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同事間難免有磕磕碰碰的時候,但冤家宜解不宜結,同在一片藍天下,何必為了一件小事而耿耿於懷呢?更何況山不轉水轉,大家都需要彼此的幫助。當你在工作中非常需要另一個人的幫助,而這個人曾與你有某種不和的時候,你該做些什麼,顯然,放棄並不是好辦法,雖然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做到,但會使你失去一個得力夥伴,所以,當你在職場中已有了“死對頭”時,你應該做的是如何化敵為友,使之成為你的朋友。你要如何做才能與他人化幹戈為玉帛呢?
第一,你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對之處。當你犯錯的時候,不要總害怕承認自己的不對,以為這樣別人就會看不起自己。其實,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對之處的,他們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及時地改正自己的錯誤。
也許你的同事表達這種意思的方式沒能讓你高興得跳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對對方提出的正確的看法,你也應該樂於承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當有過分好鬥的同事向你發起攻擊時,你都要舉手投降。但是你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對方所說的話中包含的信息,而不是說話的人。而且你應該力求客觀地對待你得到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不是用一種特別客觀的方式表達的。而且,有個小秘密要記在心裏:承認你錯了,常常能夠帶來讓對方閉嘴的好處。這是一種製造驚人沉默的經典方法。這樣做可以得到別人的原諒,也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
第二,對別人的興趣加以注意。要想讓對方對你有好感,並願意成為你的朋友。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他的興趣加以注意。試想,你不知道別人喜歡什麼,有什麼愛好興趣,怎麼可能取悅對方呢?
第三,不要理會那些威脅性的問題。在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別人威脅性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誰?”“你以為你自己有多了不起?”“你們那所高級學校難道沒教你點什麼東西嗎?”“你從來就沒聽過什麼叫應急計劃嗎?”這些問題以及它們那些數不勝數的變種,根本就不是詢問什麼信息,它們隻是為了使你失去平穩的心態。不要帶著感情色彩去回答他們——根本就不要回答它們。索性假裝它們壓根兒就沒從你同事的嘴裏進出來,你隻管回到你的主題:你感受到了什麼(而並不是它是什麼)?你計劃做什麼?以及你希望怎樣做?這樣,你不給你的同事向你破口大罵的機會。就有可能減少他(她)對這一類威脅性問題的依賴,就可以減少你們之間的矛盾。
最後,就是你要讓對方知道你非常需要他。這一點是非常很重要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調起對方的積極性。當然,你是否真的需要,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的想法是利用這樣的一種接納,抬高對方的自尊,對方一高興,就可以避免把談話激化,盡可能減少或消除將來的敵對怨恨。你可以提到,自己工作中的兩三個方麵,需要你的同事提供意見或指導。如果你要把這些方麵進一步加以確定,你的同事大概也不會太反對。每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的同事也不例外。
用以上方法。盡量減少你與同事之間的矛盾,不要讓你們之間的矛盾激化,這樣你才可以在職場中更好地生存,這對別人對己都是一件好事,你又何樂而不為呢?對於在職場中的人來說,少一個敵人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要學會與你的同事和平相處,不要為一點小事而毀了自己的將來,與你的同事化幹戈為玉帛,讓你在職場中左右逢源。
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應建立在真誠與尊重的基礎上。人隻有在尊重他人的情況下,才能尊重自己,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生活中,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懂得尊重別人,隻有這樣,別人才會尊重你。如果你在一時不尊重別人,別人很可能記住你的不尊重,日後必會找機會報複你,所以,如果你不想受到別人的報複,別人的不尊重,從現在起你就要學會尊重別人,這樣的人才不失為是一個聰明人。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應建立在真誠與尊重的基礎上。人隻有在尊重他人的情況下,才能尊重自己,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尊重他人不僅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和美德,它需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給別人麵子,維護他人的尊嚴。
張超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單位的雜誌評審工作。他的這個工作報酬雖然不是很多,但確實是一項榮譽,很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門路,也有人隻參加了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張超年年有此“殊榮”,正是這種“殊榮”讓大家都羨慕不已。
在他年屆退休時,有人問他其中的奧秘,他微笑著向人們揭開謎底。他說,他的專業眼光並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別人“麵子”,這顯示出了對他人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