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朋友,如果您是關心孫輩教育的人,您一定有所觀察,相當多的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按說這是好事。可凡事一走入極端,好事也會變壞事。“過度教育”,就是當前家庭中危害昀大的一個問題。
“過度教育”表現在哪裏?
一是需要滿足過分。
許多家長,特別是祖輩,對孩子的需要,不問合理不合理,一概高標準滿足。吃,要高級營養品;穿,要高檔名牌貨;錢,大把大把地塞給孩子……真是要星星不給月亮。結果呢?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惡性膨脹,以至於心中隻有自己,對家庭和社會毫無責任感,而且自我生存能力嚴重缺乏。要知道,人的需要的過分滿足,必定是人發展的一個悲劇。
二是活動幹涉過多。
與需要的過分滿足相輔相成,在另一麵往往是對孩子的活動幹涉過多。怕孩子這樣,怕孩子那樣,這也限製,那也約束。於是,孩子的事,總是什麼都由成人替他們想,替他們做。結果呢?把孩子的手腳和頭腦束縛起來,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性。這會導致兩種傾向:如果孩子被束縛住了,便不能練就必要的自立能力和生存能力,一旦成長起來走向社會,就困難重重,寸步難行,等你想把他放飛的時候,他已如你手上的風箏,不會自由翱翔;如果孩子突然掙脫束縛,也會走向另一極端,由反抗家長起步,鬧不好形成反社會人格,如斷線的風箏無所規範。
三是目標期望過高。
一個女孩期末考試後高高興興跑回家:“媽媽,老師說我考了第四名,瞧,獎狀!”誰料媽媽卻冷冷地說:“這還高興?怎麼不考個第一回來?!”這樣的鏡頭在現實中太多了。在我的家教谘詢個案中,一位母親為兒子沒保住前三名,隻考了第六名而發愁,一位父親為讀一年級的女兒不能每次考試拿雙百叫苦……聽著這些家長的訴說,我真暗暗為他們的孩子叫苦。對孩子的期望太高害莫大焉!且不說會造成摧毀一個稚嫩的生命這種極端的後果,僅就給孩子帶來的心靈隱患也是可怕的。
四是智力刺激過強。
與第三點相聯係的是,成人往往盡昀大努力,千方百計給孩子創造發展智力的環境和條件。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提供一定的智力刺激是必要的,但盲目地增強智力刺激卻是不利的。這就會像把一個孩子用食品包圍起來,隻能讓他食欲減退一樣,過強的智力刺激隻能使他的求知欲減退。
“過度教育”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怎樣才能謹防“過度教育”呢?昀根本的是轉變“教子觀”,以科學的觀念引導家教實踐。
——把孩子教育成獨立的人。別把孩子總看成成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該克服“一體感”,明確家教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人。這樣,需要的過分滿足的問題,活動的過分幹涉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孩子也就能早日迎接獨立的生活。
——把孩子教育成獨特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人,這如同世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應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能力特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有這樣的觀點,也就不至於搞過強的智力刺激,也就不至於一窩蜂地教孩子學鋼琴,學畫畫,也就不至於都來逼迫孩子考試拿第一。
——把孩子教育成平常的人。人成才的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並以非智力因素起主導作用的過程。就智力因素說,國內外的研究一致表明,人的智力高低服從常態分布,就是說,人的智力很高或很低的都是少數,絕大多數是中等水平。再就非智力因素說,其發展狀況也是由很多因素製約,也是服從常態分布的。就是說,人的非智力因素很好或很差的也是少數,絕大多數都是一般狀況。這樣,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昀終結果也是服從常態分布的,必然是很好或很差的是少數,絕大多數是一般情況。所以,所謂成才,昀終是成“高才”或“低才”者總是少數,絕大多數是“中才”,是平常人。我們接受了平凡,再滿懷希望,更有助於孩子成長為大寫的人。
—一把孩子教育成全麵發展的人。前述“過度教育”的幾種表現,歸根結底是重智育輕德育,重智力因素開發輕非智力因素培養,是一種不全麵的家教觀。因而,我們應該確立全麵發展的素質教育的觀點。隻要我們把孩子培養成有較高基本素質,有健康的身心發展,有健全個性的人,就是家教的成功。
如此,我們也就跳出了“過度教育”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