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心理谘詢中,常聽有些身為父輩或祖輩的家長訴苦:“我們那孩子真任性。這不,告訴她天還冷,別那麼早就上學穿裙子,她連哭帶鬧,真沒轍!”“我們這個孩子更要命,犯起性子來,說也不聽,打也不成。這不,新換的這個書包不對心事,他給你哭得憋過氣去。擰種!”
任性的孩子,的確讓家長多了不少愁。可光發愁不是辦法,我們在這個話題中就來專門“研究研究”孩子的任性。我們先來理清一些認識上的問題。所謂任性,是指一個人不顧客觀環境和條件如何,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聽從別人的勸告和阻攔,任著性子來。孩子的任性是一種不良性格特征的苗頭,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孩子為什麼任性呢?實話說,孩子任性,怪不得孩子,往往是大人“教”的。您想想,有多少家長特別是祖輩,孩子剛一哭鬧耍性子,就心軟了,就“投降”了,就百依百順了。等到孩子已經“掌握”了任性這個要挾大人的“法寶”,知道任性可以“擺布”大人達到自己的目的,無休止地惡性發展下去時,才發愁,才想到要治治了。這時的確難辦了。因為大人已經教會了他任性。請您切記:任性這個“法寶”,要是大人不“主動”交給孩子,孩子永遠也找不到。
如果您已經首肯了上麵的看法,我們就接下去研究怎麼治治孩子任性的毛病。一是防患未然法。孩子的任性表現,一般也有一定的規律。您可以留意觀察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犯擰勁。掌握了規律,當可能在誘發孩子犯擰的那種情境臨近時,事先向孩子提出要求,“約法三章”。比如,孩子和祖輩在一起時容易任性,那麼您帶他到姥姥家去之前,就該打打“預防針”。這裏還應注意,防患於未然還要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比如,孩子寫完作業想去找夥伴玩,您非要橫攔豎擋,這就容易引起孩子的擰勁。
二是說理引導法。孩子有些要求是無理的或不能滿足的,您應趕緊利用故事、童話等方式,給孩子講清道理,這也常常可以避免孩子犯擰。但一定要及時,別等孩子擰勁上來了再去說理。
三是激將誇獎法。
小孩子好勝,更喜歡“聽好話”、“戴高帽”。在孩子出現任性的初期,您或者順向的誇獎他的某一長處,為孩子“轉變”找“台階”;或者反向地激將,說他“不會怎樣、不能怎樣”,孩子可能被激起來“我能……”的勁頭兒。這樣,也往往可以使孩子擺脫任性的情緒狀態。
四是注意轉移法。
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該做的事,大人非要阻攔不可,但說也不聽打也不成,一個要幹,一個要攔,相持不下局麵尷尬。如果恰在此時推門進來一個陌生的人或發生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過去,擰勁不消自滅了。孩子的注意極容易被吸引轉移到其它方麵去。針對這一特點,您可以在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利用當時的情境特點,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能吸引孩子的一些別的新穎的事物上去。用好了這一辦法,還會不知不覺中淡化孩子的擰勁,消除任性的毛病。這一方法越是任性初期越靈。
五是不予理睬法。
前蘇聯抗德英雄舒拉小時候也有過任性哭鬧的毛病。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吃粉羹不可。由於這是通常飯後吃的一種食物,爸爸媽媽不答應他,他為此大聲哭鬧起來。爸爸、媽媽並沒有哄他,而是先後走了出去,屋裏隻剩下舒拉自己。開初,他仍然大聲哭鬧:“給我粉羹!給我粉羹!”哭喊了一陣,不見回音。沒有“聽眾”還哭給誰聽?自覺沒趣也就收場了。孩子任性地要脾氣時,在您料定沒有什麼“安全”問題的情況下,就可以不去理睬他,聽任他鬧一陣子。當他感到任性哭鬧這法子不靈時,大多會停止哭鬧。事後再行說理教育。這種方法需要家長,一不要太性急,二不要太心軟。其中道理您自然明了。
六是自我強化法。
孩子任性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對自己也有強化作用,結果令人滿意是正強化,孩子就會繼續這一行為;結果令人痛苦則是負強化,孩子就自發地改變這一行為。這可以叫“自我強化”。利用這一規律可以矯治孩子任性的毛病。比如,孩子一犯擰勁不吃飯,拿不吃飯要挾大人。那麼好,您就趕緊收拾飯桌,反正是星期天,耽誤不了上學,就讓孩子好好餓一頓。這餓肚子的感覺就是昀好的負強化。再比如開頭提到的,天氣還沒到穿裙子時候,孩子犯擰非穿不可,如果其它辦法都不管用了,那麼就讓孩子去穿。受涼挨凍就是昀好的教育。當然,采用這一方法,一是要確保後果對孩子身心沒有大的傷害,二是大人要狠狠心。比如上麵的兩個例子中,您別一想到孩子的餓和冷,就先沉不住氣。
老年朋友,臨了,還得提醒您,不知您能否心態平和的承認,我的家教心理谘詢一再證實的一點,孩子和祖輩在一起昀容易養成任性的毛病。相信這個話題之後,您會當一個稱職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因為您已經知道,不能再把“任性”交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