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別讓多疑給自己編織痛苦(1 / 1)

又到了周六晚上,7點剛過,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就傳來一位女士的聲音:“我以前向您做過心理谘詢,這次是想請您幫個另外的忙。”

“說說看,我能不能幫上手。”我們開始了對話。

女士說,在一家報上經常看到我的專欄文章,一定和這家報紙的編輯張老師很熟。她說她和這位編輯張老師有點誤會,問我知道不,請我有機會一定幫忙向張老師解釋解釋,消除誤會……

我實在摸不著頭腦,隻好接過話頭問道:“您和張老師有過什麼誤會,具體講講好嗎?”

女士告訴我說:“我是個獨身女人,今年50多歲了。還是好幾年前,張老師寫過一篇文章,我看裏麵說到了我的事。我不同意文章的說法,就給張老師寫過一封信。我感覺張老師這些年總是有點嫉恨我,總是和我過不去。”

“您怎麼知道張老師和您過不去,有什麼根據嗎?”我實在很糊塗。

她說:“我那封信裏有些話說得過火,說得不妥當。可是,我沒有什麼惡意,隻是說話不當。張老師怎麼總是和我過不去?而且,還把我的事和我們家的事情向外傳播,弄得電台、電視台都知道了我們家的事情。”

這下事兒可鬧大了!竟有這樣嚴重?

“您根據什麼知道電台、電視台都知道了你們家的事?”我問。

“電視裏播放的電視劇,裏麵的內容我越看越是我們家的事,裏麵的人物也和我家的人名差不多。”她說,“我越看越覺得是在說我們家的事……我當時那封信裏的話有些是說得過頭,可是,我真的沒有什麼別的意思。怎麼至今還和我過不去呢?就我和孩子生活,我很害怕……”

“你根據什麼說電視劇裏麵的故事是你們家的事?”

“我隻是看著有點像,就越看越像……您和張老師說說可以嗎?和張老師解釋解釋,就說我當時寫信真的沒有什麼惡意,就說……”

聽到這裏,總算明白了她的心理障礙是什麼。我問:“您一再說張老師對你有誤會,和你過不去,究竟有什麼根據?我很想聽聽到底有什麼根據。您剛才講的所有內容,我看都不能證明是張老師對您有誤會。仔細想想您到底能說出什麼根據嗎?如果說不出可信的根據,那麼,您就是自己……”

“是我自己多疑了?”她接過我的話說。

“好,說的對。您終於認識到了這一點。”我說,“你的問題的關鍵的確是兩個字——多疑。一來您自己找不出根據。二來我可以告訴您,我和張老師的確是很相互了解的朋友,張老師是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不可能和一位讀者有什麼過不去。再說,作為報紙編輯,每天都麵對大量的讀者來信和作者的來稿,實在沒有那麼多精力,來過多關注那麼多讀者的每一封普通來信。由此說,您的確是多疑了。多疑心理是完全由主觀猜測而產生的虛幻的心態,其特點就是在無中生有中自圓其說,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說的和真的一樣,使自己在其中越陷越深。由於多疑,慣性地把一些根本與自己沒有事實聯係的事,總是‘對號入座’。於是,就為自己的‘對號入座’找出了一些所謂的‘理由’。一旦找到了所謂的理由,就更以為自己的猜疑是真的。於是,自己把自己推進了一個由猜疑編織的痛苦的深淵。”

女士表示有所領悟:“沒那麼回事就好了,我就不害怕了。謝謝您。”

後來的一個方便的時候,我和報社的張老師提起這件事,張老師果真一片惘然,根本就記不起有過這麼一封讀者來信了。事實進一步證明那位女士的故事實屬多疑心理編織而成。

那位女士為什麼憑空生出這麼一個多疑的故事?雖然她沒有更多地談到自己的生活經曆,據心理學的研究也可以判斷與她的經曆和性格有關。她的離異的生活可能給她帶來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再有,她可能還沒有走過更年期,心靈更加缺乏安寧。這樣的心態,容易使人缺乏自信。而自信不足往往誘發多疑心理。就是說,對別人的多疑,其實是對自己沒有信心。

所以,多疑的女性應從改變自己的生活和性格入手,包括正確處理自己的家庭、婚姻、工作,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努力培養自信心,相信自己對生活的選擇。當然,增進人際交往,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對於培養自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