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過於溺愛會讓孩子習慣於任性而依賴(1 / 3)

要想讓孩子養成各種有利於人生成長的好習慣,家長必須改正一些經常使用但又十分錯誤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放大了孩子性格中的消極因素,促成了許多不良習慣的養成。

現在一般家庭尤其城市家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往往形成父母加上爺爺奶奶幾個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的現象,於是溺愛不期而至。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思想和行為方式帶有明顯的任性、依賴的習慣特點,這對他以後生活的影響是十分不利的。

1.溺愛孩子就是在害孩子

世界上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然而愛孩子也要愛得理智、有原則,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溺愛孩子隻會害了孩子,滋長孩子的壞毛病,養成各種不良習慣。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因而在家中備受寵愛,然而事實證明,過分溺愛與嬌慣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對子女的愛,就是因為過了頭,才變成了“害”。水之所以能溺死人,是因為人被水淹過了頭,吸不到氧氣而窒息。“嚴家無悍虜,慈母有敗子”,這是千百萬父母家教實踐經驗的正確總結,值得每個父母吸取。

目前,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性問題。

有一位父親,他與妻子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獨生兒子。但兒子卻很自私,對父母那種無私的愛絲毫不懂得感恩,也沒有想過要關心父母:好飯菜要獨吃、先吃;隻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這要那,當父母生病時卻不聞不問。而當父母問到自己老了孩子該怎麼辦時,孩子居然認真地回答:“對我有利就養你們!”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母親,為了兒子,為了丈夫,放棄自己不錯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辭辛苦地騎車送兒子上學,打零工賺錢供丈夫攻讀學位。丈夫畢業後,功成名就有了錢,拋棄了妻子,帶走了兒子。兒子跟著有錢的爸爸,進了貴族學校讀書,卻很少想到曾經為他付出很多的母親。

當這位媽媽想兒子時,特意買了一件新衣服到學校去看兒子,兒子卻嫌棄母親穿得太“土”給他丟臉,告訴同學這是他的“老鄉”。後來,兒子竟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讓母親做他的“地下媽媽”,否則就不認她這個媽!這位可憐的母親心都碎了。她不明白,為什麼天下會有這樣無情無義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怎麼用十幾年的愛換不到兒子的一絲感恩,卻得到這種冷酷無情的回報?

從孩子的降生開始,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天,父母都帶著望子成龍的心情對孩子傾注了無限的愛。但過分溺愛並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龍這句話應該改為育子成龍,因為目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傾向是頗令人擔憂的。曾有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過: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

如何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是家長、老師、學校及社會各界都關心的問題。事實上,如果過分溺愛孩子就會適得其反,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反而會害了孩子。有人說,孩子就如成長中的小樹,需要及時修枝、打杈,這樣才會使孩子長成有用之材。

由於家長的溺愛,現在社會的孩子也逐漸學會了如何攀比。現年15歲的苗嘉,從小在家備受寵愛,爸爸媽媽身上穿的都是名牌服裝,腳上穿的是名牌鞋,媽媽的化妝品就更別說了。有一次星期天,苗嘉走到爸爸麵前要求爸爸給他買雙名牌鞋子,遭到拒絕後,他撂下了一句話:“不是名牌我不穿,買回來你自己穿吧!你整天打麻將,有了錢隻知道給自己買名牌,我都15歲了,也要穿名牌!”

幾位家長反映,如今孩子太難教育,說狠了,孩子就以離家出走或以死相威脅。一位靠打工維持生活的母親含淚說道,前兩天就因為沒給兒子買阿迪達斯名牌運動鞋,兒子把家裏的鍾表給摔了,過去挺懂事的,不知現在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多數家長認為學校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美德的教育不多,學生間攀比的風氣越來越嚴重,個別老師的言談舉止也在影響孩子。

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使孩子時時有優越感,稍不順心就拿生死當砝碼,有因為父母不讓玩遊戲機而輕生的,也有因為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禮物而輕生的。這都是由溺愛導致的。

溺愛並不是愛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裏推。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遵守規矩和自我約束,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隻會想到自己,自私自利,認為規矩都是為別人製定的,與他們無關。“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單向傳遞的愛造成孝敬的顛倒,使得孩子隻知享受別人的愛卻不知愛別人,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縱等不良性格。

其實,愛孩子,可以智愛。放棄用過分控製或縱容的方法對待孩子,用慈愛而堅決的方法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好處。當孩子做了錯事,父母要講明是非,糾正錯誤,再以適當的方式表示親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愛他的。這樣能激起孩子對父母由衷的愛戴與尊敬,也能使他感覺與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

羅馬是靠一沙一石來建成的,愛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來彙集而成。自小培養孩子同情心和憐憫心,就是在他身上培養善良之心。培養善良仁愛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反應,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他們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

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別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孩子會把自己痛苦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環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你可以啟發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在公共汽車上,你可以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裏來吧。”新聞報道有人缺錢做手術,生命垂危,你可以帶孩子去捐款,獻上一份愛心……

隨著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說法:人如果長期在一種“特別幸福”的空間裏,就會造成“健康心理過剩症”。這種心理疾病的特點之一是對幸福的感覺明顯降低;二是特別害怕困難,不願接觸人世間的艱難困苦,甚至會將一些平常的事也誤認為是痛苦而神經過敏。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艱難困苦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誰也沒有本事消滅它或者回避它。今天,身為孩子家長的你,也許有能力幫孩子鋪平眼前的道路,那麼將來呢?能讓羽翼未豐的孩子永遠不離開自己的庇護嗎?當父母不能常在孩子的身邊時,那麼孩子又能依靠誰呢?

