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做事都會讓我們生氣,但是,這又何必呢?如果你仔細想一下。我們為什麼要生氣呢?這樣隻會讓自己多一個敵人,和氣對待不是更好嗎?與對方成為朋友,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對於在職場中的人來說,少一個敵人就是多了個朋友。
多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以和為貴,以大局為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什麼時候,要想達到更好的效果,就要避免樹敵,不要把看你不順眼、和你作對的人當作敵人,你要想辦法讓他們成為你的朋友,這樣做會比把對方變成敵人更好。
傑克是一個以賣磚為生的商人,由於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困境。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築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傑克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也不好,生意也麵,臨即將歇業的境地。傑克對別人解釋說他並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他簡直恨透那個人了。
一天,他的競爭者使他失去了一份20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當天下午,他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他的一位顧客,正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需要一批磚,而所指定的磚型號不是他們公司製造供應的,卻與他的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與此同時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機會。傑克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裏。接電話的人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傑克還是禮貌地直接地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結果,那個對手很是感激他。後來傑克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結果,他的對手不但停止散布有關他的謊言,而且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傑克做。傑克的心裏也比以前好受多了,他與對手之間的陰霾也獲得了澄清。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這就是迎戰那些終日想要讓你難堪的人所能采用的上策,試著和你不喜歡的人相處,同樣可以帶來財脈。美國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曾說:“我願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
在商場中。多一個朋友和多一個敵人的差別就在於此,在職場中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處處與人作對的話,有一天你自己也會陷入困境,何不和平共處,互相幫助走向成功呢?
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的曆史劇一直在演。他們同一個老板,但是,廉頗自恃積功過人,多次故意見辱於後來居上的藺相如,而後者見狀忍讓,不與為敵,不願去爭,直至後來廉頗負荊請罪演繹流傳千古的“將相和”,隻有善於合作的人才能收獲最大的利益。
當你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敵人,他是在某個十字路口上擋住你去路的人,你可以不喜歡,但不得不依靠。他是你的對手,也可能成為你前進的障礙。但是,沒有對手的人生索然無味,沒有攔路虎的坦途令人喪失鬥誌。依靠敵人,把敵人的力量當作前進的動力,你會認清方向,不斷進取,適當的時候,借助他人的力量一樣可以取得成果。
如果兩個人發生爭吵,那麼就一定有原因,也總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真想使問題得到解決,就絕不要采用爭吵的方式。爭吵除會使人結怨樹敵,在公眾麵前破壞自己溫文爾雅的形象外,沒有絲毫的作用,對你也沒有一點好處,所以,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以和為貴,要避免樹敵。如果隻是工作中觀點不同而引致的爭論,就更應避免爭個高低。如果你一麵公開提出自己的主張,一麵又對所有不同的意見進行抨擊,那可是太不明智,而幾近於強使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如果你經常如此,那麼你的意見再也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你不在場時別人會比你在場時更高興。你知道得這麼多,誰也不能反駁你,人們也就不再反駁你,從此再有人跟你辯論,而你所懂得的東西也就不過如此,再難從與人交往中得到絲毫的補充。因為辯論而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結怨於人,既不利己,還有礙於他人而使自己樹敵增多,實在是不足取。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不要太偏激,更不要與人發生爭論,這樣才能避免樹敵。如果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別人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今後會相處得更好。“不打不相識”這一民諺富含了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別人,當時你自己一定得到了某種“發泄”,與其待別人的“回泄”自來,不知何時飛出一支暗箭,遠不如主動上前致意,以便盡釋前嫌,擁有更多的朋友與合作夥伴。
在職場中,多和同事交朋友,這會彰顯你的影響力和協調能力。把同事們比喻為水,那麼水就會把你這隻船托載起來。最終受到領導的關注,就會給你的船掛上風帆安上好舵,讓你一展所為。少了一堵牆的阻擋,那你就可以繼續前行了。
與其發牢騷,不如提升能力
抱怨、牢騷不能解決問題,工作中要想真正得到他人的認可,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在職場中,有很多人無論工作在什麼環境中,總是怒氣衝天、牢騷滿腹,總是逢人就大倒苦水,也許你自己把發牢騷、倒苦水看做是與同事們真心交流的一種方式,不過像祥林嫂般地嘮叨不停會讓周圍的同事苦不堪言。而過度的牢騷和怨言會讓同事們感到既然你對目前工作如此不滿,為何不跳槽,去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