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在職場要學會謙虛(1 / 2)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曆來是以謙虛聞名於世的。翻開曆史的典籍,謙虛的故事比比皆是,謙虛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棟,如“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等等。

謙虛是一種處世的態度。謙虛為人處事表現為謙和,謙和勝過憤怒。憤怒看似凶猛,謙和又何嚐不是一種力量呢?憤憤不平的廉頗,縱然百般刁難,甚至揚言 “我見相如必辱之”,藺相如卻以大局為重,隱忍謙和,“聞之,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舍人不解,紛紛辭別,相如方解釋:“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爭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自然是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好一個 “寬之至此”,謙和讓憤怒低了頭。

謙虛是一種學習的態度,體現一個人的良好修養。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 “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 “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 “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 “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 “我叫項橐, 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 “項橐 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

謙虛具有平衡作用,不讓我們超越自己,也不讓我們劣於自己,也不是讓我們高人一等或屈居人下。謙遜即是寧靜,使我們不致受往日失敗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囂張。謙遜是情緒的調節器,使我們保持自我本色。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 ·傑斐遜, 1785年曾擔任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 “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法國外長問。 “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他。”傑斐遜回答說。傑斐遜的謙遜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謙遜不等於謙卑,它需要時間來培育,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它是快樂的源泉。對此,英國小說家詹姆斯 ·巴利的話最為中肯:“生活,即是不斷地學習謙遜。”

淺薄的人總以為上天下地無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才深感學海無涯,唯勤是路。牛頓曾有感於此,他說:“他隻不過是一個在大海邊拾到幾隻貝殼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還未曾接觸。”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認為謙虛已經過時了,你如果太謙虛而不敢表現自己,誰又能了解你,重用你呢?“好酒也怕巷子深”,人要學會自我表現,不然你永無出頭之日。適度的自我表現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但是這也並不是說,要時常把自己的功勞掛到嘴邊,走到哪說到哪,這樣做就過分了。

在職場中,很多員工不懂得這種心理,他們往往希望自己引人注目,於是就到處誇耀自己的學曆、本事、才能,而不想想,如果別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式之後,當你工作出了差錯或失誤,就會被人瞧不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