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隻求虛名的人,常常不願意和比他們更能幹的人在一起,他們不喜歡稱讚人,喜歡的隻是瞧不起人,有時候雖和有名望的人在一起,但卻以此沾沾自喜,並表示自滿,此外,他所選擇的心腹朋友也都是些巧言令色之徒。因此,凡真能幫助他而有堅強意誌或真才實學的人都與這種人絕緣。
大發明家和製作家馬克西姆曾說:“人們想從別人那兒獲得的,不外是兩種意見:一是‘頌揚’,一是‘親愛’。然而立身行世,要把頌揚拋開,讓別人對你親愛,因為一經頌揚,就有人嫉妒,嫉妒便造成仇恨了。”
有一位書店經理,無意中發現一封信,在這封信裏,店員對他極盡辱罵諷刺,並且認為他是個差勁的經理,還希望副經理能馬上接替他的職務。然而,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這封信,而是那位經理應付這封信的辦法。
這位書店經理後來成了《畢克·老瑞歐周刊》的發行人。當時,這封信原是寄給副經理的,可是他們兩人常常互相折閱信件,恰巧副經理當時不在,畢克便把這封信拆閱了。
畢克讀了這封信以後,就帶著信跑到老板的辦公室裏。
畢克對老板說:“我雖然是一個沒有才能的經理,但我居然能用到這樣的一位副經理,連我雇傭的店員們都認為他勝過我了。”畢克一點也沒有嫉妒,也沒有損害自己的虛榮心,隻是為自己用了那樣能幹的副經理而感到自豪。
後來,他的老板不但沒有撤換他,反而更重用他了。
畢克確實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他對比自己能幹的人非但毫不嫉妒,反而大加肯定,為別人感到高興,這種人的精神著實可嘉。最終他還是得到了老板的信任。
邁克爾·喬丹是馳名世界的籃球明星,他在籃球場上的高超技藝舉世公認,而他待人處世方麵的品格更為人稱道,皮彭是公牛隊最有可能聲望超越喬丹的新秀,但喬丹沒有把隊友當作自己最危險的對手而嫉妒,反而處處加以讚揚、鼓勵。
為了使芝加哥公牛隊連續奪取冠軍,喬丹意識到必須推倒“喬丹偶像”以證明“公牛隊”不等於“喬丹隊”,1個人絕對勝不了5個人,一次,喬丹問皮彭:“咱倆3分球誰投得好?”“你!”皮彭說:“不,是你!”喬丹十分肯定;喬丹投3分球的成功率是28.6%,而皮彭是26.4%,但喬丹對別人解釋說:“皮彭投3分球動作規範,自然,在這方麵他很有天賦,以後還會更好,而我投3分球還有許多弱點!”喬丹還告訴皮彭,自己扣籃時多用右手,或習慣用右手幫一下,而皮彭雙手都行,用左手更好一些,而這一細節連皮彭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喬丹把比他小3歲的皮彭視為親兄弟,“每回看他打得好,我就特別高興;反之則很難受。”
正是喬丹這種心底無私的慷慨,樹立起了全體隊員的信心和凝聚力,取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1991年6月,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決戰中,皮彭獨得33分,超越喬丹3分,成為公牛隊這個時期的17場比賽得分首次超過喬丹的球員,這是皮彭的勝利,也是喬丹的勝利,更是公牛隊的勝利。
相反,惡意的嫉妒像把利劍,給人造成重大傷害。1981年11月3日的《人民日報》曾刊出令人震驚的消息:北京化工學院一位姓王的副教授由於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受到周圍一些人的嫉妒、冷遇、諷刺以至被逼瘋了!
其實嫉妒心人人都有,它往往是一個人才能意誌缺乏的體現,伏爾泰說:“凡缺乏才能和意誌的人,最易產生嫉妒。”因為自己技不如人,卻隻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排解心中的不平,一旦任嫉妒心理隨其發展,你就會疏遠那些各方麵比自己強的人,到頭來不僅會孤立了自己,而且也阻止了自己的前進。
靈活圓滑,切勿愚直
有一所著名的大學,曾經舉辦一個為期三十天的經營管理研習班,主題就是“誠實與坦率的好處”。一年後,有人作了調查,發現當時參加研習班的人,有一半以上已經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經過一連串的追蹤采訪,才知道他們把研習中所學的管理方法應用到工作上,卻因此而遭到嚴重的矛盾衝突,最後不得不棄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