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一味高壓管製塑造不出良好的習慣(3 / 3)

母親把孩子領回家,但並沒有批評他。因為她知道就事論事隨便下結論,不分青紅皂白訓斥批評,是教育者的大忌。沉默了一會兒,她心平氣和地問兒子:“為什麼要抓蜥蜴,不怕它咬麼?”兒子說:“它沒有毒,不咬人。”“是嗎?你怎麼知道的?”“書上說的。”“你什麼時候抓到的?”“四五天了。”“這麼久了,喂什麼給它吃?”“我沒有喂它。書上說,蜥蜴餓急了會吃掉自己的尾巴,我想試一試,看看是不是真的。它至今還沒有吃掉尾巴。”母親笑著拍了拍兒子的肩膀,鼓勵他把實驗做下去,並告訴他如何做好觀察記錄,同時向他指出:不該將蜥蜴帶到學校。兩個星期後,兒了興奮地告訴母親:蜥蜴的尾巴不見了。母子一起剖開蜥蜴,在肚子裏找到了尾巴。孩子高興得不得了。正在這時,市裏要舉行科技小發明小論文競賽。母親就鼓勵孩子把蜥蜴實驗的記錄,寫成一篇觀察報告,結果這篇報告獲得了小論文二等獎。那天放學後,孩子把獎狀端端正正捧在胸前,在同學羨慕的眼光裏走出校門。

後來,同學們選他擔任科技活動小組長,又成為了班裏的學習委員。

這個事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淘氣的孩子並不是一無可取,隻要父母管教得當,孩子就會大有可為。

歐美很多國家對兒童教育的研究顯示,淘氣的孩子往往最具有堅強的意誌力,而且通常很聰明。事實上,有時候孩子的淘氣行為就是他具有開拓精神與創造力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應避免過分壓抑孩子的反抗心理,順勢而為,開發“淘氣包”的聰明潛力。

一天,母親有事要出去,臨走前,她交代六歲的兒子照顧好正在睡覺的妹妹。母親走後,小男孩覺得很無聊,就開始在家裏東翻西翻,結果在閣樓上發現了幾瓶彩色墨水,他很好奇,忍不住打開瓶子。看到妹妹還在熟睡,於是,小男孩開始在地板上畫起了妹妹的肖像。結果室內各處都被灑上了墨水汙漬,家裏變得髒亂不堪。

這時母親回來了,色彩淩亂的墨水汙漬充斥著她的眼睛,但是她也發現了地板上的那張畫像——準確地說是一片亂七八糟的墨跡。她沒有為雪白的牆壁、新鋪的橡木地板而朝兒子大喊大叫,而是驚喜地說道:“啊,那是你妹妹。”然後她彎下腰來親吻了她的兒子。

這個男孩就是本傑明·威斯特,後來成了一位著名的畫家,他常常驕傲地對人說:“是母親的親吻使我成了畫家。”

沒有母親對本傑明的縱容,也就沒有本傑明後來取得的成就。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淘氣不必太過苛責,而是應當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淘氣行為,不要隻注意孩子因淘氣犯錯造成了多大損失,而是讓孩子在犯錯後受到啟發,那麼這個錯誤就犯的有價值了。

為了有效地開發淘氣孩子的潛能,為了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引導孩子改過

接納孩子已犯的錯誤,注重事後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並給予孩子改過的機會,使其從改過的過程中領悟出道理;否則,反正父母是不再給自己機會,也不再對自己存有希望,還用改過嗎?進步的效果也就達不到了。

“縱容”孩子淘氣,並不等於對他們的過錯不聞不問,否則,亦達不到啟發孩子的效果。所以,給予孩子正確解釋,讓他們知道犯錯誤的原因何在,請孩子想想避免或改過的方法,從中學習。

(2)不要隨便責罵孩子

責備孩子前,先站在孩子的立場設想一下,想想他們的能力、感覺。例如孩子吃飯時打破了飯碗。“飯碗太大了,你的小手不夠大吧?”“所以,吃飯時就最好不要東張西望、看電視啦!”孩子也就覺得父母替自己設想,不是完全責怪自己,會發出內心的自我反省,不再存心推卸,並盡力避免下次再犯。

(3)幫孩子分擔一部分責任

替孩子負擔一小部分責任,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亦有助於他們反省。在孩子年齡較小時,不應給予太多責備,目的隻在於給他們認錯及思考、吸取教訓的機會。

“縱容”孩子淘氣,關鍵在於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淘氣中有所得,若一味縱容孩子而不加引導,那就是溺愛孩子了。

