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孩子成才到底靠什麼(2 / 2)

我國宋代的方仲永,五歲能詩,人稱“神童”,“指物作詩,立就”。可見智商也足夠高。可到十二三歲時就不行了,到二十歲光景便毫無超常之處,終於“泯然眾人矣”。王安石曾十分惋惜地為此寫下一文《傷仲永》。

我們再看另一麵的實例。

達爾文在上學時,學習成績很糟,常受到校長巴特拉的訓斥,他在日記中寫道:“不僅老師,家長也認為我是平庸無奇的兒童,智力方麵也比一般人低下。有時父親對我說:將來你一定給我們家丟臉。”然而,他昀終卻成為生物進化論的鼻祖。

我國清代學者閻若璩,年幼愚笨,智力不高,六歲入學時“讀書千遍”還背不下來。到十五歲雖能讀書卻仍不解其義。然而他笨鳥先飛勤學不已,終於成才。

上麵的實例告訴我們: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能成才,智商不高的人也不一定就不能成才。

這是為什麼?孩子成才到底靠什麼?

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成才與否不完全取決於智商高低,而取決於其智慧行為中的兩種心理機能係統的相互作用。其中,認知性心理機能係統在智慧活動中,具有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具體操作的機能。人們把具有這類機能的諸多心理因素統稱為智力因素,它們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非認知性心理機能係統對智慧活動具有動力和調節作用,它們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的具體操作,而對於智慧活動起始動、維持、強化、定向、引導和調節作用。人們把具有這類機能的諸多心理因素統稱為非智力因素,它們包括動機、興趣、意誌、性格等。昀新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成才的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

所以——

歌德說:“天才就是勤奮。”

蒲田說:“天才就是毅力。”

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興趣。”

這都是講非智力因素在成才過程中的決定作用。也就是成才就得先成人。

由於科學研究的成果一再證實了上述的論點,就把人們對人才培養的著眼點更切實地引向了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便成了近年來一個熱門話題。

老年朋友,您期望自己的孫輩成才嗎?那就請別再光盯住孩子的智商,把家教的重點轉移到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來吧。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成才就得先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