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便對晏嬰說:“今年的下雪,一連三天不停,地麵積雪已是一尺多深啦!怎麼絲毫不覺寒冷呢?反而像是春天似的宜人。”
晏嬰看到景公穿著輕柔溫暖的裘衣,室內又燒著熊熊火爐,就故意說:“這種天氣真是一點不冷嗎?”
景公微笑著點點頭,仿佛認為自己活了這一大把年紀,還分不清冷與不冷似的。晏嬰知道景公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直接向他說:“臣聽人說:古時候的賢明君王,在吃飯的時候,總會想到是否還會有人挨餓,穿裘衣時總會考慮到是否有人會受凍,過享受的生活時,會想是否有人受苦受難,而您怎麼一點也不替別人想想呢?”
景公被晏嬰一說,麵紅耳赤,啞口無言。
多替別人著想,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尊重與友誼;多替別人著想有助於協調人際關係、凝聚人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
世界上唯一能夠愛護對方的方法,就是時刻關心對方的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是經驗之談,是智慧的總結。
亨利·福特說:“如果你想擁有一個永遠成功的秘訣,那麼這個秘訣就是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亞佛·亞德勒,寫過一本叫做《人生對你的意識》的書。在那本書中,他說:“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之於這種人。”
生活中有很多的問題,就是因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而帶來很多麻煩和不理解。如果每個人都對別人多一份關注,多一份重視,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那麼他將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進忠言不必逆耳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為鏡,開創了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被稱為善於納諫的典範。但是魏征的直諫有時也讓他很難堪。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獵,魏征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興趣正濃,堅持出遊。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堅決攔住去路。唐太宗怒氣衝衝地返回宮中,見到皇後長孫氏,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皇後柔聲問明了緣由,也不說什麼,隻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麵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唐太宗驚奇地問:“何事如此莊重?”皇後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言直,由此可見陛下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轉怒為喜,打消了給魏征治罪的念頭。
魏征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諫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無可非議,不過他所用的方法實在值得商榷。而皇後長孫氏的勸諫方法則高明得多。她沒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巧避鋒芒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從臣子的剛直與君主的開明之間的密切關係,來說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於是在恭維皇帝,自然令皇帝龍顏大悅。可見,同樣是忠言,順耳的話比逆耳的話更能讓人接受。
因此,當我們向別人提出忠告時,應盡量避免用逆耳的話刺人,而應該盡可能多地把它轉化成順耳之言,因為這樣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在談判中如果發生意見分歧,不直接爭論,巧避鋒芒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人都有不甘示弱的精神,但要看具體的情況,需要強勢的時候可以不甘示弱,不能針鋒相對的時候就要巧避鋒芒。
在這個大千世界裏,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像想像的那樣完美,難免會有衝突和矛盾。一般的人會在衝突麵前暴躁,甚至失去理智;而低調的人則會頭腦清醒、心平氣和。
平心靜氣,巧避鋒芒,並不是讓人聽天由命,而是教我們要正視矛盾,認識現實。同時,又對現實持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麵對爭執能夠進行自控。
對於如何能平心靜氣,巧避鋒芒有以下經驗可以借鑒:
1.管住自己的舌頭,不要牢騷滿腹,怪話連篇。
很多人在有爭執的時候,愛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舌頭,他們口不擇言,怪話連篇,想罵誰就罵誰,豈不知正是這不饒人的舌頭,不知會害多少人。口不擇言,看似爽快了舌頭,實際上是害了自己。
2.用平靜的心情去談判。
在談判中如果發生意見分歧,一時難以得到統一時,不必急於要求達成協議,要能夠平心靜氣,運用智慧,巧避鋒芒。
談判中也可以通過運用“裝傻”的幽默技巧巧避對方鋒芒。在談判過程中,可以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對方的話,或者裝作沒弄懂對方的意思,以便巧避鋒芒,避免尷尬。
3.用平靜的心情去工作,不要沉溺於哀,沉迷於樂。
積極的人生態度是邁向成功的最美滿的跳板。
4.平心靜氣,與人為善,努力工作。
總之,能夠平心靜氣地麵對各種榮辱得失和恩恩怨怨,是一種修養,也是對自己人格與情緒的冶煉,從而使自己的心胸趨向博大;也是一種智慧,使自己的視野變得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