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孫怎麼這樣能破壞
現在,坐在我麵前的來訪者是孩子的姥姥。看來有幾分修養的老人卻也急切地說:“我們的小外孫太可氣了!孩子的媽媽沒空來,再者平時孩子也是跟我,所以,懇請指點迷津。”
“孩子出了什麼問題?不用急,我們一起來討論。”落座後我平緩地問。
老人還是有些激動:“我們的外孫剛剛兩歲,應該說平時倒是很討人喜歡的,就是有一樣,太氣人了——隻要有什麼新鮮一點的玩具或別的東西到了他手上,一會兒功夫準給你鼓搗壞了。唉呀,不知他親手弄壞了多少好玩具!為這,鬧過孩子好幾次了,也不管用。這不,昀近他爸爸出差,今天回家來給寶貝兒子新買回來一輛玩具汽車。孩子倒是真喜歡,小汽車到了手上,著迷一樣地就自己玩了起來。可轉眼的功夫,就把小汽車給鼓搗壞了,小汽車被拆成了好幾塊,輪子也掉了。他爸爸說是花了不少錢買的,多讓人心疼。”說到這裏,老人搖了搖頭,歎了口氣,“咳!真拿他沒辦法。您說,這孩子怎麼這麼能破壞東西?怎麼這麼可氣?”
聞言至此,我反而開懷地笑了:“不是‘可氣’,是‘可喜’呀!”
“您不是開玩笑吧?”老人真的有點困惑了。
像這位老人介紹的這種孩子弄壞玩具的情形,在有孩子的家庭大多都有過類似的鏡頭。於是,不少成人常感到迷惑:這孩子怎麼這樣壞?怎麼這麼能破壞東西?常常忘了其實自己小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破壞性”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的這種“破壞性”行為,是由好奇心引起的一種探索性行為,是創造欲望引發的一種創造性行為。我們知道,孩子長到一兩歲,隨著肢體的發育,活動能力逐漸增強,個體的獨立性加強了,他們認識事物的積極性也增強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不再滿足於以前的用眼看,用嘴觸,還要用雙手去觸摸,用身體去試探;已經不再滿足於對事物表麵的認識,還要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去探究事物內部的秘密。以前那些隻能看到不能摸到的他認為神奇的東西,對他都是那麼具有吸引力。這個階段孩子的探索性和創造性行為,有一種執著性,有一種打破沙禍“問”到底的精神,不把自己所探求的東西內部秘密弄明日,他是決不罷休的。同時,這時候的孩子,既沒有是非觀念,也沒有道德觀念,更沒有價值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好東西和壞東西,不知道什麼叫值錢的東西和不值錢的東西。他們隻知道被求知的欲望所驅使。於是,許多好東西被他們親手“破壞”了,於是,他們的這種探索性和創造性行為似乎成了一種“破壞性”行為。
談了上麵的意思之後,我說:“這樣看來,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原來是一件的好事了。有人說,小時候拆汽車的孩子,也許就是將來的汽車大王!如此說來,您的外孫拆汽車豈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了?您看這是開玩笑嗎?”
“孩子拆汽車還有這麼多道理,真沒想到。這麼說不能簡單地反對孩子的破壞東西了?”老人有所領悟。
“是的,成人對這時候孩子的破壞性行為,不應當給予簡單的一概否定,而應當正確引導。”我肯定地說。
需要的是正確引導
對於孩子的這種“破壞性”行為,成人應從兩方麵著手引導。
首先是對孩子這個階段的某些“破壞性”行為要正確認識。成人要看到其背後表現出來的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點,是孩子正常的發育現象,是孩子的一種積極的探索性和可貴的創造性。
其次是在行為上要保護孩子的這種“破壞性”行為。成人不能隨意訓斥或打罵孩子,更不能不準孩子摸這摸那,而應該鼓勵孩子去積極地認識新事物。必要時成人還應要給孩子創設一定的探索環境,讓他拆卸一些東西,以幫助孩子滿足探索事物認識事物的欲望,以保護孩子積極的探索性和可貴的創造性。例如,當孩子要拆卸玩具汽車時,成人就可以幫助他拆卸,拆卸以後,再幫助他安裝起來。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認識了玩具汽車的構造,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這對孩子的一生的發展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事實上,確有一些在某一領域很有成就的人,就是從小時候的這樣的“破壞性”行為起步的。
當然,孩子有時是因為生氣,使性子,發脾氣,故意把東西弄壞。對這種破壞性行為,成人要堅決製止,而且要弄清孩子不高興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教育引導。
“看來,教育孩子真要做個有心人。”老人深有感觸地說,“對孩子的有些‘破壞性’行為,確實要給予保護和肯定,來培養孩子探索性和創造性。謝謝您的指教。”
“當姥姥的能有這樣的態度,您的外孫是幸運的。”我讚歎地說,“願您的外孫永遠保持積極的探索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