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奇怪的“第三者”(2 / 3)

交流了上麵的意思,少婦有所領悟,轉而問道:“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第三者”的背後

“在你的故事中,似乎還應該有一個人?”我以問代答。

“對了,我幾乎忘了,這個家裏是還有一個人,我的公公。”少婦的思路轉到這方麵來,繼續著他們家庭中的故事,“慢慢地,我知道了一些他們的家世。小海的父親比他母親大,快60了,卻一直在外麵工作,現在是一個公司的老總。當初,他們是在農村,小海的爺爺去世很早,他奶奶很年輕的時候就守寡。可能是受了老太太的影響,老太太去世後,小海的父親長年不在家,小海母親就這麼守著小海,過著幾乎是守寡的日子。也許是出身貧寒反倒讓人努力,小海的父親在外創業一氣就是二三十年。慢慢地小海父親給小海母子倆帶來了富有的生活。所以,在家裏雖然幾乎看不見我公公這個人,他卻在這個家裏很有地位。周圍的人們都說公公人挺好。但是他和婆婆兩人的關係並不好,公公很少回家。所以,我婚後的生活中又似乎沒有這個公公。後來聽說,公公在外麵還有女人。我聽說過婆婆早些年為此去公公的單位吵架:我哪點對不起你,你卻在外麵養女人?如今,他們已經不再爭吵,公公也有時回家。公公回家的時候,與婆婆兩個人白天和一般的老人一樣,但是,晚上很少和婆婆在一起,經常公公自己一個房間。

“後來我發現,小海和母親那麼親近,卻反感父親。他父親身體不好,那次,又因病呆在家裏。不知因為什麼讓小海不高興,小海不顧我在身邊暗自賭氣:“他死了才好。”又一次,忘記因為什麼小海又不高興,居然不顧我的感受發誓說:“多少年來,他對我和媽媽一點不關心。到現在了他還發脾氣,等著瞧,早晚有一天我要帶著媽媽私奔!”我心頭猛然一驚,忽然想到了新婚晚上的那個可怕的夢。我知道這是一時的氣話,可他們家庭關係為什麼這樣?

“我這個公公也讓人奇怪……我和他談過一次這件事情。他居然沒有什麼反應,很是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他為什麼這樣的態度?”

由小海父親聽兒媳介紹後的“見怪不怪”,可以推知小海母子互戀由來已久,而且他們三人已經彼此達成了一種默認,或者說小海父親自知責任首當其衝,便故作漠然。很明顯,小海母子互戀情結的心理背景,就是親子三角關係的嚴重障礙。小海家的兩代單傳,父親在外,母親長年守著一個獨子,母子相依為命,母親對兒子有太多太多的感情依戀,特別是小海父母關係的異常,又加劇了母親對兒子的感情寄托和精神依戀,於是扮演了兒子婚戀的“第三者”,不知不覺間與兒媳爭奪著小海。

這個個案再次表明,結構和功能不健全的家庭,如母子單親或夫妻關係存在障礙,或父親長年在外忽視妻兒的家庭,往往容易出現親子三角關係的障礙,導致母子關係異常,進而出現母子互戀情結。

小海前妻的離去以及後來談了幾個女孩都沒有留住,很可能是她們覺察到了這對母子關係的異常。而這位少婦可能出於物質生活的考慮,選擇並承受了這種異常的家庭關係。但是這種承受是有限度的。於是,她試圖采取“否認作用”這種心理防衛機製,寧信其無,不信其有,蒙上眼睛以求緩解心靈的痛苦,懷著僥幸心理期待事情的好轉。但是,這樣的婚姻障礙很難自行化解的。

心理援助:他們的婚姻是有希望的“那麼,我該怎麼辦?”隨著我們的溝通,少婦的情緒安靜下來,開始理性而現實地思考。

“你有兩種選擇。”我建議說,“如果不能改變又不能承受現狀,那麼,隻能和小海第一任妻子一樣放棄這樁婚姻了。”

“我不想放棄,我想挽救。”

“如果打算挽救婚姻,那麼,必須對你們婆媳的爭奪戰有充分的認識。”我說,“從前麵的故事看,你丈夫其實是值得同情的,他在母子關係上是被動而不能自主的。他很可能也想建立良好的夫妻關係,至少不完全拒絕夫妻感情,隻是由於慣性不能很好地擺脫母子依戀。”

“您說的對,我能感受到這一點。”少婦似乎有了新發現。

“所以,首先要對丈夫有所理解,並抓住他身上哪怕很微小的積極因素,增進你們的夫妻感情,而不是爭吵或冷戰。還有,就是對婆婆的理解和同情。這樣在處理日常的家庭關係中就會比較得當。這當然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我談了很多很多,盡可能地給少婦以心理支持。

