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培養孩子待人接物與日常生活習慣的合同(2 / 3)

走在樓下的健身器材區,看到許多大人和孩子在那裏鍛煉。爸爸對李壯壯說:“壯壯,你的身體素質不好,是與爸爸媽媽的重視不夠有關的。我們以前隻關注你的學習,考試成績好就很高興了,忽略了你的身體素質方麵。你以後的學習任務會更重,身體健康是保證好成績的條件啊。這樣吧,爸爸和你訂一個約定,好嗎?”李壯壯不解地問:“什麼約定啊?”爸爸說:“就是以後每天跟爸爸一起鍛煉身體,以前爸爸也太懶了,你看我的肚子都圓了。以後咱倆定個合同,互相監督,共同把身體鍛煉好。”李壯壯一聽,很感興趣地點了點頭。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本錢,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好身體?養成愛運動、常鍛煉的習慣比什麼都重要。家裏有一個“大懶”,必然會培養出一個“小懶”,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家長要首先“動”起來。

孩子讀書學習,需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與腦力,擁有健康的身體,將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一是要攝取均衡的營養,另外是要積極投入運動。很多實驗證明,體能活動對心智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一位美國學者曾拿老鼠做過關於運動的實驗,顯示運動的兩大好處:有氧運動能供給腦部更多營養;技巧性的運動可以使神經鍵的數量增加,神經鍵的數量多,可以使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增強。還有一項科學研究也顯示,有氧運動會增加大腦中某些能刺激神經細胞生長的化學物質的數量。這些都說明,經常參與運動的孩子,功課將會比那些不愛運動的同學更好。

身體鍛煉要想獲得理想的效果,必須有適宜的運動量。運動量即運動在數量上的總和。對於健康兒童來說,運動時每分鍾心率150~170次時,耗氧量為70%~80%,是中等運動量,小學生的鍛煉標準應基本保持在中等及中等運動量以上。

有研究表明,不同鍛煉內容所引起的人體內生理變化和適應各不相同。比如:跑的鍛煉能提高肺活量。經常晨跑可以鍛煉身體各部位,比如肺部和心髒等等,尤其是心髒,增強心髒輸血功能,加強血液循環。晨跑還能保持頭腦清醒。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大腦還處於朦朧的狀態,如果起床後即投入到學習中,無疑是在浪費時間。單、雙杠的鍛煉能增強手、臂的力量等。晚飯後適當的散步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進行晚間的學習。體育課的內容、鍛煉強度以及鍛煉時間非常有利於孩子的身體鍛煉,有利於身心健康和合理調節學習。比如,課間的體操,可以調節學習強度。而全麵鍛煉能使這些良性適應起到互補和促進作用,從而使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得到全麵發展和提高。因此,全麵鍛煉是一條重要的原則。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體的發展和體質的增強,是一個不斷適應、積累和逐步提高的漫長過程。既不能“立竿見影”,也不能一勞永逸。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人體對體育鍛煉的適應與變化規律是:經常鍛煉則進步、發展,不堅持鍛煉則退步、消弱。因此,身體鍛煉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原來鍛煉所取得的效果便會消退。或者說,通過體育鍛煉,發展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達到增強體質的過程,是有序的逐漸完成的鍛煉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體育鍛煉必須循序漸進。否則不僅不能獲得提高運動能力的鍛煉效果,反而有損健康,甚至造成身體損傷。

此外,健康不但指沒有身體缺陷,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這句格言可追溯到羅馬時代,而且曆久彌新,到今天仍然適用。為了健全的心靈,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讓孩子盡力保持身體健康吧。

附:爸爸媽媽與孩子簽訂的鍛煉合同

甲方:爸爸媽媽

乙方:

