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2)

媽媽把奶奶扶回家稍稍安頓一下就急忙出門去請醫生。奶奶坐在屋裏的一張椅子上顯得那麼疲憊,那麼痛苦。我端一碗水給她喝,輕聲說:“奶奶今後別去拔草藥賣草藥了!”……

此後,家人為了安全再也不肯讓她一個人上山采草藥。

奶奶不識字,但肚子裏的故事特別多,小時候我和小夥伴總愛圍在她身邊聽她講。小小年紀,從她嘴裏我知道了《梁三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陳三五娘》這些淒美的愛情故事,知道了《鍘美案》中包青天的鐵麵無私,知道了《竇娥冤》中的六月飛雪,知道了《穆桂英掛帥》中女英雄氣概豪邁……舊社會人們幾乎沒有文化生活,唯一能得到享受到的就是村裏搭戲台請戲班唱幾台大戲——這是非常難得的,非要等到村裏有重大的節日祭神時才肯籌錢請人唱那麼兩三場。這一點點得以享受文化生活的機會奶奶絕對不肯放過。她聽得懂潮汕話,能領會戲文內容,所以戲裏波瀾起伏的情節緊緊抓住她的心。冬天的夜晚又幹又冷,許多人忍受不了嚴寒的侵襲早早回家鑽進被窩裏,而奶奶手提小火籠,縮著勃頸,坐在台前朝台上盯著,一動不動,石頭雕成的一般……午夜過後一兩點鍾,戲歇了,她才從夢裏走出似的戀戀不舍地走回家。要是鄰村有戲看,她就丟下一切早早地去,同樣等到後半夜戲結束了才肯回家,來回走二十幾裏路都不嫌遠嫌累。

“看了會喂飽肚子?一有戲看就被迷住了,什麼也不怕什麼也不顧,有那麼好那麼甜嗎?”

周圍的人都發出這樣的感慨。奶奶聽了,沒有回答,隻是嘿嘿傻笑。她是我們這一帶出了名的戲迷!戲看得多,又能把內容看盡心窩裏,自然肚子裏的故事就多。奶奶講故事時娓娓道來,一個個人物、一個個事件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田裏,如純淨甘甜的泉水——

“祝英台被逼死,梁三伯肝腸寸斷、心膽俱裂,也死了,就埋在祝英台的旁邊。後來,他們變成蝴蝶翩翩飛舞,飛向天去,飛得那麼高、那麼高!……”

“不論誰來說情、誰來威嚇,都不管用,包公一聲令下,衙役手起刀落,陳世美人頭滾落地上,秦香連的冤屈得以伸張……”

“穆桂英掛帥上陣,勇鬥藩王,斬下藩王人頭……”

我牢牢記住了這些故事,也把忠誠、忠貞、嫉惡如仇的性格融進我的軀體了,融進我的血液裏。

奶奶是個貧苦的農家女子,經常忍饑挨餓,曾經討過飯,對身陷困境走投無路的人的難處有切身的體會,因此,她特善良、特有同情心。小時候,食物匱乏,圓樓裏經常有來乞討的外鄉人,許多孩子一發現,驚慌得不得了,邊跑邊喊:“討飯的來啦!討飯的來啦!”大人們如遇毒蟲猛獸一般,“哐啷哐啷”地封上大門——那年月,給別人一碗飯意味著自己的家人必須少一碗飯,得挨餓!誰願意把飯給人家?這時候,奶奶就坐在門檻,把急匆匆趕回家的我攬在懷裏,輕輕地說:“阿狗,俺別學那些人。一個人實在沒法子了才肯出來做乞食,要是稍有法子哪個舍得丟下臉麵走街串巷要飯?俺家門莫關,乞食來了俺就分一碗飯給他——奶奶以前也當過乞食呢!”乞討的來了,奶奶就端出一大碗飯,邊走邊說:“來,到屋前的石板坐好,慢慢吃。”

我發現,那碗上還有一些綠綠的青菜。後來,奶奶還從鍋裏取出兩三個燙手的番薯給那陌生人!

“奶奶,我們自己都不夠吃啦!”我焦急地喊道。

奶奶知道我急什麼,朝我看了一眼,笑眯眯地說:“奶奶不餓,奶奶的就給阿狗吃!”話未說完,那幾個熱乎乎的紅薯已滾落那陌生人的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