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五月的青島
因為青島的節氣晚,所以櫻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開。櫻花一開,青島的風霧也擋不住草木的生長了。海棠,丁香,桃,梨,蘋果,藤蘿,杜鵑,都爭著開放,牆角路邊也都有了嫩綠的葉兒。五月的島上,到處花香,一清早便聽見賣花聲。公園裏自然無須說了,小蝴蝶花與桂竹香們都在綠草地上用它們的嬌豔的顏色結成十字,或繡成幾團;那短短的綠樹籬上也開著一層白花,似綠枝上掛了一層春雪。就是路上兩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圍牆既矮,藤蘿往往順著牆把花穗兒懸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氣:那雙櫻,丁香,都能在牆外看到,雙櫻的明豔與丁香的素麗,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綠色,嫩綠,所以把鬆柏們比得發黑了一些。穀中不但填滿了綠色,而且頗有些野花,有一種似紫荊而色兒略略發藍的,折來很好插瓶。
青島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過,說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別的綠,特別的可愛,也許是因為人們心裏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綠葉,再看一眼海,真的,這才明白了什麼叫作“春深似海”。綠,鮮綠,淺綠,深綠,黃綠,灰綠,各種的綠色,聯接著,交錯著,變化著,波動著,一直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漁帆的外邊去。風不涼,浪不高,船緩緩的走,燕低低的飛,街上的花香與海上的鹹味混到一處,浪漾在空中,水在麵前,而綠意無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歡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隻能默默無言,心好像飛到天邊上那將將能看到的小島上去,一閉眼仿佛還看見一些桃花。人麵桃花相映紅,必定是在那小島上。
這時候,遇上風與霧便還須穿上棉衣,可是有一天忽然響晴,夾衣就正合適。但無論怎說吧,人們反正都放了心——不會大冷了,不會。婦女們最先知道這個,早早的就穿出利落的新裝,而且決定不再脫下去。海岸上,微風吹動少女們的發與衣,何必再去到電影園中找那有畫意的景兒呢!這裏是初春淺夏的合響,風裏帶著春寒,而花草山水又似初夏,意在春而景如夏,姑娘們總先走一步,迎上前去,跟花們競爭一下,女性的偉大幾乎不是頹廢詩人所能明白的。
人似乎隨著花草都複活了,學生們特別的忙:換製服,開運動會,到嶗山丹山旅行,服勞役。本地的學生忙,別處的學生也來參觀,幾個,幾十,幾百,打著旗子來了,又成著隊走開,男的,女的,先生,學生,都累得滿頭是汗,而仍不住的向那大海丟眼。學生以外,該數小孩最快活,笨重的衣服脫去,可以到公園跑跑了;一冬天不見猴子了,現在又帶著花生去喂猴子,看鹿;拾花瓣,在草地上打滾;媽媽說了,過幾天還有大紅櫻桃吃呢!
馬車都新油飾過,馬雖依然清瘦,而車輛體麵了許多,好作一夏天的買賣呀。新油過的馬車穿過街心,那專作夏天的生意的咖啡館,酒館,旅社,飲冰室,也找來油漆匠,掃去灰塵,油飾一新。油漆匠在交手上忙,路旁也增多了由各處來的舞女。預備呀,忙碌呀,都紅著眼等著那避暑的外國戰艦與各處的闊人。多咱浴場上有了人影與小艇,生意便比花草還茂盛呀。到那時候,青島幾乎不屬於青島的人了,誰的錢多誰更威風,汽車的眼是不會看山水的。
那麼,且讓我們自己盡量的欣賞五月的青島吧!