①乙方每天早起後,隨甲方活動並晨跑二十分鍾。

②乙方在學校時應保證認真對待體育課,並完成體育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

③乙方在課間十分鍾裏,不要坐在座位上學習或者休息,應與其他同學一樣充分進行室外活動。

④吃過晚飯後,乙方和甲方一起散步,並進行一定的健身活動,直到乙方達到能夠承受的標準為止。

⑤乙方應在完成家庭作業之後,認真做眼保健操,以保持視力健康。

⑥甲方要給乙方在周末時選擇一個遊泳或其他項目的培訓班,以加強其鍛煉身體。

⑦甲方會做到三餐營養搭配合理,粗細糧搭配,葷素菜搭配,食物品種多樣化,盡可能做到色香味美,保證乙方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乙方要定時定量吃飯,不要暴飲暴食;不能偏食挑食;要細嚼慢咽,不要貪快嚼不爛。

⑧市內空氣汙染多,利用假日休息時間乙方和甲方要經常去郊外踏青,呼吸新鮮空氣。

⑨甲方要在家中準備一些羽毛球、乒乓球、小啞鈴等體育用品,以備乙方利用零散時間進行鍛煉。

⑩乙方要積極參加學校及小區裏組織的文化體育活動,甲方會給予大力支持。

本合同自雙方簽字後生效執行。

甲方(簽字):乙方(簽字):

年月日年月日

合同執行要點:

①鍛煉應講究運用科學的鍛煉原則和方法。小學生的身體鍛煉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因材施教。即使在一個年齡相同的群體中,也會存在性別、體質、體能基礎以及遺傳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因此進行身體鍛煉,必須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在鍛煉內容、方法和運動量方麵區別對待。

②人體從相對安靜狀態過渡到運動狀態,需要有個克服生理惰性的過程,即準備活動。人體各部分的惰性並不一樣,其中肌肉惰性最小。小學生整個人體克服生理惰性的過程大約需要10~20分鍾,用這段時間來做準備活動。同理,人體由劇烈活動逐漸過渡到相對安靜狀態,也需要一個過渡過程,稱作整理運動。作用在於通過進行比較輕鬆、舒緩的身體活動,使緊張的運動鬆弛下來,增加吸氧量,從而加速疲勞的緩解和消除。所以,在鍛煉的前後,一定要注意這兩點。

③傍晚運動的主要形式為散步,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運動強度也不能過大,晚飯後不宜馬上鍛煉,最好在飯後休息半小時再活動。同時,傍晚鍛煉結束與睡覺的間隔要在1小時以上,否則會影響夜間的休息和第二天的學習。

④鍛煉環境的選擇首先要考慮安全問題,要避免到那些人群喧鬧、噪聲大、擁擠的地方去鍛煉,也不要到自己不熟悉、人跡稀少的偏僻地方去鍛煉。

5.讓孩子能夠照顧自己的自立合同

如果我們問家長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能夠獨自應付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事業有成並能給家庭提供幫助呢,還是希望他(她)永遠做自己這個籠子裏的小鳥,離開自己的幫助便哪兒也飛不去呢?更多的家長會選擇前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對孩子的教育、照顧方式是否能引導其向這一目標發展呢?

寧小遠是家裏的獨生女,被父母親視為掌上明珠。爸爸媽媽對她疼愛備至,常常是一家人圍著她轉,生活中,她的大事小情全部由父母親代勞、包辦,致使她什麼也不會做,什麼也不願意做。時間久了,寧小遠就習慣於讓父母幫她做任何事。

這一天,媽媽為了慶祝她上了一年級後獲得的小學階段第一個雙百成績,準備帶著她去遊泳館遊泳。在路上,寧小遠問媽媽:“有沒有給我帶水呀?”

媽媽說:“寶貝,帶了,你喝嗎?”她回答說:“不喝。”

她又問到:“玩具小鴨子帶上了嗎?”媽媽耐心地說:“帶上了。”

到了遊泳館,寧小遠又問媽媽:“我的水果您幫我帶了嗎?我想先吃個水果。”媽媽說:“好,帶了,帶了。給你找。”媽媽一邊說一邊拿出來一個蘋果。

寧小遠卻一臉的不高興:“我不想吃蘋果,我要吃的是香蕉呀。”

媽媽說:“媽媽隻給你拿了蘋果,不知道你想吃香蕉。先吃這個,回家再吃香蕉吧?”