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會有很強的優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於與人相處,而當他們看到別人的進步時,又很容易產生怨恨與沮喪的情緒。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未來。關愛孩子是一種神聖而偉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為孩子的成長付出自己的心血。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大的空間去獨立思考和做決定,讓他們學習自己麵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再是處處被照顧得無微不至,這樣做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愛孩子是連動物都會做的事情,要教育好孩子就不能一味溺愛。有節製的愛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健康的習慣,更加獨立地麵對生活,更健康地成長。

2.獨立才會有用

教育學家認為:愛孩子就要培養他獨自麵對一切的能力,千萬不要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因此,父母們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妨讓孩子吃點苦、經經風雨,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有用的人。

瑞克是個活潑的男孩子,他非常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一個周末,瑞克的老師組織同學們去郊遊,當瑞克趕到學校時,他的老師不讓他參加班級的這次活動,因為他忘了帶父母簽字的同意書。瑞克感到非常氣憤,當他回到家時,就對媽媽說:“媽媽,你必須開車送我去41區參加活動,不然我會不開心的。”

“瑞克,我知道你很想去,我也希望能夠幫你,但讓我開車送你去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有工作要做,而且要去參加郊遊是你的事。”媽媽回答說。

“那怎麼辦呢?”瑞克低著頭小聲說道。

媽媽看了看兒子,說:“你可以乘公共汽車去呀。”

瑞克搖了搖頭:“不行,那樣太麻煩了,因為我必須換乘好幾趟車。”

“哦,你是說你已經決定不乘公共汽車了,對嗎?”媽媽平靜地問道。

瑞克接著又發了幾分鍾牢騷,訴說他的不幸,然後就走出了房間。當他再次回來的時候,他興奮地對媽媽說:“我已經找到了一輛直達山區的公共汽車,根本就不需要轉車。”

就這樣,媽媽開車把他送到了公共汽車站。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瑞克在趕上郊遊隊伍之後該有多麼高興,因為他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問題,而在這件事情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媽媽也是非常令人佩服的。在了解兒子的困難後,她本可以開車把兒子送到山區,但她沒有這樣做,而是堅持讓兒子自己坐車去山區,鍛煉了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常說,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決。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那也是你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一次也許會做的不好,但下一次就會好一點,經過這樣一次次的努力,最後才能做得完美。如果總是依賴別人,那麼你的一生將始終與貧窮和低聲下氣為伴。孩子有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後,與家人和社會的溝通才會變得更容易,才更能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

現代家庭裏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泡在“蜜罐子”裏的一代,許多事情都由大人包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就會失去自己的獨立性,這無疑會對孩子以後參與社會競爭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父母一定要從小就開始鼓勵孩子獨自去完成一些事情,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們應該成長為一棵獨立支撐、獨當一麵的大樹,而不是靠大樹遮風擋雨、經不起風吹雨打的脆弱小草。

戴維·布瑞納出生於美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當他中學畢業時,許多同學的家長都給自己的孩子一份厚重的畢業禮物,有的是新服裝,有的是旱冰鞋,有的甚至得到了新轎車。當戴維興奮地問父親自己可以得到什麼禮物時,父親卻慎重地遞給他1美元,並語重心長地說:“用它去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在分類廣告欄目,找一份工作。自己去闖一闖吧,它現在已經屬於你了!”

“什麼?這怎麼可……”戴維的神情中有著明顯的失望,還有對自己能力的擔憂。

“兒子,你已經中學畢業了,爸爸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能靠自己的雙手贏得你該得到的。”戴維的父親鼓勵兒子道。

父親的信任與鼓勵,讓小戴維終於鼓起了勇氣,在那個假期裏他賺到了第一份工資。從那以後,他學著不再依賴父母,自己獨立處理遇到的事情。也正是這份獨立意識加上不斷的努力,讓戴維成為了美國最著名的喜劇演員之一。

成名之後,戴維對朋友感慨地說:“我一直以為這是父親跟我開的一個天大的玩笑。幾年後,我去部隊服役,當我坐在傘兵坑道裏認真回憶我的家庭和我的生活時,才意識到父親給了我一種什麼樣的禮物。我的那些朋友得到的隻不過是轎車或者新衣服,但是父親給予我的卻是整個世界。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

表麵看來戴維的父母對孩子似乎有點殘酷,然而這種“殘酷”裏卻藏著父親對兒子用心良苦的愛和深深的期望,因為他知道在孩子年少時培養他處理問題的自立能力、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這才能為孩子日後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人的一生就像在攀登無數台階的山峰,對於孩子如何麵對和攀登這些人生的台階——學習、工作和生活,父母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牽著手、攙扶著上,有的抱著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結果很明顯,被家長牽著、攙扶著的孩子,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被家長抱著上台階、攬在繈褓裏的孩子,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麵,更難立足於社會,更別說大有作為。隻有那些在父母鼓勵下,獨立攀登的孩子,最終才能攀上光輝的頂點。

在美國,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校園裏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報紙、冷飲罐收集起來,向學校換取一些報酬。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難為情,反而為自己能掙錢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經濟很富裕,但在孩子八九歲時便鼓勵他們去打工、送報,掙零花錢,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習慣。美國富豪洛克菲勒就是其中之一。洛克菲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平時清晨他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還幫著母親擠牛奶。為此,他專門有一個用於記賬的小本子,將自己的工作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然後再與父親結算。他做這件事做得很認真,因為他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而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也都嚴格照此方法教育孩子,而且還要定期檢查他們做事的效果,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零花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