載一九三七年六月十六日《宇宙風》第四十三期
可愛的成都
到成都來,這是第四次。第一次是在四年前,住了五六天,參觀全城的大概。第二次是在三年前,我隨同西北慰勞團北征,路過此處,故僅留二日。第三次是慰勞歸來,在此小住,留四日,見到不少的老朋友。這次——第四次——是受馮煥璋先生之約,去遊灌縣與青城山,由上山下來,順便在成都玩幾天。
成都是個可愛的地方。對於我,它特別的可愛,因為:
(一)我是北平人,而成都有許多與北平相似之處,稍稍使我減去些鄉思。到抗戰勝利後,我想,我總會再來一次,多住些時候,寫一部以成都為背景的小說。在我的心中,地方好像也都像人似的,有個性格。我不喜上海,因為我抓不住它的性格,說不清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不能與我所不明白的人交朋友,也不能描寫我所不明白的地方。對成都,真的,我知道的事情太少了;
但是,我相信會借它的光兒寫出一點東西來。我似乎已看到了它的靈魂,因為它與北平相似。
(二)我有許多老友在成都。有朋友的地方就是好地方。這誠然是個人的偏見,可是恐怕誰也免不了這樣去想吧。況且成都的本身已經是可愛的呢。八年前,我曾在齊魯大學教過書。七七抗戰後,我由青島移回濟南,仍住齊大。我由濟南流亡出來,我的妻小還留在齊大,住了一年多。齊大在濟南的校舍現在已被敵人完全占據,我的朋友們的一切書籍器物已被劫一空,那麼,今天又能在成都會見其患難的老友,是何等的快樂呢!衣物,器具,書籍,丟失了有什麼關係!我們還有命,還能各守崗位的去忍苦抗敵,這就值得共進一杯酒了!抗戰前,我在山東大學也教過書。這次,在華西壩,無意中的也遇到幾位山大的老友,“驚喜欲狂”一點也不是過火的形容。一個人的生命,我以為,是一半兒活在朋友中的。假若這句話沒有什麼錯誤,我便不能不“因人及地”的喜愛成都了。啊,這裏還有幾十位文藝界的友人呢!與我的年紀差不多的,如郭子傑,葉聖陶,陳翔鶴,諸先生,握手的時節,不知為何,不由得就彼此先看看頭發——都有不少根白的了,比我年紀輕一點的呢,雖然頭發不露痕跡,可是也顯著消瘦,霜鬢瘦臉本是應該引起悲愁的事,但是,為了抗戰而受苦,為了氣節而不肯折腰,瘦弱衰老不是很自然的結果麼?這真是悲喜俱來,另有一番滋味了!
(三)我愛成都,因為它有手有口。先說手,我不愛古玩,第一因為不懂,第二因為沒有錢。我不愛洋玩藝,第一因為它們洋氣十足,第二因為沒有美金。雖不愛古玩與洋東西,但是我喜愛現代的手造的相當美好的小東西。假若我們今天還能製造一些美好的物件,便是表示了我們民族的愛美性與創造力仍然存在,並不遜於古人。中華民族在雕刻,圖畫,建築,製銅,造瓷……上都有特殊的天才。這種天才在造幾張紙,製兩塊墨硯,打一張桌子,漆一兩個小盒上都隨時的表現出來。美的心靈使他們的手巧。我們不應隨便丟失了這顆心。因此,我愛現代的手造的美好的東西。北平有許多這樣的好東西,如地毯,琺琅,玩具……但是北平還沒有成都這樣多。成都還存著我們民族的巧手。我絕對不是反對機械,而隻是說,我們在大的工業上必須采取西洋方法,在小工業上則須保存我們的手。誰知道這二者有無調諧的可能呢?不過,我想,人類文化的明日,恐怕不是家家造大炮,戶戶有坦克車,而是要以真理代替武力,以善美代替橫暴。果然如此,我們便應想一想是否該把我們的心靈也機械化了吧?次說口:成都人多數健談。文化高的地方都如此,因為“有”話可講。但是,這且不在話下。
這次,我聽到了川劇,洋琴[9],與竹琴。川劇的複雜與細膩,在重慶時我已領略了一點。到成都,我才聽到真好的川劇。很佩服賈培之,蕭楷成,周企何諸先生的口。我的耳朵不十分笨,連昆曲——聽過幾次之後——都能哼出一句半句來。可是,已經聽過許多次川劇,我依然一句也哼不出。它太複雜,在牌子上,在音域上,恐怕它比任何中國的歌劇都複雜的好多。我希望能用心的去學幾句。假若我能哼上幾句川劇來,我想,大概就可以不怕學不會任何別的歌唱了。竹琴本很簡單,但在賈樹三的口中,它變成極難唱的東西。他不輕易放過一個字去,他用氣控製著情,他用“抑”逼出“放”,他由細嗓轉到粗嗓而沒有痕跡。我很希望成都的口,也和它的手一樣,能保存下來。我們不應拒絕新的音樂,可也不應把舊的掃滅。恐怕新舊相通,才能產生新的而又是民族的東西來吧。
還有許多話要說,但是很怕越說越沒有道理,前邊所說的那一點恐怕已經是胡塗話啊!且就這機會謝謝侯寶璋先生給我在他的客室裏安了行軍床,吳先憂先生領我去看戲與洋琴,文協分會會員的招待,與朋友們的賞酒飯吃!
