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齒”無錢,卻想要這批鉻錳鈦。鄭總原本就並不打算讓“綦齒”付現金,而是想換他們的齒輪產品。鑒於這筆交易將為“綦齒”解決生產上的燃眉之急,且以貨抵貨,故“綦齒”同意鄭總在原價基礎上下浮10%的要求。雙方成交後,鄭總所擁有的債權已經變成了價值1391.5萬元的汽車配件——齒輪。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
他用齒輪供給紅岩·斯泰爾汽車公司,換回價值890萬元的20輛汽車,同時收500萬元現金(這500萬元現金用於購買“大冶”鉻錳鈦鋼材時周轉)。20輛汽車到手後,鄭總便通知上海集裝箱公司前來付款提貨。從所收到的890萬現款中扣除400萬還清“寶鋼”之後。鄭總的公司淨賺490萬元。
到此為止,鄭總總共花了一個禮拜時間,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精彩漂亮的商業循環。不僅迅速地為四家國有企業的三角債解了套,自己則抓住了發財的機遇。
七、把災難變為成功的機會
一個成功者的形象——即同事們心目中認為他具有成功的基本品質——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企業家將取得怎樣的成功。可是,在某種情況下,這種成功者的形象也會不起作用。如果他的自我形象(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三番五次地破壞他本來可以得到的機會,那麼,最好的成功者形象也幫不了他的忙。
一個人的行為,是受自己的信念支配的。因為無論是誰,在做每一種工作的時候,都不知不覺地盡力同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弄清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具備了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外觀屬性,卻仍然碌碌無為;而另外一些人,似乎並沒有什麼突出的特點,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自我信念和自我形象是相通的。自我信念是一個人具有的潛意識信條,這些自我信念的總和,就意味著他的整個的自我形象。一個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自我信念是什麼,但不管他知道與否,這些自我信念綜合起來,就決定了他的自我形象。
那麼,信念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人不是生來就有信念的。人們接受信念就像接受催眠師的暗示一樣。一些人——家長、教師、鄰居、朋友——曾在我們生活的許多時刻向我們提出建議:這樣做才是正確的。無論這些建議是否合理,隻要我們自己認為是對的,我們就會將它鑄成一尊成熟的信念塑像,並且潛意識地將它貯存起來。這樣,它便迫使我們的一切行為都要照它的要求行事,直到我們認識到必須舍棄它,並用另一個信念塑像代替它為止。
一種未經實踐檢驗的能力,或者自以為不足之處,也是形成自我信念的因素。例如,一位企業家由於計算錯誤而遭受過一次挫折,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領導企業的才能。如果再出現幾次類似的失誤,就會使他的懷疑螺旋式地上升,以致產生一種對事業來說是毀滅性的信念。當這種現象果真發生時,他也的確隻能走上一條平庸之路了。這時,在他麵前即使有一次極好的機會,一次可以使他取得傑出成就的機會,他也會把它丟掉。
因此,有些人盡管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相當的能力,但卻一事無成。與此相反,有一些企業家就像信鴿那樣準確地飛向成功的目標。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朝著目標前進。他們會冒險,而那種危險往住使一般人望而生畏,然而他們卻總是獲得成功。他們似乎具有一種神秘的訣竅,能把障礙和災難都變為成功的機會。
在每一期《幸福》和《福布斯》雜誌上,都可以找到企業家的傳略,那些企業家都是達到了成功頂峰的人。從字裏行間,你會發現,自我信念駕馭著這些勝利者。在他們當中,許多人實際上是有不少缺點的,這些缺點理應成為、也確曾成為他們成功道路上的溝壑。埃爾默·列特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