寧不遠不情願地對媽媽喊道:“不吃,你自己吃好了。”

接下來換衣服、套泳圈等自然也是媽媽代勞,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女兒則理所當然地接受照顧。

這是寧小遠以及眾多獨生子女生活狀況的一個縮影。許多家長隻要孩子身體、學習好便萬事都好,日常生活中許多該由孩子自己動手做的事情,家長都大包小攬,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孩子的惰性和被動、自私的性格特點。前兩年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男孩從小學習能力超強,被譽為“神童”,父母自豪之餘更是一門心思地關注其學習,學習之外的事情一概代勞,這位“神童”也很爭氣地在十二歲就考入了名牌大學,但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大學生活根本無法適應,一學期不到便黯然退學了。

作為父母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你不能照顧他一輩子,將來他的生活之路畢竟要靠自己的雙腳去走,你早一天放手,他便早一天成熟、獨立起來。像寧小遠這樣,從小養成嬌氣、任性的習慣,小毛病、小脾氣大又喜歡依賴別人,對她長大後的工作、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盡管從現在開始認識到並幫助孩子自立起來不如從一開始就這樣做更好,但“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塑性都很強,隻要你趕快行動並用對方法,你的孩子就能學會照顧自己、照顧別人,就會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自立指自我管理能力,是能做那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的生活,其實他們很小就有自己動手做事的願望。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能夠自己想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父母不要怕麻煩,要千方百計尋找機會放手讓他們去做,同時加以鼓勵,讓他們得到成功的滿足。這種成功很容易轉化為自信心,也就是堅信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自立對孩子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備這種良好品質的人有較強的責任心,能獨立、勇敢地解決問題,因此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父母應經常運用有效表揚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行為,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孩子去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獨立做事,為他們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民主、寬鬆、愉快的氣氛,尊重孩子自主成長的要求。孩子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父母應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自由地發展。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在積極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是,家長無條件地包辦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什麼事情都應該是家長做,不用自己動手做。讓孩子學會做“人”,必須從學會做一個獨立的“人”開始,從而感知生命存在的意義。

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的事情時,父母不給予幫助,這是父母不盡職。然而,當孩子有獨立完成這件事的能力時,做父母的就應要求孩子獨立完成這件事。服侍小孩對他們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很容易窒息他們自發的活動和獨立自主意識,扼殺他們十分有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能把孩子當成木偶,給他們穿,給他們吃,好像他們是布娃娃,一麵又不停地認為孩子不會做事,不知道怎樣做。大自然賦予了他們可以進行各種活動的身體條件,也賦予了他們的智慧,可以學會怎樣進行活動。身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能夠憑自己的素養開創一片天地,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切忌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生活方麵的事情。

附:爸爸媽媽跟孩子簽訂的自立合同

甲方:爸爸媽媽

乙方: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自立的標誌,而自立的孩子老師最喜歡,爸爸媽媽最放心。乙方也很願意成為一個自立的孩子,為此,跟爸爸媽媽簽訂以下協議,並保證按照協議規定去做:

①乙方是個大孩子了,同意從現在開始晚上自己單獨睡覺,不過剛開始會覺得有點害怕,所以甲方應給乙方講故事,陪他入睡。

②睡前和起床時,乙方願意自己學習脫衣服和穿衣服,甲方應該耐心指導。洗手、洗臉、洗腳、刷牙等事情也要自己去做。

③玩具、學習用品用完後乙方要自己整理好。

④乙方的床鋪和日常用品要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不讓爸爸媽媽代替。

⑤乙方努力學習洗自己的毛巾、襪子等。

⑥乙方願嚐試在不要爸爸媽媽陪同的情況下,單獨去附近的商店買東西。

⑦在爸爸媽媽做家務、清潔衛生時,乙方願意幫忙。

⑧在遇到麻煩和問題時,乙方願意自己先動腦筋想一想該怎麼辦,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去找爸爸媽媽幫忙。