載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央日報》
青蓉略記
今年八月初,陳家橋一帶的土井已都幹得滴水皆無。要水,須到小河灣裏去“挖”。天既奇暑,又沒水喝,不免有些著慌了。很想上縉雲山去“避難”,可是據說山上也缺水。正在這樣計無從出的時候,馮煥章先生來約同去灌縣與青城。這真是福自天來了!
八月九日晨出發。同行者還有賴亞力與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頗不寂寞。在來鳳驛遇見一陣暴雨,把行李打濕了一點,臨時買了一張席子遮在車上。打過尖,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內江。內江比二三年前熱鬧得多了,銀行和飯館都新增了許多家。傍晚,街上擠滿了人和車。次晨七時又出發,在簡陽吃午飯。下午四時便到了成都。天熱,又因明晨即赴灌縣,所以沒有出去遊玩。夜間下了一陣雨。
十一日早六時向灌縣出發,車行甚緩,因為路上有許多小渠。路的兩旁都有淺渠,流著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種著薏米,一穗穗的垂著綠珠。往西望,可以看見雪山。近處的山峰碧綠,遠處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綠的變為明翠,白的略帶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飛到那高遠的地方去。還不到八時,便到了灌縣。城不大,而處處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親,滋養著川西壩子的十好幾縣。住在任覺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兩麵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圍住,門前終日幾乎沒有一個行人,除了水聲也沒有別的聲音。門外有些靜靜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來高。遠望便見到大麵青城雪山,都是綠的。院中有一小盆蘭花,時時放出香味。
青年團正在此舉行夏令營,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學生,所以街上特別的顯著風光。學生和職員都穿汗衫短褲(女的穿短裙),赤腳著草鞋,背負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張文白將軍與易君左先生都來看我們,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顯著年輕了好多。夏令營本部在公園內,新蓋的禮堂,新修的遊泳池;原有一塊不小的空場,即作為運動和練習騎馬的地方。女學生也練習馬術,結隊穿過街市的時候,使居民們都吐吐舌頭。
灌縣的水利是世界聞名的。在公園後麵的一座大橋上,便可以看到滾滾的雪水從離堆流進來。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來,非河身所能容納,故時有水患。後來,李冰父子把小山硬鑿開一塊,水乃分流——離堆便在鑿開的那個縫子的旁邊。從此雙江分灌,到處劃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縣成為最富庶的區域——隻要灌縣的都江堰一放水,這十幾縣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廟,供養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廟中高處可以看見都江堰的全景。在兩江未分的地方,有馳名的竹索橋。距橋不遠,設有魚嘴,使流水分家,而後一江外行,一江入離堆,是為內外江。到冬天,在魚嘴下設阻礙,把水截住,則內江幹涸,可以淘灘。春來,撤去阻礙,又複成河。據說,每到春季開水的時候,有多少萬人來看熱鬧。在二王廟的牆上,刻著古來治水的格言,如深淘灘,低作堰……等。細細玩味這些格言,再看著江堰上那些實際的設施,便可以看出來,治水的訣竅隻有一個字——“軟”。水本力猛,遇阻則激而決潰,所以應低作堰,使之輕輕漫過,不至出險。水本急流而下,波濤洶湧,故中設魚嘴,使分為二,以減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無損了。作堰的東西隻是用竹編的籃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彈性,而石卵是活動的,都可以用“四兩破千斤”的勁兒對付那驚濤駭浪。用分化與軟化對付無情的急流,水便老實起來,乖乖的為人們灌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