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人老”不再“話多”(2 / 2)

因此,我提出建議:

首先父女兩人應該與退休醫師進行交流,不拘話題,傾心交談,在互相交流中逐步轉移嘮叨的習慣。

其次,退休醫師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在忙碌之中感悟自己的存在。這樣,就不會象過去那樣整日閑著沒事而話多了,這可以稱之為家庭作業療法。同時,我還幫助她製定了一個社會影響療法的方案。建議在她反複重提舊事的時候,由丈夫提出去散步的要求,到外麵的世界放鬆放鬆,或者安排她去老年協會或街道擔任一定的社會職務,讓她重新結識新老朋友,生活充實了,就沒時間嘮叨以前的事了。

昀後,我又對其女兒提供了建議。她女兒表示願意合作。

沒幾天,就從電話裏聽到了她女兒的反饋。她女兒在電話裏繪聲繪色地描述道——

回到家裏以後,女兒指著母親的發型說:“您的發型該變一變了,燙一燙,要不,幹脆鋦油。”母親說:“你真囉唆,我的事不用你管。”女兒說:“噢,您也討厭囉唆呀,為什麼您自己不改改囉唆的毛病呢?”母親被說得一時語塞。

在飯桌上,母親說:“今天的飯菜怎麼這麼談,沒放鹽嗎?”女兒馬上針鋒相對:“不是味談,而是味多,好,來嚐一嚐。”女兒一邊給母親加菜一邊繼續說,“這樣做菜才稱色香味俱佳,營養才不會被破壞,含維生素A、B、C、D、E……”母親見女兒越說越沒完,就打斷了女兒的話說:“快吃吧,管它什麼素不素的,今天怎麼這麼多話,真煩人。”女兒連忙說:“好,我不說了,快吃吧。您以後也嘴下留情就好了。”女兒俏皮地向媽媽眨眨眼睛。母親終於明白了女兒的用意,開始意識到自己原來也十分討厭別人廢話太多,並主動調節控製。

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這是運用厭惡療法原理設計的對策。

半年後,她又在丈夫和女兒的陪同下找到我。

這位退休女醫師滿麵春風地告訴我,她現在忙得很。開始時按我的作業療法做些家務,後來參加了街道工作,和另外兩個退休醫師一道成立了一家門診部,她在做些簡單的小手術外,又學會了按摩。來門診部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比醫院還忙。同時,她們的門診部還和老幹部活動中心掛了鉤,定期去老幹部中心,邊活動邊義診,生活非常充實。

她說起來興致很高,不知不覺又是半個小時。但這回的半小時已和第一次來訪的半小時截然不同。前者是囉囉唆唆的病態的情緒發泄,而現在是交流一種人生的感悟。我欣慰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