8.不要完全否定孩子的貪玩

孩子貪玩,是一個令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其實,父母們應該知道,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他們對周圍世界感到好奇的行為表現,事實上,很多孩子往往是在玩耍中學到知識,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哈佛大學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組成的“發現天賦少兒培育計劃”課題組,在對世界各地近3000名10歲以下兒童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在被認為是聰明過人的孩子裏,87%都有“強烈的好玩之心”。因此不要把你的孩子限定在你規定的“框架”裏,“縱容”你的孩子開懷地玩耍吧,也許你也會得到一個玩出來的好孩子。

朱暢從小就是個特別貪玩的孩子。每天放學後,朱暢不是拿著他自製的“捕蟲器”到田野裏捉蟲子,就是帶著其他幾個孩子拿著一個放大鏡到田間地頭,觀察莊稼的葉子。

有一段時間,父母對朱暢貪玩的行為十分惱怒,還多次沒收了朱暢的一些玩耍工具。但這並不能阻止孩子的貪玩,朱暢總是有很多的“鬼點子”,今天玩耍的工具被沒收了,明天他又能做出一個其他的玩耍工具。老師說朱暢夠聰明,隻是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所以學習成績平平。爸爸、媽媽更是著急,不知道究竟怎麼辦才好!

小學畢業後,朱暢並沒有考進“重點”中學,在一所普通中學裏學習成績也隻是“中等偏上”而已。但朱暢製作航空模型的水平卻是出了名的,他製作的航空模型不但在學校和市裏獲了獎,而且還參加過省級賽事。2002年,朱暢還是一名初三的學生,那一年在老師的指導下,由他設計的“SK-2”型航空模型獲得了全國大獎……

教育學家認為:對於孩子來說,玩是學習,遊戲是學習,學習本身也是學習。事實上,我們也很難找到一個不喜歡玩的孩子!父母之所以害怕孩子玩,是怕孩子玩得太出格了,因此限製孩子玩。

另外,一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這可能是由於他們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礙,有一些生活習慣上的錯誤舉止、行為,等等。當父母的不去尋找真正的原因,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都把板子打到孩子“貪玩好耍”的身上。於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塞德茲的兒子非常貪玩,但塞德茲並不為此煩惱,他認為孩子在玩中也會有所得。有一天,塞德茲給兒子帶回了幾塊眼鏡片,有近視鏡片,也有老花鏡片。小塞德茲對新奇的事一向特感興趣,他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沒過一會兒就大叫眼花,隻好把鏡片舉到離眼睛較遠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鏡片後的東西。塞德茲任他玩耍,不去管他。當他一隻手拿著近視鏡片,一隻手拿著老花鏡片,一前一後地向遠處看時,他突然尖叫起來,原來他發現遠處禮拜堂的尖塔突然來到了他眼前。

他高興地大叫:“快來看啊,爸爸,禮拜堂的尖塔就在這裏!”

從此,他懂得了望遠鏡的原理並親手製作了他的第一架望遠鏡。

在玩耍中,塞德茲製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架望遠鏡,孩子就是在玩耍中認識世界的,阻止他們玩耍,就是阻礙他們的智力發展。

玩並不是阻礙孩子進步的障礙,恰恰相反,隻要父母引導得法,方式恰當,孩子的“貪玩”正是引導孩子進步的階梯。

為了引導孩子玩得得法,為了不讓“縱容”出現偏差,我們建議由家長充當孩子的“玩伴”。

一個懂得教育孩子、會培養孩子的父母,理應把陪孩子玩,當成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讓孩子充當“玩”的主角兒,感受玩的樂趣,在玩中加深對世界的認識,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父母可結合“玩”的內容,培養、引導孩子對事物的興趣。比如,捉蜻蜓後,引導孩子觀察蜻蜓的外形,看看它們各有什麼特征,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把它們與其他種類的昆蟲比一比,讓孩子對自然界的各種小生物發生興趣。

陪孩子玩,也是引導孩子開闊視野,開拓思維的好途徑。比如,父母發現孩子喜歡玩汽車玩具,在陪玩中就可向孩子介紹不同種類的汽車,以後再帶孩子去參觀汽車展覽會,擴大孩子的眼界,孩子會饒有興趣地了解各式各樣的汽車,在現實生活中又和孩子一起觀察汽車,獲得更多的知識,啟發孩子的求知欲望。

同時,玩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的有效方法。父母在陪孩子玩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各種情況進行品德的培養。如帶孩子去公園,要教育孩子愛護花木,爬山時不怕苦,不怕累,摔跤了要勇敢,不要破壞文物等。帶孩子看電影,就應跟孩子一起做個文明的觀眾,不大聲喧嘩,不亂丟果皮紙屑,等等。

