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正祖籍福建。20多年前,他憑著手頭上的2000美元,竟然奇跡般地打出天下,到目前已擁有5家銀行、4家租賃公司及近10家其他公司,成了印尼財經界的頂尖人物。
50年代中期,年輕的李文正生活在印尼東爪哇農村。1956年,他抱著碰碰運氣的念頭,從東爪哇農村來到了大都市雅加達,在一個自行車行找到一份差事:他交往頗廣,結識了不少朋友。
李文正走上銀行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完全是出自突然”。1960年的一天晚上,當時與李文正熟道的基麥克默朗銀行的負責人,來到李文正的住所登門拜訪,請求他設法籌集和投資20萬美元,並提供一筆額外的營業資金。
依當時的情況來說,基麥克默朗銀行的生機十分渺茫,已到了倒閉邊緣,而李文正當時手頭上僅有2000美元的積蓄,要他籌集20萬美元談何容易!
然而,李文正卻認為這是碰上創業的重大機遇,決心不輕易放過。他經過一番思考後,當機立斷,決定接受這一重大挑戰。
李文正從未受過任何銀行業務的訓練,也不懂應該怎樣去經營銀行,但他卻想到了一點:要使基麥克默朗銀行恢複生機,發展業務,必須使這家銀行打進其他銀行家根本不會想到的市場中去。他想象中的市場,就是自行車行業。雅加達的自行車業,業主大多是福建籍人。於是,他通過自己的關係,在雅加達大拉福建籍華人中最有錢的人人股,並多方聯絡,廣泛招股,很快就籌集了20萬美元的資金。於是,李文正成了這家銀行的董事,並且擁有優先認購這家銀行20%股份的權利。
李文正踏入銀行界,開初遇到頗多的困難。他回憶說:“我當時還分不清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和右邊有什麼不同。第一天營業結束,員工把資產負債表拿來給我簽字時,我不知道怎樣去看它,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承認我的無知;”但他虛心學習,當天就請人為他補習會計業務。通過認真學習,他逐漸從不知到知之較多,再到熟悉全部業務。他雖然沒有進過金融學校,但卻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對銀行所作的定義是:“在我看來,銀行業不是一種買賣貨幣的事業,而是買賣信用。由某人某處獲得信用之後,再授予其他人”。他說,這就是銀行業,別人是在這樣做,我們也將這樣做。由於他善於經營,在自行車行業中享有頗高的信譽,市場廣闊,在3年之內就使基麥克默朗銀行獲得巨額的利潤。
李文正獲得初次成功之後,信心十足,雄心勃勃,決心擴大事業。1963年,他接受了即將倒閉的另一家銀行——布安那銀行。經過整頓之後,他對這家銀行采取了精明的策略。他的布安那銀行以雅加達的紡織及稻米、大豆、玉米等農產品行業為服務對象。不幾年功夫,布安那銀行不僅被搶救了過來,而且獲得了很大的業績。有人說,李文正所以能夠一再獲得成功,是因為他有過人的銀行才能,其基本要素是兩個:一是有最機警敏銳的市場策略,二是有超級推銷才能。關於他的第二項特殊才能,一般不太為人理解,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為重要。他曾經說過,一個銀行家要對自己經營範圍地區的曆史、政治、經濟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十分了解,並據此來決定在什麼地方及怎樣推展業務。目前他的業務範圍分布於太平洋沿岸各地,而他對太平洋沿岸各國的曆史了如指掌,他知道怎樣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推展業務,而且做得相當成功。因此,人們說,李文正有超級推銷頭腦和推銷能力。
自此之後,李文正的事業突飛猛進,迅速擴展。1971年,他擔任了泛印銀行的執行總裁。1975年,他又經營了中亞銀行。中亞銀行與泛印銀行相比,原不過是一家小銀行,資產隻有後者的1/33,存款額僅及後者少的1/100。但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中亞銀行便成了東南亞最大的銀行之一,而在印尼私人銀行中則名列第一。
李文正說:“你應該登上一匹好馬,去捕捉另一匹更好的馬。”這就是這位億萬富翁的經驗之談。
雖說是機遇造就了李文正,但是,如果他沒有“騎馬”的勇氣,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不會騎馬的人有種矛盾的心理:既渴望騎馬又怕從馬背上摔下來。思前想後,猶豫不決者,往往是眼睜睜看著馬被別人騎走,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塑膠大王”王永慶 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最初隻是一名小商人,在他投產塑膠業後,曾瀕臨絕境,幸而他以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的勇氣,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當作賭徒式的最後一搏,終挽狂瀾於既倒。
1953年,王永慶了解到台灣燒堿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當作廢氣棄而不用,感到實在可惜。台灣是燒堿生產地,分布在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及宜蘭等幾乎遍布台灣全島各地的燒堿生產工廠每年都有巨量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製造成PVC塑膠粉。王永慶邊思索、邊計劃念叨塑膠的英文名稱,準備在這一行業上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