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小強送進了看守所
小強是個聰明的孩子,有文化的父母自然高興。父母精心培養他:給他輔導功課;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教他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給他做人的道理。小強上學第一年就當上了三好生。
後來,小強的姥姥來了,在女兒家住下來。姥姥就這麼一個小外孫,真是心肝寶貝。她看孩子每天寫字念書,怕孩子累著,就讓孩子看電視,還不讓孩子的父母管;她看父母舍不得給孩子零花錢,就五元十元的往孩子手上塞;孩子把錢送給了遊戲廳,成績下滑,父親氣極了要教訓兒子,她出麵給孩子護短說情;女兒批評說,“孩子學壞了,都是您慣的”,她立刻擺老譜:“這是擱不得我啦,我明天就走……”就這樣,小強的成績一個勁滑坡,勉強念到初中,就跟不三不四的人瞎混開了,以致發展到擰門撬鎖,昀後因盜竊被勞教。
有些事的動機和結果就是這樣不一致。小強的姥姥哪成想會把外孫送到勞教所?她不過是實心實意地愛自己的外孫。可這樣的愛反成了害。
這故事固然是個特殊事例。但較普遍的現實是:相當一部分祖輩過於溺愛孫輩,給家庭教育帶來了不少麻煩。據某校的初步調查,發現經常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帶的孩子,“愛”出來的“病”往往更多些。在學校裏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品學出了問題跟家長聯係,找到的“家長”是孩子的爺爺,原來孩子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老師們也就明白了孩子出問題的原因是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愛出來的“病”往往表現為一些心理上的問題。一來容易讓孩子形成任性的毛病。這是祖輩好嬌慣孩子造成的。二來容易引起人格偏差。這是因為親子之情是任何感情都不能替代的,孩子長期缺乏親情,人格就會出現偏差。三來容易磨滅孩子的活力。這是因為老人喜歡安靜的特點與孩子好動的特點不適應所至。
隔代教育的確是家教中的一個難題。許多孩子的父母跟我訴苦,想解開這道難題。我想,還是在這裏跟孩子的祖輩們聊一聊:您該怎樣愛孫輩。
為什麼隔代親更動心
有人說“隔代親,更動心”。不錯,老年人的確更疼愛孫輩。這是為什麼?其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呢?
一是退化心埋。老年是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是通過對成年的否定,在更高層次上達到對兒童時代的肯定。這從某種角度看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我們常常可見到有些老年人表現出兒童的言行特征,正所謂“返老還童”。這有兩層意思:一是老人的外表和兒章有相似之處,如發稀齒落;二是他們的心理活動和兒童也有相似之處,如天真淘氣,活潑好動,情緒表現不穩定,性格外露。由於老年人在心理上有接近兒童的傾向,也就容易把孩子當做自己精神上的朋友,跨越了年齡上差別,成了忘年之交。因此,老人也就對孫輩產生感情上的厚愛。由於這種返老還童的心態,老年人容易更看重與孫輩的情感維係,而淡化了理性方麵的責任。
二是眷戀心埋。孩子們猶如旭日東升,老年人則是夕陽西下。看到孫輩們如雨後春筍,勃勃生機,老年人的心裏充滿了喜悅之情,同時也多少流露出生命短促的悲涼,因而,萌生對青春年少時光的眷戀之情。於是,老年人願意和孫輩之間在一起,分享他們的天真的快樂,無憂的快樂。老年人在這種情境的交往中,重溫了他們青春的舊夢,收到了延年益壽的效果。
三是補償心理。從現代家庭結構來看,家庭內同齡夥伴的消失,父母閑暇時間的減少,使得獨生子女缺乏和與人交往的條件,較普遍地存在孤獨心理。這時,老年人退休後也萌生空虛、失落和寂寞之感,希望通過某種活動來加以補償,把生活的希望和歡樂更多地寄托在孫輩身上。這樣,和需要愛撫的孫輩就有了結成“夥伴”的心理條件。再從可供支配的閑暇時間看,孩子和老人都有充足的閑暇時間。於是,老人更喜歡親近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再有,有些老年人自己年輕時在子女身上可能留下一些遺憾,現在要在孫輩身上彌補。
四是認同心理。隔代親是一種人對自己生存的認同心理。人類是以血緣家庭為紐帶,代代延續著生命。隔代親是人類對血緣倫理關係在感情上的肯定和維護。隔代親的“隔代”,並不完全意味著對自己子女感情的淡漠,反而是深化了,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即以隔代親的方式表現出對子女的愛。就是說,愛孫輩就是對子女親情的一種認同。隔代親也反映了人類情感發展的規律,如同水往低處流,人類感情也是向下傳遞的。
五是期待心理。隔代親現象反映了深刻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文化是人類世代創造的成果,每個人在短暫的生活中,都為人類文化的長河注入了涓涓細流。人到了晚年的時候,期待心理就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們把希望寄托於自己的第三代的身上。成功者希望第三代人後來居上,超越自己;失落者希望第三代人不要重蹈覆轍,貽誤人生。就是說,老人們對孫輩的愛,包含著豐富的社會認知因素和高尚的情感力量,它推動著社會文化的代際傳遞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