意,但目前確實急需征集人馬糧草,部署作戰。林泉暫不去五台山,留在皇上身邊,隨時運籌帷幄,也是很重要的。不如皇上先密諭五台縣令,查明劉子政是否仍在山中,再作計較。”

李自成聽了宋獻策、牛金星的話以後,覺得也有道理,決定暫不派李岩往五台山去。他對大家說道:

“這樣吧,我在這裏稍候數日,就要往平陽去。明日軍師先回長安。今天大家暫去休息,有些事明天再議。”

第二天,宋獻策帶著少數隨從匆匆上路,趕往長安。

李自成一夜沒有睡好,各地來的消息都使他心情沉重。雖然滿洲人馬和吳三桂的人馬開始從真定返回北京,但他知道這隻是暫時休兵,下一步還要大舉進犯。從河南、山東來的消息也很不利:反叛大順的州縣越來越多,各地方大都鬧起來了。他在慌亂無計之餘,深恨滿朝文武在北京時隻知勸他登極,向他獻下江南之策,卻沒有人向他提到滿洲人兵力甚強,必會乘機進關。直到他在山海關決戰時候,才突然知道滿洲人比吳三桂的力量大得多,鑄成大錯,後悔已經晚了。如今這麼回想起來,他對宋獻策比對牛金星和李岩要看重一點,因為對東征山海關之事,隻有宋獻策曾經苦勸他不要前去。而李岩並沒有堅決阻止他對吳三桂的禦駕親征。按說,李岩是會看出這步棋走錯了的,可是為什麼他不像宋獻策那樣苦心勸阻呢?至於牛金星,雖然也沒有勸阻,但他當時正在主持籌備登極大典,每日事情很雜,沒有勸阻也情有可原。李岩是不能原諒的。而且李岩自進北京以後,對很多事情都不多說話,誰知他心裏懷著什麼想法?但是他盡管這麼懷疑李岩,表麵上卻神色不露。第二天禦前沒事時,他又對李岩說道:

“朕原來要差你去五台山尋找劉子政,請他前來共事。後來聽了你和獻策的話,決定等等再看。可是現在事情確很緊急,朕身邊沒有一個真正明白關外的情形的人,所以朕昨夜又想了很久,還是派你去五台山禮聘劉子政前來。望你不辭辛苦,走這一趟,速去速回。要帶多少銀錢,你自己告訴管事官員,為你準備,不要耽擱太久。”

李岩看見李自成神色十分嚴肅,從口氣聽出這事情已經無可更改,隻好回答一聲:“臣遵旨前往,請陛下不必焦慮。”

他出來以後把許多應該準備的事情立刻準備停當,帶了銀錢和隨從人員就要出發。他心中有點害怕:萬一請不來劉子政,皇上豈不要怪罪?他在心中感慨說:

“皇上的章法亂矣!”

李岩正要啟程,忽然李自成又召他立刻進宮。他趕快換了衣服,來到行宮。牛金星已在那裏同李自成商量大事。等他行了磕頭禮,李自成命他趕快坐下,告他說剛才得到稟報:南京已經立福王為君,河南局勢很亂,大順在河南、山東兵馬不多,各處新上任的州縣官有的被殺,有的被驅逐,有的被捕送南京。李自成問他,有何辦法可以收拾中原亂局?李岩趁此機會提出來,他願意與李侔馳回河南,收拾紛亂局麵,但需要皇上派一支精兵給他。李自成心中疑問,他為什麼不想別的辦法,不派別的人前去,而非要同自己的兄弟李侔回河南呢?又為什麼這麼急著回河南呢?是不是看我的大勢已去,急於想離開我?於是他不動聲色,又問道:

“卿回河南,有何辦法,可以收拾中原局麵?”

李岩覺得這是大好時機,就說道:“河南是微臣桑梓之邦,人地較熟,容易號召士民,共扶大順,對抗夷狄。”

李自成說:“可是南京立了福王,卿將如何對付?”

李岩說:“今日南京已經立了新君,確實不易對付。請容臣馳回河南之後,相機行事。倘能緩和與南京的不共戴天之仇,共同抵禦胡人,這是上策。等胡人被我們打敗之後,那時再與南京爭奪中原,命襄陽、荊州、承天的人馬順流東下,關內人馬出河南到淮北,南過長江,兩路夾攻,江南不難平定。”

李自成說:“恐怕與南京合起手來共禦胡人,也不是那麼容易。”

李岩說:“事情確有困難,也隻能走一步說一步,相機行事。事前一切都想得很順,到時候未必就順。”

李自成心中頗不高興,想道,這不是嘲笑我去山海關時,起初想得容易,而最後吃了敗仗麼?但是他竭力忍耐著,又問道:

“卿另外有何方略?”

李岩說:“臣並無別的方略,隻是想,第一要順應人心。”

李自成問:“何為順應人心?”

李岩說:“崇禎十三年,陛下初進河南,當時百姓苦難深重,如在水深火熱之中,所謂人心思亂,正是此時情況。陛下順應人心,剿兵安民,開倉放賑,三年免征,所以陛下所到之處,遠近響應,開門迎降,望陛下之來如大旱之望雲霓。後來陛下兵力強盛,橫掃中原,南至湖廣,攻城掠地,所向克捷。到這時候,百姓所殷殷期望者不是再亂下去,而是望陛下設官理民,恢複農桑,使百姓稍過溫飽日子,此所謂人心望治。然而人心望治而終未獲治,辜負了百姓殷望。由於沒有順應人心,所以目前一聽說山海關我軍受挫,便處處不穩。臣回河南之後,要順應人心,就要首先撫輯流亡,興利除弊,恢複農桑,使百姓有安居樂業之望,而不再受兵戎之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