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隱忍、修養助你成為低調之人(1)(3 / 3)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裏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力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隻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隻有在反複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隻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仍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活著。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采取的生活態度。

盡量避免與人爭吵

在一些進口影片中,我們常聽到劇中人說:“不服氣是嗎?那就亮家夥吧!”接著,便是槍林彈雨。這都是充滿挑逗的語言招惹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挑撥用語”是很危險的,不過現實中引出的不是手槍,而是“唇槍”、“舌劍”、“拳頭”之類的。

在提出反對意見或發表對他人看法時,要特別注意這些易挑起爭端的語言:

“你說得毫無道理?”

“你有點誇大其詞!”

“那完全是錯誤的。”

“我難道會出錯?”

“你還是不認輸?”

這些話就像引發地雷的導火索,一不小心就會爆發“戰爭”。

你知道新教派的創始者約翰·威斯雷在旅行時是如何巧妙地避免與人爭吵的嗎?

有一次威斯雷坐馬車旅行,同行的是一位年輕的少將,是他旅途的伴侶。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常常辱罵基督教的信徒。

在換馬車時,威斯雷坐在少將的旁邊說:“和你共同旅行是件非常快樂的事,但是有一件事想請求你。”

少將回答:“有什麼事情?請說。”

“在我們的旅途中,假如我得意忘形地說出一些對上帝不遜的用語,請提醒我一下,好嗎?”

少將笑著點頭,這樣,旅程中再也聽不到少將罵人的話了。

威斯雷無疑是個非常會說話的人,他沒有直接提出對對方的不滿,而是巧妙地把矛頭對準自己,從而間接地傳達了他對少將的批評。這種含蓄方式的勸諫當然一般人都會接受,並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又不會挑起任何爭端。

不能因小失大

小便宜占不得,蠅頭小利也會絆倒人。在人際交往和辦公室中千萬不能因小失大,使自己栽跟頭,摔得頭破血流。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可是生活中卻總有那麼一種人,看見一點兒小便宜便垂涎欲滴,卻不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結果小便宜沒貪成,反而斷送了自己。

春秋初期,有虞、虢二國,乃是同姓比鄰,唇齒相依,其地皆連晉界。虢公名醜,好兵而驕,屢侵晉之南鄙。虞公性貪,愛好璧馬。由於虢公屢犯晉境,晉獻公集臣商討伐虢之策。

獻公問大臣荀息:“虢國可伐嗎?”

荀息對曰:“虞虢方睦,吾攻虢,虞必救之,若移兵攻虞,虢又救之,以一敵二,不見得有什麼把握。”

獻公說:“這麼說來,我們拿虢國就毫無辦法了嗎?”

荀息說:“辦法倒是有的,除非讓人拿著金寶珠玉去賄賂犬戎,請其侵擾虢國邊境,等虢君出兵與犬戎作戰時,我們再乘虛而圖虢不遲。”獻公同意了荀息的意見,以大量寶物買通了犬戎。未幾,犬戎果然發兵攻入虢境,兵至渭水,為虢兵所敗。於是犬戎主遂起傾國之兵前來,虢公亦率軍拒之,兩軍相持於桑田之地。

獻公又問荀息:“現戎虢相持,寡人可以伐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