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叫智商
如今“智商”這一概念已經成為老百姓的口頭語。說到教孩子成才,您也許和很多家長朋友一樣,首先關心孩子的智商高低。
那麼,究竟什麼叫智商?
量身高要有一把尺子。測量智力像量身高一樣,也要有把“尺子”,這把“尺子”叫“量表”。它是由一係列標準化的測驗題組成的。發明這把“尺子”的人一個叫比奈,一個叫西蒙。本世紀初,法國教育部因為有一些孩子接受不了一般學校的教育,需要在入學時進行檢查,以便根據檢查結果,把這些孩子分配到特殊學校中去。於是委托心理學家比奈和一位醫生西蒙,於1905年編製了一套智力量表,也就是用預先編製的一套題目作為測量智力的尺度。此後,智力測驗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展起來。後來一個叫施大倫的提出了“智商”這個概念,用量表測驗後,計算出智商(IQ)來表示智力的高低。
智商就是智力年齡(MA)與實際年齡(CA)之比,也就是拿實際年齡去除智力年齡所得到的商數,公式為:
IQ=MA∕CA×100
比如,一個7歲的孩子,經測驗如果完成了7歲兒童應完成的項目,其智齡與實齡都是7,智商為7÷7×100=100;如果完成了9歲兒童應完成的項目,其智齡為9,智商為9÷7×100=129;如果隻完成了5歲兒童應完成的項目,其智齡為5,智商為5÷7×100=71.
人的智商是按常態分布的,即智商為90~110的人昀多,屬智力中常;70~90或110~130的人較少,屬智力較低或較高;70以下或130以上的人更少,屬智力低常(智力落後)或智力超常。
我們該如何看待智商?
盡管智力測驗有相當的科學性,測驗結果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又不能把測驗結果絕對化。為什麼?第一,盡管一再努力,量表中的題目也難以避免經驗的影響,就是說不同的孩子對同一題目學習到的機會不一樣,因而一個孩子沒有通過某個題目,可能僅僅是由於沒有接觸過這方麵的東西,而不是智力差。第二,無論怎樣選擇有代表性的題目,也很難用一份量表的有限題目測出孩子智力的全部情況;第三,由於智力發展在人的早期變化性大,因此7歲以前測驗的智商,對以後智力發展的預見性很低。比如一個5歲孩子測得智商比較高,但長大未必聰明。用著名心理學家潘菽的話說就是:“心理測驗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心理測驗是可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
孩子智商高是不是就能成才
現在,我們再來討論,孩子智商高是不是就能成才。
在討論之前,咱們不妨先看看古今中外的一些實例。
美國有個叫威廉·詹姆士·塞德茲的人。他三歲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閱讀和書寫,四歲寫出了三篇500字短文,六歲上小學。入學那天上午九點被編入一年級,到中午十二點母親去接他時,已是三年級學生了。他八歲上中學,十一歲進哈佛大學。可見塞德茲的智商之高。但他後來卻離家出走,在一家商店當了一名店員,一生碌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