⑨與爸爸媽媽外出時,自己需要的、可能用到的東西要自己想到,自己或提醒爸爸媽媽準備。

⑩每到周末的時候,甲方和乙方共同檢查乙方這一周的表現,如果乙方比上一周有了進步,甲方應該給予一定的獎勵。

本合同自甲乙雙方簽字後生效執行。

甲方(簽字)乙方(簽字)

年月日年月日

合同執行要點:

①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懂得適度,不要一味地順從他們,那隻能稱之為嬌慣、溺愛。

②父母不要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附屬物或者單純的接受者。不要事事為孩子包辦代勞,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讓孩子獨立解決具有一點難度的問題,可以指導孩子一些必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等等。

③父母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他人交往,虛心向同伴學習。

④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的動作慢就幹脆代勞,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父母卻橫加製止。父母一定得有耐心,給孩子學習做事的機會。

⑤對協議的內容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做到(或者協議本身也先擬定簡單的,孩子做到了再重新擬定下一個),隻要孩子在進步就好,就要給予鼓勵。

⑥不能強製地要求,而是讓孩子接受“勞動光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後自主、樂意地接受協議中的條款,也可以接受了哪一項先施行哪一項。

6.培養孩子交際能力的交友合同

人的交際素質越高,交往的時間與空間就越大,生活也越豐富,得到的支持與幫助也就越多,機遇將不期而至。人際交往能力是孩子常會麵臨的一種困難。教育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態度,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人際交往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良好的交際習慣也是孩子成才必備的素質之一。

薑美辰是個長得很可愛的小姑娘,尤其是她那甜甜的圓臉,夾雜著格格的笑聲,更是為爸爸媽媽所欣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媽媽發現薑美辰很少與同學們一起玩,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總是對著電視消磨時間。出去玩時,遇到有同齡的小朋友,即使人家主動跟她打招呼,她也很少與對方交流,家裏更沒有她的同學的到來,她也幾乎不與爸爸媽媽說自己的事情。看到的電視節目感到好笑時,她也是自己一個人在那裏傻笑,從不講給爸爸媽媽聽。

有一次,她在看《貓和老鼠》時,哈哈大笑起來。

媽媽走到她的身邊,問到:“女兒,這個故事有那麼好笑呀?”

薑美辰沒有理會媽媽。等她看完了之後,媽媽又走過來,耐心地說:“女兒,《貓和老鼠》你從小就看,現在你已經讀三年級了,你能告訴媽媽,你有沒有自己的好朋友嗎?”

薑美辰搖搖頭:“媽媽,我隻喜歡看電視,不願意和別的同學玩,因為每次玩的時候總是會吵架。”媽媽說:“哦,原來是這樣。那麼,媽媽教你怎樣去跟其他人交朋友,好嗎?”

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習慣,家庭生活很重要。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多創造與孩子合作的機會,如母女一起做飯、父子一起修理自行車等。在與父母的合作中,孩子可以學到與他人合作的技能,在今後與他人的交往中能運用這些技能。對於孩子主動進行合作的行為,父母應該給予表揚。同時還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孩子真正形成合作與競爭技能的時機往往是在與同伴集體的活動中,如在學校的運動會上,為同學服務、加油等。在當今社會,團隊精神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如果孩子具有團隊精神,將更有益於他立足於世。因此,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合作中學會與人交往。

人際關係的破裂也往往是由於缺乏主動寬容他人、諒解他人的胸懷所致。交際的重點是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待人,要心胸開闊、寬以待人,不嫉妒他人,得理也讓人。教育孩子胸懷寬廣,擺脫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不能與夥伴友好和睦地相處,不能掌握基本的社會交往方法、規則。有的孩子更害怕與老師交往,不懂的問題不敢問老師,不敢在老師麵前發表意見。父母應有計劃、有目的地解決孩子的這類問題。

首先要注重愛的表達,比如分享孩子的高興情緒,理解和分擔孩子的痛苦情緒等。讓孩子感到父母是他完全可以信賴的人,從而感覺安全。

父母還要騰出時間與孩子共同玩耍。心理學研究表明,遊戲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給孩子多找一些同齡夥伴,鼓勵孩子與他們一起玩耍,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歡樂,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從而激起他們友好相處的意願和行為。不要誇獎孩子的獨自玩耍行為,這將使孩子更喜歡獨自玩耍。在孩子麵前要多說一些鼓勵他與別人一起遊戲,告訴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很好的。

