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修養才有好人緣(1)(3 / 3)

一位很有名的劇院經理來訪問大仲馬。一見麵,他連帽子也沒脫下,就冒失地問這位劇作家為什麼把最新的劇本賣給一家小劇院的經理。

大仲馬承認有這麼回事。這位經理於是出了一個遠遠勝於他對手的高價,想把劇本買回來。大仲馬笑了笑說:“其實你的那位同行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以很低的價格把劇本買走了。”

“那是怎麼回事?”

“因為他以與我交往為榮,並且一見麵就脫下帽子。”

你可以沒有金錢,你可以沒有地位,也可以沒有智慧,但你不能沒有禮貌。學會禮貌待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你會發現自己也正被別人尊重著。

不知禮者,難以立足

禮就是經世、治國、正人、順時、應物、理事,因世、因國、因人、因事而製中。所以,禮並不是那些時髦學者所說的迂儒超世的學說,不合乎現實的高談闊論,腐朽之物。而是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必加提倡,必加踐行的崇高修養。所以夏代有夏代的禮,殷代有殷代的禮,周代有周代的禮。各朝各代都有禮的起因,都有禮的增減,誰也不例外。

孔子說:“君子時中。”孟子稱讚孔子為“最善於時中的人”。禮是隨時代而變,禮貴在因時而製,在天、地、世、國、人、事、物中尋求出最適當的。“禁止於最好”的東西也就是尋求恰到好處、最公平、最真實、無偏無倚、無過無失的理。像這樣施行的禮,天下萬代都會認為是最適宜的東西。這就是禮中的“變中不變,不變中有變”的道理孔子說:“說到又能履行,就是禮。”《易經》中說:“雷在天上,響聲極大,君子不是禮的就不履行。”又說:“不是禮不看,不是禮不聽,不是禮不說,不是禮不動。”這就需有慎重獨特的觀點,也就是有真心誠意的功夫。所以禮的本質是自中而發,自內而生,然後表現在外,而又是從外製、外煉而又歸向內正的東西。這樣內外雙製,使所有的道德行為,通過日常生活變成一種習慣與行為。這種習慣與行為,通過很長的時間,逐步成為一種自然的本能行為,不必去勉強做作,雖然在生死之際,也能神情自若,視死如歸。如果人們都能做到這些,不僅貪汙墮落、結黨營私、貪生怕死之徒不會出現,就是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謀權篡位的事也少見了。真的這樣做了,人人都能公而忘私,保國忘家,損私濟公,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了。

孔子又說:“振興於詩,樹立於禮。”又說:“人不知道禮,就無以立足。”孔子在這裏所說的立足,不僅立自己,更要立大家、立所有的人。因此說:明確道理,持守禮義,是為人處世的大根本。

夏朝興禮而能持守不失,所以有419年的曆史;殷代興禮而能持守不失,所以有648年的曆史;周代興禮而能持守不失,並承受了夏、殷的禮而有所增減,所以有887年的曆史。漢代又複興禮製,叔孫精通周禮而變更它,也有425年的曆史。唐代有287年的曆史,宋代也有316年的曆史。這些朝代,都是以禮治國。

秦國實行的是暴政,而不以禮治國,所以僅有39年的天下。隋代實行的是逆政,所以僅有38年的天下。元代實行的是武力治國,所以在位僅90年。至於魏蜀吳三國時期,以及宋齊陳梁隋六朝之中,梁唐晉漢周五代時期,他們所興的都不是禮治,所以滅亡得也快。

考察上述時代的政教、風氣、思想形態與社會意識,都是不僅不以禮治國,並且逆禮道而行。所以政治腐敗、貪官汙吏大行其道,民心渙散,士人對前途感到渺茫。綱紀不正,軍事無備,經濟衰落,教育不舉,到後來即使悔恨莫及也無法挽回殘局。治理國家的道理是這樣,做人修身的道理同樣如此。

人情練達懂世故

通人情、懂世故是得體為人,贏得人脈的根本所在。試想一個不曉情理的人又怎能懂得尊重和關愛他人呢?又用什麼來贏得他人之心呢?可以說,隻有人情練達,善解人意,才能在為人交往的旅程中順風揚帆。

研究為人之道,不可忽略人性的百態,否則動輒得咎,自然四處碰壁。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隻有通人情、懂世故,才能受人歡迎,到處吃得開,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人情練達,首要條件就是“善解人意”。如果你不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就永遠不會交到真正的朋友,即使勉強自己去接近別人,也隻是表麵上的敷衍、應酬。久而久之,別人就能洞悉你的客氣和笑容完全是虛偽的交際、應付,如此一來,你刻意去維係的社交關係不就等於零嗎?

人情練達雖不是一件難事,但要做到麵麵俱到,倒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練達人情不能像演算數學一樣,有一定的公式可遵循。不過,在一定的情形中,應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基本的態度,它不但代表著一個人的修養,還說明這個人的聰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