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虛心求教,多向領導請教得到的不隻是賞識(1)(2 / 2)

作為下屬,你應該經常去發掘上司身上的各種優點,努力向他們學習,以期把這些優點變成自己的優點。要知道你的上司是一個工作能力很強的優秀的上司,他身上的優點往往都會是邁向成功所必備的條件,下屬隻有學習上司的這些優點,才能為自己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一個優秀的員工也定是一個肯於向優秀的上司學習的好職員。

善於學習的人也往往是一個能接受批評的人,這是獲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美國的奠基者之一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批評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因為他們指出了我們的錯誤。”不能接受他人批評,不能進行自我批評的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善於學習的人有自知之明,能把自己的缺點變為優點。鬆下幸之助之所以能成為日本的管理之神,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有三個缺點,都被我變成了優點:第一是,因為家裏窮,知道奮鬥才能成功;第二是,沒有文化,懂得要自學;第三是,身體不好,懂得要依靠別人。三個弱點變成了三個優勢。”

總之,下屬要善於向上司學習,這樣,你才會有進步,有希望,才能在職場激烈競爭的勢下立於不敗之地。

以空杯心態去請教經驗

什麼叫空杯心態呢?給你講個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什麼?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嗎還倒呢?”

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嗎還要到我這裏求教?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它象征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既然要學習,就要謙虛地從別人那裏汲取智慧。既然要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吧,這樣你才不會驕傲自滿,固步自封。

王佳妮接到領導布置的新任務——製作市場調查報告,她向領導詢問了一些工作的方法和細節問題。主管知道佳妮隻是跟著其他同事作過兩次市場調查,對製作調查報告的流程還不是很熟悉,便向佳妮傳授了一些自己的方法,並且叮囑道:“按照這個方法來處理,遇到什麼問題隨時跟我溝通。”佳妮是個聰明的女孩,在與同事一起合作的時候就已經學到了不少東西,她覺得主管的工作方法太繁瑣,便當場對主管說:“您說的方法我已經知道了,不過我覺得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您想不想聽一下?”

你覺得佳妮的領導會有什麼反應呢?他會覺得佳妮是個領悟能力很好的員工、總能對工作提出改善意見,今後就會重用她嗎?實際上,主管聽到佳妮的話後有些吃驚,但他還是耐著性子聽佳妮講述自己的方法。滔滔不絕的佳妮永遠不會知道,聽完後評價一句“這個方法挺不錯的,你不妨嚐試一下”的主管真正的心聲其實是:“你明明經驗不足,為什麼不虛心一些?在你看來簡便有效的方法實際隻是空談罷了,根本沒有可操作性。”

明明是一次很好的請教機會,卻被佳妮浪費掉了,就是因為她不夠虛心,把求教變成了賣弄的過程,反而讓自己在領導眼中減分不少,實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謙虛是一個被無數人耳提麵命的職場品質,但真正做到態度謙虛的人卻少之又少。狂妄和無知往往是緊密連在一起的,當領導謹慎地判斷你的職業能力時,虛心的態度往往比是否掌握某項技術更加重要。

一個人隻有具備了永不滿足的挑戰自我的精神,才會真的擁有空杯心態。才會永遠不自滿,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保持身心的活力。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峰,才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過程,最讓人沉醉,因為這個過程,充滿了新奇和挑戰,空杯心態將使你的人生不斷漸入佳境。它可以讓你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重整,清空過時的,為新知識、新能力的進入留出空間,保證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總是最新,總是最優質的。

養成“空杯心態”後,你的學習效果會大不一樣。你不會再有偏見,不會總是拿新學得的知識印證自己過去的經曆,一樣的就接受,不一樣的就固執己見。你會接受一切知識,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