鼓勵孩子幫助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在孩子麵前說話時也要注意,讓孩子懂得得理讓人,以和為貴。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這是難免的,重要的是要學會處理。孩子的很多理念和行為是受父母影響的,要是父母經常在孩子麵前說某個孩子的壞話,孩子就會對那個孩子產生敵意,而不願與他交往。

現代社會,如果不會與他人合作,知識再多也枉然。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與他人友好合作的習慣。社會是一張網,個人是組成這張網的點,不管你做什麼事,你都會與你周圍的那幾個點發生某種關係。關心和幫助他人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父母應當讓孩子懂得,幫助別人就是幫自己,當孩子無私地幫助別人的時候,心中是自豪的、寬容的,當他全身心投入的時候,他的價值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要教育孩子助人為樂。助人就是助己,生存就是共存,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別人。父母必須做出榜樣,父母要在生活中熱心幫助弱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同時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怎樣幫助別人容易明白,關鍵是要有助人為樂的心態。

相信為人父母的都希望教導孩子能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意與人合作。實踐證明,人與人之間明顯冷淡的相互關係,必然導致人產生消極的勞動態度,給共同的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與人合作的能力,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父母要積極引導孩子與人合作,在合作中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附:爸爸媽媽與孩子簽訂的交友合同

甲方:爸爸媽媽

乙方:

善於與人交往是一個向往成功的人必備的素質,乙方願意在甲方的指導下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提高交際能力,為此雙方簽訂如下協議:

①乙方要主動約夥伴來家中玩,學習待客之道。甲方熱情招待,積極配合。

②甲方應勤帶乙方去其他同齡孩子家做客,學習與人接觸交往的禮節。

③麵對別人的批評,乙方應動腦想想,正確的應愉快接受,不能動不動就不理別人。

④麵對別人錯誤的指責,乙方要用禮貌正確的方式為自己辯解。

⑤麵對別人的誤會,乙方要表示寬容,不要因此和別人對立。

⑥與同學發生爭執時,乙方不論對錯,都應采取主動積極的態度進行和解。

⑦乙方應積極參與周圍同伴們所玩的遊戲,和大家一同娛樂。

⑧當同學有困難需要幫助時,乙方要愉快答應並盡力幫忙。

⑨遇到同學生病不能上學時,乙方應及時問候,或征求甲方意見,一起登門看望。

⑩乙方應積極參加學校和班裏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

本合同自雙方簽字後生效執行。

甲方(簽字):乙方(簽字):

年月日年月日

合同執行要點:

①教孩子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尊重別人的興趣。記住對方的姓名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學會傾聽他人的心聲,而不要一味表達自己的想法。隻有當孩子能夠真誠地欣賞他人的長處,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來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交融,也是雙方短處的互相彌補。隻有相互認識到對方的優點,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基礎和動力。因此,父母要經常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思想: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要學會真誠地欣賞。

②提醒孩子凡事要想到別人。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想到別人。作為父母,應通過講故事、做遊戲和比喻等手段引導孩子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孩子從“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別人。

如果孩子自私自利,凡事都隻想到自己,遇事就會斤斤計較,也難於與別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與他人合作。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妨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分享訓練”。同時適當地給孩子以引導,讓孩子覺得分享對他來說不是一種剝奪,而是平添更多更新更好的機會和樂趣。

③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使孩子在集體活動中自覺地意識到與他人真誠合作的必要性。父母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遊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

④讓孩子學會一些合作的技巧和規則。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對方,服從大局,講統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場。容忍和隨和是有尺度的,也就是說在合作過程中,不能唯我獨尊,隻想自己,要充分顧及他人的要求與需要,哪怕必要時做出一定的讓步和犧牲。但是,遷就與讓步是有限度的,不是放棄原則,在合作中要有自己的立場與個性,要知道取得同伴的信任與尊重是合作成功的前提。

