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似乎是那樣讓人困惑不解。
廣州曾發生一起特殊的綁架案。一女孩被人綁架,罪犯寫給女孩母親恐嚇信,說要用10萬元來換人。待母親報公安部門破案後,發現罪犯竟是女孩的親哥哥,自己的親生兒子!母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還是個孩子啊!平時家裏給他的錢夠多的了,他山珍海味吃個夠,酒吧舞廳玩個夠,1萬多元的高級玩具眼都不眨說買就買下了,他怎麼還要用綁架妹妹的手段要錢呢?!
這位母親困惑不解。
某地的一位“款爺”,決定要為孫子成長投資,將5萬元人民幣一下子劃入還在念初一的孫子的賬上。這下孫子可真是“抖”了起來:起居飲食全由保姆侍奉;提書包,做值日,寫作業一律花錢雇同學效勞;同學誰惹他不高興,票子一場就有人來給他當打手……結果這孩子品學兼劣,差點混到監獄裏。“款爺”大出意外:孫子怎麼這麼沒出息?在他身上花的錢還不夠多嗎?
這位祖父也困惑不解。
這位母親和這位祖父的困惑不解也許是極端的例子。但讓不少家長困惑不解的錢越多孩子越不成器的現象,卻是極普遍的。
據某地住宿製學校對學生的調查發現,總體上看,學生的品學發展狀況與學生的家庭富有狀況成反比。就是說,除個別情況外,一般說家裏給錢少的學生往往品學好,家裏給錢多的學生往往反而品學差。該校有兩個品學存在問題十分嚴重的學生,經調查,一個學生的月生活費為六七百,另一個超千元。而該校學生平均生活費為200元左右。於是,有關的學生家長困惑不解:錢沒少花,孩子怎麼反倒沒出息?
其實,這無需困惑不解,這是勢所必然,這是我們的家教陷入誤區的必然走向。
錢,可以造福,也可以致禍。
單就孩子的教育發展說,錢也有兩重性。把孩子養大成人,不能靠喝西北風。吃飯,穿衣,上學,讀書,哪一樣都要用錢,錢可以為孩子的成長帶來較便利的條件。可是,走向極端,指望以錢代教,以錢育人,以為隻要肯花錢,孩子就會發展得好,就陷入了嚴重的誤區。在我國的現代家教中,這個誤區是那樣危害著孩子:大人們有的用錢當成打開孩子心靈的萬能鑰匙,有的用錢表示自己對孩子的愛心,有的用錢來補償因繁忙而對孩子未盡的養育之責,有的用錢讓不大聽話的孩子乖巧些,有的用錢來鼓勵孩子考出好成績……到頭來讓孩子跟成人一起品嚐了苦果。
可以說,孩子手上錢太多隻能致禍。
因為成人不僅花錢,而且要掙錢,對錢有較全麵的認識。可孩子還隻是消費者,他們隻懂得花錢,不懂得掙錢。所以,中外有遠見的家長在給孩子錢的問題上都認真把關。而我們陷入誤區的家長們表達愛心的唯一選擇,就是金錢上的給予,慷慨地不失時機地給予,甚至是不假思索地狂熱地比學趕超地給予。
這裏是幾個真實的鏡頭:
——兩位家長湊到一起,似乎又找到了知音。甲說:“如今就這一個,不能委屈孩子,掙錢幹什麼?還不全是他的。”乙說:“是啊,我們小時候,沒這條件,現在都有了,該讓孩子享受享受。”
——有位家長來學校給孩子送錢,請老師轉交,一掏就是幾張百元大票。老師表示這樣似乎不妥,家長很有大家氣度:這點錢,沒事,哪次回家比這都給得多。
——開學報到的日子,一位老人塞給孩子一大把票子,恐怕孩子不會花錢似地說:“花,別怕,千萬別屈著,想買啥就買啥,聽見沒有,花沒了打電話,家裏給你送來。”
……
孩子的父母,還有孩子的祖輩,就是這樣用錢來親手殘害著孩子的心靈,還在那裏困惑不解。
大人片麵地以錢代教,必然使孩子由被動消費很快地變成主動消費,必然使孩子養成消費無度,貪得無厭的心理,養成隻會消費不會創造的人格,必然導致品德學業的全麵滑坡,導致心靈畸變,到了極點,不僅僅是沒出息,還會釀成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去如此,現在如此。
“成由勤儉敗由著。”治國如此,育人如此。
用金錢編織的奢侈的安樂窩中養育不出大寫的人,困惑不解的家長朋友們,讓我們走出這個家教的誤區吧!
我們應有的選擇是:再富也要“窮窮”孩子。您說是不是?
作為孩子的祖輩,如果您認為在理,那麼,您手上的錢該怎麼給孩子,可要當心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