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的學習習慣比好的學習成績更重要(3 / 3)

學習不能靠別人的督促,而是靠主動的心態和求知欲。許多學生在學習時被人催促學習,可能會有逆反心理,不聽家長的勸告和要求,不太想做老師布置的功課。這種情況下,學習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樣一來,學習效果顯然不夠理想。

事實上,沒有比做作業更好的複習方式了。與其勉強做功課,還不如主動積極地麵對,這樣有助於鞏固基礎。還有,大部分的考試題其實都是出自於作業。

讓父母不再為了催促你的學習而囉嗦,也不需要靠別人強迫,才能自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以後做作業和複習功課,甚至連預習也都能自動自發地做好,這不但能培養獨立自主的信心,同時也能提高學習的成就感。

現在不少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在當被問及“為什麼學習”時,不少學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來讀”,也有學生回答“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學生說“我來上學是因為我爸媽要求我出人頭地”,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必然缺乏內在的驅動力,而處於被動、消極狀態。另有一部分學生不能說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追求的理想,但他們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個好分數,以求將來進一所好學校,謀得一份好職業。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我們不能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最主要原因。

剛剛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驕傲,可是自從上了初中,學習成績卻急轉直下,他的父母非常著急,但是自己的孩子又絕對不是那種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學生。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其實,個中原因也不難發現。小學的時候,孩子大多跟著老師和家長的指揮棒走,隻要聽老師和家長的話,一定會是一個好學生。但是初中和小學不同,初中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但要學會知識,更要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魚”和“漁”的矛盾,使得一向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剛剛吃了應試教育的大虧。

調查表明,一些孩子不愛學習,或者是學習不刻苦,知難而退,他們的學習動機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在家長與學校的壓力下學習,他們的學習目的或者是為了讓別人能看得起自己,或者是為了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得到老師的重視,或者是為了升學、考試等等。

無論是為了自己的麵子、自己的發展,還是為了報答父母等,都是把學習當作一種手段。從這一點來看,孩子們在麵對學習的時候,有可能欠缺主動性。我們之所以說“有可能”,是因為有的孩子在一些目的的驅使下,也會很努力、很主動地去學習,但這種學習是存在某些功利目的的,這些目的在一段時間內的確可以促使他們努力學習、主動學習。但這種主動性的動力來源卻未必能夠長久。當他們的功利性目的達到以後,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漸漸消失。

也有一些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之後,他們或許感到自己力量微薄,當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達到想要的學習目的時,也有可能把一段時間的主動學習變成被動學習。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才看到那麼多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無奈地學習,被動地學習,有的孩子甚至為此而逃學。

在各種學習目的中,唯有以知識作為需要,才能讓自己真正熱愛學習、主動學習。也就是通過學習和獲得知識本身,學習者就能得到滿足,知識本身就是學習的目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呈“爆炸”型增加,科學文化知識的更新速度相當快。研究表明:科技資料的“老化半衰期”物理為4~6年,化學為2~3年,電腦硬件的更新期為1~2年,軟作為半年到1年。由此可知,人的知識老化是相當快的,每個人在一生中,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進行知識的更新和補充,以適應工作上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也在迅速發展,國際化趨勢越來越大,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在不斷地變革,競爭日趨激烈,誰都無法在自己的青年時代就形成足夠其一生享用的知識寶庫。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終身學習。在年少時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態度和人格特點,不但有利於這一時期的學習,也學會了如何學習,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的挑戰,搏擊世界潮流,體現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征,為終身學習、畢生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礎。

記住,沒有哪個人會因被動學習而始終取得好成績,在學習中總處於被動的孩子將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煩惱,所以,從小養成自動自發的學習習慣也是在為自己負責。

7.閱讀能夠開啟你的智慧之門

書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增強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讓孩子終生受益。

當我們審視每一個成功人士的生命時,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感到總有一股力量在左右著他們的人生,這就是知識的力量。一個人要構築自己的知識城堡需要作許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過於讀書。而少兒時期是孩子學會讀書的重要時期,更是人一生潛能發展的最佳時期,因此,一定要從小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多讀書,才能豐富語言,才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能力。葉聖陶先生說:“小學生今天作某篇文章,其實就是綜合地表達他今天以前的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麵的積累。”他的話語明確指出了寫作與積累的關係:積累多了,作文的表達自然也豐富了。積累從何而來?從大量的閱讀中來。因為讀得多了,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就多起來了,語言積累就豐富起來,下筆也有“神”了。

可有的孩子天生不愛讀書,認為讀書對自己來說就是多此一舉,還不如看看電視、聽聽音樂呢!因此就有了這樣的例子:呂楠快小學畢業了,她在學校成績中上等,但口頭表達能力較強,非常惹人喜愛,親朋好友都誇她聰明。可是呂楠喜歡和電視相伴,平時從不讀書;還說讀書不如看電視,看電視也可以長知識。