7.培養孩子說話習慣的合同

能夠在別人麵前把想法表達清楚,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準確地把自己的想法或情感傳遞給別人,讓別人了解、理解你。良好的口才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非常重要,所以,早一點著手培養孩子說話方麵的習慣,決非可有可無的事情。

章顯是個特別聽父母話的孩子,可是,有一點,他就是不愛多說話。平時,做完作業,他就喜歡讀書或者看電視,很少同父母一起交流、談心。章顯的爸爸媽媽平時也是大忙人,不是很重視孩子這方麵的表現。

2005年11月11日電視裏公布了奧運福娃,章顯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這個節目。爸爸和媽媽在討論五個福娃哪一個名字和形象更好一些,在一旁坐著的章顯卻一言不發。

媽媽覺得每一個孩子看到小福娃可愛的樣子,都會情不自禁地說上幾句的,爸爸也意識到兒子實在是太沉默了,家裏幾乎聽不到他的聲音,於是問道:“兒子,你喜歡哪一個福娃呢?”

章顯見爸爸問自己,想也沒想就回答說:“都差不多。”

媽媽接著說:“我喜歡‘北北’。你覺得怎麼樣呢?”

章顯說:“嗯,可以。”

爸爸和媽媽相視了一下,媽媽又對他說:“顯顯,你已經是大孩子了,對任何事物都該有一個自己的喜好評價呀?每個人都是有頭腦和思想的。你有什麼想法,以後要跟爸爸媽媽說出來才行。”

後來從章顯的老師、同學那裏了解到,章顯碰到說話、發言的事情就往後躲,上課回答老師問題從不舉手,偶爾被老師提問到,他會滿臉通紅、吭哧吭哧地說不出話來。

家長不能簡單地把孩子不愛說話歸結為性格因素,認為是不可改變的,實際上越是早一點從習慣入手重視這個問題,越容易“撬開”孩子的嘴巴,讓他變得愛說話。

當然,孩子愛說話還不夠,還必須會說話,所謂會說話就是說出的話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說話有條理,而且能抓住重點。說話的一方要表達清楚,以便聽的一方能馬上理解,沒有偏差,沒有誤會。許多孩子很能說,在家裏,隻要給他機會,就可以不停地說下去,但大多都不著邊際,有很多時候話講完了,聽的人卻一頭霧水,不知道孩子到底表達了什麼。有很多孩子,在父母麵前能說會道,但如果來了生人,便嚇得不敢出聲。有些孩子在私底下說得頭頭是道,但真正讓他上了正規場合卻扭扭捏捏,說話結結巴巴,這些都不利於孩子今後獨立地走入社會,做父母的應該從小引導孩子會說話,有勇氣有信心說話。

許多孩子在說話方麵存在障礙。前人說:“一言可以興幫”,“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具備良好口才的孩子能與周圍的人們很好溝通,與周圍的同學朋友友好相處,能在某些場合很大方地推銷自己。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沒有競爭意識的人是很難適應社會生活的。

父母要學會傾聽,滿足孩子說話的欲望。一般情況下,孩子回到家裏見到父母通常會把發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稀奇的事情說給他們聽。這時父母應認真傾聽孩子的講述,並要用一些神態、身體語言讓孩子感覺到正聽得很投入。如果父母正忙著沒時間聽,要態度溫和地跟孩子商量:“你看,媽媽正忙著呢!等會兒我坐下來仔細聽,好嗎?”因為孩子在講話前總是一腔熱情,這樣一說,孩子就不會感覺很失望。

父母還要學會引導、激發孩子的欲望。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常常喜歡獨自一人玩,默默地做事,父母對待這樣的孩子要千方百計地引導他說話,把他說的欲望給激發出來。問孩子一些問題,盡量避免問那些隻需要孩子點頭說“是”或搖頭說“不是”,“有”或“沒有”這一類問題。可以問他一些學校裏的情況,比如“老師是怎樣誇獎你的?”“班裏和你最要好的同學都有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