為了幫助家長們更準確地運用縱容計,建議家長在三個方麵多下功夫:

(1)觀察孩子的喜好

對於貪玩的孩子,父母應該注意細心觀察孩子愛玩什麼,怎麼玩……分析這樣玩對孩子身心健康是否有益,是否妨礙和傷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是否對社會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等。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對貪玩孩子主觀地橫加幹預。

(2)引導孩子去玩

貪玩孩子的興趣愛好往往十分廣泛,聰明的父母不是限製孩子玩,而是把孩子的愛好引向更科學、合理,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方麵。孩子如果愛好廣泛又比較貪玩,他們往往玩起來認真投入,不能自製。父母應該怎樣做呢?我們不妨看看下麵這個例子:

小宇喜歡踢足球,放學後就在樓下的小路上踢。盡管場地狹小,仍然玩得汗流滿麵,還曾踢碎過人家的玻璃。後來父母分析,孩子喜歡踢足球是件好事,他在體育課中的長跑項目沒有達標,而踢足球也是鍛煉長跑的好機會。於是父母阻止了孩子在樓下踢球,而是在周末帶他到學校的操場上去踢,這一下孩子玩得更盡興了,這樣做的結果既保護了孩子的興趣,又彌補了體育課中孩子的弱項。

(3)幫孩子合理安排玩的時間

孩子的興趣廣泛,又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往往在玩的時候投入的精力多,占用的時間長,沒有節製地玩會造成“貪玩”。改變孩子貪玩的現象,應該是父母幫助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選擇“玩什麼”,“怎麼玩”和“什麼時間玩”,使孩子能夠在“玩”中受益。如父母不妨訓練他的騎車、遊泳等基本技能。有條件還可以經常帶他們郊遊,爬山,參觀博物館等。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僅能開闊眼界,同時也能增長知識。因此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去玩,不要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限製在框框裏。

9.藝術的批評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批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批評的方式也有正確錯誤之分,而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因此批評孩子也一定要藝術。

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是為了抑製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性格與不良學習態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正確運用批評的心理學原則與心理藝術,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除了批評不可過度之外,還應該忌諱以下幾點:

(1)對小錯誤揪住不放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優秀的,為此,他們不能忍受孩子犯錯誤,大到考試成績是否理想,小到扣子是否係好,頭發是否梳理成父母喜歡的發式,一切的一切,他們都要插手。

事實上,隻要孩子不是犯錯過大,對一些不符合父母標準的小錯誤,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不需要橫加指責。過多地指責會使孩子常常處於無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麵前斥責孩子,對孩子的打擊更大。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思想,如“我不行”、“我幹不了”等,埋下自卑的種子。

對於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麵子,做出適當的提醒。對於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評過度。

(2)不分青紅皂白亂批評

一位工作了一天的母親下班後,看到孩子看電視,就板著臉對孩子說:“你怎麼一放學回家就看電視,你這樣能夠把作業做好嗎?”我辛苦供養你,你就是這樣回報我的嗎?

孩子馬上說:“媽媽,您不了解情況別亂批評,怎麼能說我一回家就看電視呢?我回來已經做了一小時的作業了,我剛看了幾分鍾您就說我老看電視。”

他媽媽說:“你還說沒看電視,太不聽話了,我看你考試怎麼辦。考不好再跟你算賬。”母子倆為此爭吵了起來。母親批評孩子是為了使孩子專心致誌做作業,批評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引得母子倆心裏都不愉快,實際上也影響了孩子做作業的情緒。

批評要合理,批評合理才能使孩子從心理上產生接受感。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為的事實搞清楚,事實不清,誇大其詞會使孩子產生拒絕心理。

(3)批評孩子時翻舊賬

一位初中學生把自行車鑰匙丟了,回家後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媽媽借題發揮說:“上個月前叫你去買菜丟了10塊錢,剛買的新圓珠筆沒用多長時間也丟了,半年前買的籃球沒用多長時間也找不著了。”本已內疚的孩子更加內疚地低下了頭。

一些父母批評孩子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東拉西扯,翻老賬,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兩年前孩子的過失都放在一塊算。這樣就衝淡了要批評過失的主題,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評的重點是什麼,讓他改正什麼也不清楚,容易使孩子產生消極情緒。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總是有缺點,這樣會使孩子失去信心。

以上的批評方法常常會損害孩子自尊心,造成反效果。

正如讚賞孩子是一種藝術一樣,批評孩子也可以很藝術,以下是一些較為合理的批評技巧,希望能有助於家長朋友更好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1)語氣一定要平和