作家趙麗宏在其散文《永遠不要做野蠻人》中不無憂慮地寫道:“我曾經擔心,現在的孩子課外閱讀的範圍越來越窄,能用於課外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很多人已經喪失了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和欲望,而與課程和考試無關的書,他們更是難有機會涉獵。這是一個令人擔憂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現象。”實際上,伴隨著電子產品(尤其是網絡)長大的孩子,他們不但閱讀時間日益減少,閱讀範圍日趨狹窄,而且他們的閱讀興趣也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而減弱,許多孩子甚至養成了排斥文字的壞習慣。他們的課餘時間被影像、電子遊戲和卡通占據著,文字在他們的閱讀中隻是一種點綴。

很多教育專家呼籲:“孩子對文字的冷漠態度就像一種隱形液體,正慢慢滲透到社會之中。當逃避閱讀成為習慣,孩子的閱讀能力便迅速退化,從而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

中國青年報在2001年8月6日刊登的一篇題目為《網絡與影視橫行的年代,你冷淡了文字嗎?》的文章提到:隻要留心,人們就會發現,如今兩三歲的孩子簡直都是古怪精靈,一張小嘴表達能力特強。教育學家認為,這是電視大量信息對兒童刺激的結果,電視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開發。但奇怪的是,這些孩子長到十幾歲時卻大多歸於平庸,讀寫能力尤差。

教育學家認為,清晰表達思想的能力,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獲得,而電視無法培養人們的這種能力。在與電視依存的日子裏,人們養成了一種遠離書籍的壞習慣,就像與一位朋友在一起待久了,他的壞毛病會傳染你一樣。

樓女士家有3個女兒,都非常優秀:大女兒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二女兒在美國攻讀多媒體專業碩士,將成為中國第一個在美國獲多媒體碩士學位的人;三女兒王蕤16歲開始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小說,已出版多部專著、中英文小說,現任美國國務院中文翻譯。樓女士說他們培養孩子的秘籍是家裏的8個大書櫃。樓女士家3個女兒對於課外書各有愛好:老大從小喜歡古典詩詞和古典文學,被別人戲稱為“王古代”;老二喜歡散文和現代文學,被稱為“王現代”;老三喜歡外語和外國文學等,被稱為“王未來”。因此,他們家的書五花八門,以滿足孩子的需要。1997年樓女士家被評為“北京市明星狀元藏書戶”,這是一份很高的榮譽,全北京市也隻有10個家庭獲此殊榮。

閱讀可以使你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取得長遠的知識效益。有賢哲說過,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一本好書,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師。同時還可以從書中獲得人生的經驗。因為人生短暫,不可能事事都去親身體驗,書中的間接經驗,將有效地補充個人經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勻出一些看卡通、聽音樂、打遊戲的時間給課外閱讀吧!一旦孩子養成了課外閱讀的好習慣,也就等於握住了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必將擁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

8.學習還得要勤動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大多有勤動筆的習慣,因為寫的過程就是強化記憶的過程,勤動筆就可以讓知識在腦海中留下更清晰和深刻的印象。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有些學習好的同學在學習的時候,習慣拿一個小本子,一邊看書,一邊在本子上寫寫畫畫。

而另外一些同學在學習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僅僅是在看書罷了。

我們都知道,學遊泳時,一般都是先在陸地上學如何擺動手腳。但是,即使在陸地上學得再熟練,如果永遠不下水試試,還是學不會遊泳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記憶某種知識的時候,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大腦裏猛記,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應該動手去“寫”,在“寫”的過程中使知識在腦海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準備數學考試的時候,有的人隻是猛看習題的解答方法,想在“看”的過程中將其牢記,而不願用筆去親自解答。這是不對的。要牢記某種知識,邊寫邊記才是最確實可靠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時候腦袋裏一片空白,怎麼也想不起來的事,如果以前曾邊寫邊記過,這時隻要你拿筆一寫,往往就自然而然地在筆端出現些眉目了。

“要記得牢就得多動手。”話雖如此,這個世界上仍有不少懶得動筆的人。現在問你一個問題,有沒有隨身攜帶紙筆的習慣?

確實,臨時想起要寫什麼,還得先找出小冊子和鉛筆,挺不方便的,因此也就更加不想書寫了。如果身邊經常放著小冊子和鉛筆,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比如,將小冊子和鉛筆經常放在書桌、餐桌之類某個固定的地方,就可以免去尋找之苦,而且由於伸手可及,使用它們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當你突然想到要整理或記憶某個知識,可以就近拿到小冊子和鉛筆,這樣就方便多了。

另外,還要注意多寫幾次,比如記英語單詞的時候,我們一般習慣拿著筆在草稿紙上寫下那個單詞。但是,如果隻寫一遍的話,是萬萬不行的。

用手寫一個字,看起來很容易,但是深入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該過程是相當複雜的。

