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有效溝通才能更好地表現自己(1)(1 / 3)

過什麼樣的生活全在於你自己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誰也不會主動去追求苦難,甘當苦行僧。但不畏艱險、不懼苦難也應該是人的一種基本素質。體驗幸福無疑是一種美妙的感受,而體驗苦難又何嚐不是人生的一種豐富?

我們一直在憧憬,也一直在追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想法和詮釋。這個命題也許永遠都不會隻有一個答案。但在我有限的生涯中,透視自己的一些生活經曆,以及世間的林林總總、紛紛繁繁的事情,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生活是一種體驗。

人是有欲望有渴求的,總是不滿足自己的現狀,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尤其是那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寒冷的時候渴望溫暖,孤獨的時候渴望友情,貧窮的時候渴望財富,卑微的時候渴望高貴,悲慘的時候渴望幸福,貧賤的時候渴望豐富,平淡的時候渴望激情,平庸的時候渴望成功……

生活需要一些渴望,需要不斷展現自己。沒有渴望就沒有全新的體驗,猶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漣漪。盡管一生富貴未必就是一種幸運,一生的平淡無疑是一種懦弱,一生貧賤者無疑是一種悲哀。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體驗更加豐富,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在如今這個觀念多元化的社會,體驗自己所沒有經曆過的東西幾乎已成為一種時尚,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選擇自己的人生體驗。

每個人都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年輕的時候,癡迷國防綠,總是夢想有朝一日握起槍杆子為祖國站崗放哨,然而真正當了兵,卻有一點點的後悔;有的局長也在想著有一天能夠在海灘上開一個飲料店,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農民想著能夠坐上局長的交椅,大權在握、發號施令。再比方說旅遊,就是為了讓自己到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東西、了解更多的世態;鄉下的人到城裏來打工看世界,而久居鬧市的人卻開始在鄉下購置別墅體驗田園風光;美國富商願意花2000萬美元體驗一下太空遨遊,普通人也願意花10塊錢體驗一下過山車的感受。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講的就是這樣一種人生體驗的故事,每個人都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體驗來愉悅自己。的確,假如一個人一生隻從事一種職業,他便隻有一種人生體驗;而一個人一生從事過十種職業,他便有了十種人生體驗。與前一個人相比,他相當於活了十次。

有些人生體驗是自己主動選擇的,而有些人生體驗則是被迫的,通常是一個人不幸遭遇了人生中的各種挫折,比如童年因家境貧寒而失學、高考落榜、失戀、懷才不遇、被人打壓、事業上遭受重大打擊、甚至失足犯罪。假如你相信人生其實就是一種體驗的話,你也許就大可不必為這些人生中的挫折而煩惱,甚至走向極端。假如你有足夠寬廣的胸懷,你甚至會對這些意想不到的變故充滿感恩,因為它豐富了你的人生體驗,使你對人生、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俗話說: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失敗的痛苦,怎能體會成功的喜悅。

人生其實是沒有終極目標的,有的隻是過程,而過程就是一種體驗。

我也曾幻想過自己的人生體驗計劃:當一年的農民,把家鄉的那片稻田種成碧海一片,在一個美麗的秋天享受金黃的收獲;做一筆生意,走南闖北,看哈爾濱嚴冬潔瑩的冰雪,吹海南魚腥味的海風;然後參一次戰,在烈火和硝煙中體味軍人的沉重,在黃昏和黎明之間寫出兩行含著淚的詩句……如果真能這樣,我的人生經曆該是多麼豐富!

人生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可避免地對它進行著思考,等有了足夠的經曆悟出一點道理的時候又該對這個世界說“拜拜”了,隻能留下一點文字用來“告誡”後人,可後來的人對這些東西偏偏又不信,非要自己去親身體驗,於是又重複了前人的做法。一代又一代的人進行著無休止的重複。也許這本身就是生活的魅力,人隻有在對這個世界永遠充滿好奇與探究中才會有生活的動力,假如有一天人類把這個世界的所有奧秘揭露得一覽無餘的時候,人類也就恐怕走到了盡頭。

但不管怎麼說,把人生當作體驗,我認為是一種非常中性的解釋,它剝離了人生觀、世界觀的局限,以一種非常坦蕩的胸懷來看待人生。人生是一種體驗,感受則是一種對比。一個一出生就掉進富貴窩裏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幸福感的,而一個一出生就落進貧窮堆裏的人也不會覺得自己特別不幸。最悲慘的是從富貴墮入貧窮,最幸福的是從貧窮走向富貴。假如我們把人生所有的幸福與苦難、歡樂與悲傷、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順利與挫折都看成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的話,又怎會為一時的挫折而自暴自棄、悲觀絕望?

想想瑪汀·威弗,一位天主教修女,多年前開始參加體育運動——那年她55歲。後來,她在各項運動中贏得44塊金牌、銀牌及銅牌,包括5千英尺競走、雪靴賽跑、快速及花樣滑冰、籃球罰球線跳投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