一邊是大聲哭鬧的孩子,一邊是以尖厲聲音訓斥孩子的母親。每遇到這種情景,就讓人聯想起下麵的一項研究。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語言研究小組與美國海軍共同合作,試圖從心理學角度證明《聖經》中“溫和的問答可消除憤怒”這句話的真實性。這項研究最初的目的,是想調查發布命令時最合適的聲音高度。他們使用電話和船上的傳聲筒,用各種高度的聲音進行提問,結果顯示,發問人的聲調越高,答話人的聲調就越高,否則,就相反。類似的,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霍布蘭特所進行的研究也表明,溫和的講課方式比辯論式、演說式的講課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

這些研究給教育者一定的啟示。即麵對大聲哭鬧的孩子,若母親也提高聲音去責備,孩子哭聲隻能越發尖銳。甚至可以說,母親的高聲調才是孩子大聲哭叫的原因。事實上,母子間的這種爭執會越來越嚴重,一直持續到有一方精疲力竭為止。相信大家都見過這種情形。

由此我們歸納出結論,即與平時說話相比,批評孩子時更應該壓低聲音。低沉的聲音與高亢的情緒成對比,可令人感到理性。換句話說,壓低聲音講話,不僅給對方以理智的感覺,事實上也能使自己變得理智。這樣,我們才能不受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靜地觀察對方,引導哭叫的孩子回到理性的世界。

(2)心平氣和地批評

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就打遊戲機,他媽媽看見後就罵他一頓,結果這孩子還是照樣回家之後就先玩遊戲,因為他總比他媽媽先到家,後來他媽媽也覺得總這樣訓斥他,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於是就主動和孩子談心,並主動承認過去批評他有時態度不好,同時又幫他分析玩遊戲的害處。母子倆通過談心有了共識,孩子當場表示,以後要克服回家先玩遊戲的習慣。從此,孩子終於改掉了這個習慣,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了。

批評孩子時,要心平氣和,態度和藹,這樣孩子就會更容易接受些。如果粗聲粗氣、瞪眼拍桌子,氣氛緊張,孩子往往會為應付批評,為了避免挨罵挨打,而撒謊為自己的錯誤辯護,這樣就很難收到好的效果。

(3)利用外人來批評孩子

有時父母一百次的責備,莫如別人的一句話有效。

有的母親說:“我家的孩子太調皮,不能帶到別人家去。”的確,有時把孩子帶到親戚家或熟人家去時,孩子舉止不禮貌,會令母親不好意思,很為難。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在別人家不會過分批評自己。並且,往往當母親一責備孩子時,這家人就會說:“行啦,孩子嘛,何必對他太嚴苛。”這時,孩子抓住了大人的這種心理,會更加鬧得起勁。

在這種情況下,大人與其自己批評,不如試著問主人:“你家能允許孩子這樣淘氣?”雖然不會有許多人說“不允許”,但這時對方的態度也會令孩子懂得自己這樣做是不受歡迎的。而且以“做客是不能這樣淘氣的”這種規矩來要求孩子,反而能很容易地進行禮節教育。因為孩子對他人比對自己的父母更強烈地感受到“社會”。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孩子不得不聽別人的話的心理,帶其到別人家拜訪時,也可以積極靈活地利用別人家作為讓孩子學習禮節的場所。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事先與對方家裏協調好。例如,讓對方家的主人按照自己家的規矩要求孩子,這樣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4)對孩子要責罰有度

不要孩子每做錯一件事就責罰他一次。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一天大概會被責罰到上百次。吹毛求疵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好的,可能會滋長孩子的對立情緒,以致形成逆反性格。因而,父母要懂得可以不挑剔的時候就不要挑剔。

父母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時,會有些什麼樣的行為。了解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的某些舉動過於憂慮或生氣了。懲罰一定要合情合理,假如孩子偷了小朋友的玩具,教導孩子把東西還回去並且向小朋友道歉;假如孩子在家中亂丟東西,那麼,整理東西的工作就要讓孩子來做;要是孩子耍脾氣,又踢、又叫、又捶,就要讓他一個人呆在房間裏直到恢複平靜為止。

責罰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嚴峻,責罰一定不要變成虐待或是傷害,責罰的時間也不宜太長。更不要用嘲笑辱罵的方式來責罰孩子,嘲笑辱罵的字眼會長久地烙在孩子的心中,使孩子變得孤僻、易怒、彷徨和多疑。

不良性格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在孩子有不良行為發生時,就要及時製止批評,也隻有及時合理的批評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