首先是以眼觀事,以耳聽事,然後將這些看到的、聽到的信息傳給大腦,再由大腦發出信號、指揮手的動作,在手臂肌肉的協同努力下,才寫出一個字來。

由此可見,寫的動作至少要三次,借此試試身體各部分是否配合得當,從容自如。

寫的動作,不是由手控製的,而是由大腦控製的,大腦越訓練越靈活。所以平時自認為記憶力不佳的人,可以培養起“多寫”的好習慣,你會為自己記憶力的進步而大吃一驚。

“寫”是最有效的記憶方法之一。它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邊看邊寫”。光是“看”不足以抓住要點,“看著寫”就可以捕捉到未曾注意的細節,就可以將模糊的記憶跟正確的事實進行比較。

第二個階段就是要試試“邊背誦邊寫”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就必須對需要記憶的事項做徹底的了解。

因此,當你無法做到第二步時,就不得不返回到第一階段,把必須記憶的東西重新背好,再進入第二階段。如此多次的反複,再難的東西也能夠牢牢記住了。勤動筆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做筆記。在課堂上,恰當而合理地做好筆記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學習成績優秀者一定是做筆記的高手,他們能夠體會到記筆記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如何去記好筆記。總的來講,筆記應該發揮這樣幾個作用:

①幫助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

②整理自己的思路,加深思考;

③通過學習過程的記錄,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

④使模糊的認識和疑點變得明確。

所謂的記筆記,並不是在筆記本上重新抄錄教科書已有的內容,這無疑是多此一舉,用不著如此費力耗時;而且筆記內容如果連自己都不曉得哪些內容是寫在哪裏,雜亂無章,那就更無法發揮筆記本的功用。

筆記務必發揮“超級辭典”的作用,記的原則是將必須知道的基礎性知識和應用項目,有條不紊地整理成冊。

那麼記筆記就是把老師的話全都記下來對嗎?

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做筆記並不是愈詳細愈好,它的價值是在於用心聽課後,把了解透徹的內容,以自己的語句重新寫出來。所以,筆記的內容必須簡明扼要,做到隻需瞄一眼就知道那一堂課的內容大綱,而不必有一句記一句。為了列出這樣的大綱,需要花一點腦筋,才能整理出來。

這個“超級詞典”應該是一個簡單明了的綜合式筆記。一般來說,它必須包括:預習時查出來的疑問、老師講課的重點、參考書中得來的資料、從報紙上找來的剪貼資料、例題、練習問題、自己容易犯錯的地方、同學的另一種解答方法等等。

把上麵的這些內容全部都整理在一本筆記本內,它才能發揮“超級辭典”的作用。

那麼,課堂筆記到底該記些什麼呢?

①記老師的板書。這些是老師講課的思路,也是重點內容。如:基本的大小標題,基本定義、原理等,力求準確。還有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在黑板上畫的圖形、表格、文字說明、關鍵詞語、有說服力的數據、典型事例等。

②要簡明扼要地概括記錄老師的講解,特別是例證分析——可謂課堂講授的精華,一定要盡量記錄。

③記下自己在聽講過程中突然產生的對解決某個問題有啟發意義的靈感或殊途同歸的解題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其次,在筆記的版麵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筆記與通常書本不同,它主要是一種供我們複習用的綱要式文本,因此在版麵形式上也要注意與一般書本區別開來,要力求做到簡明扼要、形象生動、一目了然。重點、難點、疑點要記全,但不必照抄老師的原話,否則會因忙於記筆記而顧不上聽下麵的內容。

②筆記不要寫得太密,最好在一頁紙的左邊、右邊或下邊留有空白,以便以後做補充。

好的筆記還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包括各種各樣的記號,彩色標記以及在課後複習過後留下的痕跡和進一步的疑問,同時還應該在筆記邊緣處列出小標題,以便於整理思路。記好筆記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學習,善待了自己的筆記才能說是真正善待了自己的學習。

對於課堂上做的筆記,在課後要進行及時的複習,可以采用以下三種辦法:

①圈點法。運用自己熟知的符號,如“圈”、“點”、“線”、“框”等,圈定老師講解的知識重點,鎖定目標,便於今後複習鞏固時掌握重點。注意標示位置要恰當,目的要明確,切不可“鬼畫符”,似是而非,在課後整理的時候自己也看不懂。

②文字壓縮法。上課認真細致地聽講,留心老師反複重複的話題。邊思考邊把重要的知識要點在相應的地方記錄下來,隻記幾個重要詞語,其他一律用省略號代替。對不清楚的記錄要利用休息時間進行整理,切不可貪多求全,把記筆記當成聽寫訓練而忽略對知識的“消化”。

③卡片法。把筆記整理成回答式的卡片,貼進書裏。卡片逐漸增多,你的視野也會隨著教材“豐滿”起來,書就成了一個“袖珍圖書館”。製作卡片要講究科學、簡明、實用;紙片不宜過大,內容不宜冗長,以免成為複習時的精神負擔。

勤動筆的好習慣應該注意從小養成,這樣好習慣才會更加鞏固,孩子的學習勁頭也就會越來越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