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會享受工作的樂趣(3)(1 / 3)

有一位某領域的資深人士到一家新公司應聘,在眾多競爭者中他的工作經驗最豐富,學曆最高,工作成績也最顯著。經過複試,他本以為自己能脫穎而出,卻沒想到最終被錄用的竟不是他,他很驚訝,到這家公司問個究竟,得到了這樣的回答,“的確,您的經驗能力是最突出的,但從您對原來的公司的形容中,我們發現您是一個很喜歡抱怨的人,抱怨中午的工作餐不是人吃的,抱怨工作差、工資少,抱怨空有一身絕技卻沒人賞識……您口中的前公司那麼差,而據我所知,我們兩家公司的規模和體製差不多,我想您到我們公司來也一定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

所有公司的領導都會認為,抱怨隻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工作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也許暫時會有不順,但不可能永遠地失衡下去。隻有將之化為動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工作效率,收到實際的效果。

某心理學家做過-個關於抱怨的心理測試,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

有位成功人士說得好:“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其實,這個世界隻在乎你是否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何況,一味地抱怨不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1.不管現實怎樣,都不應該抱怨。不如換種想法,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並獲得幸福

比如,我們應明白騎驢找馬這個道理。現在這份工作的經驗,是你開始另一份更適合你工作的墊腳石。沒有一份經曆是全然失敗的,這份工作至少讓你多了一個總結經驗的機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不斷的調整中才有可能尋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可這個前提是你得首先有個位置作為坐標。

2.不要浪費過多時間在無聊的事情上

如果你的工作讓你一點成就感也沒有,那就趕緊想辦法另謀高就,而不是不停地抱怨,抱怨不會提高你的口才,也不會讓你得到什麼有益的經驗。隻會使你浪費更多時間,從而錯失更多機會。

另外,不抱怨就是給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我們都知道良性心理暗示的正麵作用,可很少去想不良心理暗示的負麵作用。當人憂鬱、氣憤、心情不佳時呼出的氣體是有毒的,這你知道嗎?長期的抱怨會侵蝕你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如果你還沒有學會給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至少你不應該用不良的暗示迫害自己吧。

3.如果你真的要發泄、抱怨,那麼你必須要分清場合。

看清對象

你可以和家人或真正的好朋友說說,他們是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用心地傾聽,並且可能會給你一些好的建議。切忌向那些交情一般且有工作關係的人去抱怨,否則,隻會給你帶來不利。

分清輕重,一切向前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做事當然要從小處著眼、從細處著手,隻有細心謹慎,才能確保成功。但這並不等於不分主次而把精力耗於無謂的小事,或者不分輕重而本末倒置。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有些是無足輕重的,比如今天丟了100元錢,你隻需告誡自己:以後小心些。你根本沒必要為此而煩心,上班後非要找個同事說一說,吃過中飯以後還要想想這事有多遺憾,這純粹是無端給自己添麻煩。

當然,有時候一些小事很容易煩人,處理不好就會影響人的情緒,影響人的工作和生活。但隻要我們分清主次,一切向前看,那麼這些不順心的事就隻會成為過去。比如說,你工作很努力,但最後沒能評上先進,這好像是個不幸,但如果你再難過幾天,這就似乎更不幸了,假如還要找領導申辯一下,甚至過後還要慪一陣氣,這就是個極大的不幸。生活中經常能對不順心的事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是很理智的。而如果采取熱處理,凡事都要追根問底,那麼隻會難為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一定不要作繭自縛。早晨上班,碰到經理打了聲招呼,結果經理沒理睬,於是這一整天就七上八下,好像自己得罪了他一樣,總懷疑自己是否有嚴重過失而使經理不高興,所以挖空心思把所有能憶起的事想一遍。這種“套中人”永遠不可能把自己擺在主動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