我知道,在這場婆媳爭奪戰中,小海的醒悟和自救是關鍵。小海第一次婚姻破裂後,所以談了幾個對象,所以接受第二次婚姻,表明他其實也有自救的潛在願望。假如小海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積極自救,經過足夠的努力,現狀是可望改變的。於是,我建議說:“你還可以嚐試促使你丈夫與我聯係。我們的直接溝通可能會更有效。”

結果,少婦的丈夫不願意來訪,而是在一個周六晚上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我們做了較多的溝通。可喜的是小海沒有多少阻抗,比較坦率地印證了少婦談到的情況。並且表示這樣的母子關係越來越讓自己不開心,很壓抑。我指出,在他們母子關係上,母親的確是主導方麵,但是,也無需特別責怪母親。重要的是從自己做起,積極調整母子關係。一是客觀上避免與母親的親密接觸,二是積極營造夫妻關係,三是從晚輩的角度與妻子一同關愛母親。小海表示願意合作和自救。

心理谘詢個案,常常給心理谘詢師留下遺憾。這,就是一個不知道昀後結局一時也難有完美結局的谘詢個案。因為,小海父母的關係難於短期內很好地調整,小海母親幾十年形成的情結也難於很快的化解。但是,隻要兩個年輕人積極努力,他們的婚姻就可能免於“第三者”的困擾。他們的婚姻是有希望的,這也是他們整個家庭的希望。我默默地祝福著。

後繼的思考:母子互戀的後果是可怕的故事可以結束了,我的思緒卻還在繼續。母子互戀情結並非僅僅存在於結構和功能不健全的家庭。心理谘詢的實踐一再警示我們,如今在一般家庭中,“母子互戀”現象似乎有蔓延之勢。這是為什麼?套用弗洛伊德的話,可以說是母親的“戀子情結”強化了兒子的“戀母情結”,從而導致了“母子互戀情結”。我們的許多家庭中男孩子被格外嬌寵:有的男孩子一直與父母同睡一床;還有的男孩子一直與母親同睡一床,而父親被冷落一邊;也有的中年母親還津津樂道於母子間的親昵,說到兒子如何離不開媽媽,說到兒子“賴”在媽媽的床上不走,說到兒子必須撫摸媽媽身體的某些部位才能人睡,口氣中似乎是為兒子的“撒嬌”而感到幸福,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不好。可是隨著孩子青春期的到來和性意識的萌動,難道男孩子會對母親——一位成熟的女性的身體無動於衷嗎?如果青春期朦朧的性衝動指向自己的母親,難道不是我們現代人的一種莫大的悲劇嗎?

“母子互戀情結”的後果是可怕的。普遍性的危害是嚴重影響男孩子的個性發展,使男孩子心理幼稚,依賴性強,孤僻不合群,不會與同齡人交往,缺乏男孩子的陽剛之氣。而且,在特殊情況下,還會導致成人後的婚戀心理障礙。但願上麵的家庭故事給我們以警醒。

尷尬父女情

一位求詢者的尷尬故事我是一名30多歲的職業女性。有個陰影不時地跑出來在我的心裏作祟,我不知何時才能走出那個陰暗的記憶。

因為家境小時候我離開了父母,該上學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父母很照顧我,但我覺得親情淡得很。那時,父親對我也很溫和。但誰也沒想到,一個知識分子出身的父親,竟然對我有了不該有的情欲。父親經常乘夜間或無人的時候擁抱親吻我。我現在還記得這樣一幅場景:大約我十四五歲的時候,一天中午,父親借口說,看看我發育怎樣,又摸了我,隨後給我20元零花錢。每每想起此事,一種羞辱就包圍了我。我一直覺得這樣不好,但不懂得應該怎樣應對這種事。我16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幾天後的一個晚上,父親走到我的房間,哭著抱住我,親吻我,說在這個不幸的家裏,從此要和我相依為命了。這時我猛地推開了他。由此,父親懸崖勒馬了,這個家中的持續多年的不堪曆史也就徹底結束了。由於父親沒有跨越昀後一道防線,我仍是處女之身。

現在已經30出頭的我,並未與父親斷絕親情。其實,如果沒有那段經曆,他還是一個關心我的父親的,我病重的時候他心痛,我獨身生活幾年中他想方設法托人為我介紹對象,我買房子時,他又幫了不少忙。

但是,多年來,我無法化解這個心結,它不時地跑出來,勾起我的自卑和絕望。這件事使我經常對男性缺乏信任。我想,一個做父親的人都會如此欺騙玩弄自己的女兒,是否男人的本性中就有這樣自私和殘暴的劣根?而一些令人敬重的男人,也許不過是生活沒有給他機會犯這樣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