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的學習習慣比好的學習成績更重要(2 / 3)

因此,在學習時一定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總有問題要問,而另外一些學生剛好相反,總是沉默不語。

老師向很少發問的同學詢問:“為什麼不發問?”

絕大部分的人總是回答說:“我不知道該問些什麼。”

這種連該問什麼都不懂的人,不管上什麼課,對老師的講課內容一定是不知所語,隻能在迷迷糊糊中打發那一堂課。

其實,發問並沒有好壞的分別。剛學發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應該問得漂亮”,大可從小小的疑問來問起。一旦養成思考的習慣,日子一久,你就自然覺得該問的事情實在很多,而問得愈多,學習的樂趣也就越來越高了。

在上課中或上、下學途中,忽然想到的疑問都要立刻拿出備忘小冊,趁還沒忘記的時候將它記錄下來,然後設法早早解決它。

你要知道,疑問在剛想到的時候可真是新鮮無比,如果存放過久,就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魅力盡失,發生不了什麼作用的。

很多經驗豐富的老師都說,經常提出問題的人,應用能力總是超人一等,也是最能考得第一名的。這些人,平時看起來似乎領悟得較慢,但是在實力測驗或模擬考試的時候,就會發揮驚人的潛能,拿到頂尖的成績。

反過來說,那些平時不斷點頭,好像什麼都懂的人,一碰到了應用問題就發傻,考不出好的成績來。這就是勤於思考與不愛思考的區別。

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習慣是十分有益的,年齡越小思維越靈活,隨著時間增長,這個好習慣也將更加鞏固,將來必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4.潛心觀察會有更多收獲

眼睛是“心靈之窗”,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擦亮“心靈之窗”,勤於觀察、潛心探索。而良好的觀察能力是提高整個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增長知識、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

善於觀察的習慣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實踐證明:學生觀察力的強弱對學習的好壞有直接影響。如在語文拚音、識字教學中,有些拚音、生字的字形和寫法隻有細微差別,觀察力較強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來,而觀察力較差的孩子就常把它們認錯或寫錯。

1975年出生的任寰,被認為是神童,7歲寫詩,9歲發表作品,10歲出版第一本詩集,12歲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8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至今已出版詩、文集7部,發表各類文近500篇,多次獲國際、國內文學獎。

任寰小時候不愛說話,這與她從小患過敏性哮喘有關。每次住院、打吊針、輸氧,她也不多話。這種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於用眼睛觀察的習慣。

任寰上小學二年級時,就經常觀察、描寫大自然。上小學三年級時,就學會了注意觀察人物,體察人的心理,進而觀察思考社會和人生。《10歲女孩任寰詩文選》就是她觀察、思考生活的結晶。著名詩歌評論家謝冕稱她的詩具有思辨性。

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和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準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

達爾文曾自我評價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察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及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杜邦公司化學家卜萊克博士做了一次實驗。打開試管後,他沒有看到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看來實驗失敗了。但是,他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隨手把試管丟掉,而是仔細地觀察試管,覺得裏麵好像有一種東西,但又沒有看到。他覺得很奇怪,就放在天平上稱了稱這個試管,結果發現它比同型號的試管要重些。他更好奇了,又仔細地觀察了之後,他發現了非常透明的特弗倫。這種物質日後為杜邦公司創造了很大的財富。

這些人,他們在某一時刻突然受到了啟發,或是發現了某種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歸功於善於觀察。

實際上,他們為了這一天的成功也許已經潛心留意周圍事物多少年了,這正是他們本身素質的體現。要知道機會隻留給那些為了尋找它而不斷探索的人,隻要我們專心致誌於周圍有趣的事物,成功就會降臨。

既然觀察是如此重要,那麼如何培養觀察力呢?培養觀察力要注意以下幾方麵:

(1)觀察時要目標明確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觀看、感知活動。試驗證明,課堂學習中,如果課前學生明確本次課的目的,學習效果就良好,如果不知目的,盲目地跟從老師,那麼效果就會很差。因為有明確目的就能帶著任務去觀察、去聆聽。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一個老師帶著幾個小學生到一家餐館去吃飯,找了一個靠門口的地方入座。老師對學生說,等一會兒老師會來找我們,你們幾個留意進出餐館的人。十分鍾後,老師問學生:剛才餐館一共進來了幾個人?他們都長什麼模樣?學生們回答都是某某老師沒有來。但到底進來多少人,什麼模樣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清楚。這時老師又說:“現在大家再觀察十分鍾,回去以後以《食客》為題寫一篇作文。”後麵10分鍾學生觀察都比較仔細。在作文裏不但寫出了這段時間裏來就餐的人的外貌、性別等,還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這說明,觀察有無目的,其結果大不一樣。

明確目的就是要弄清觀察什麼,為什麼要觀察這兩個問題。觀察者的態度積極與否,對觀察能力影響極大。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積極學習的態度,那麼,萬千事物對他來說就是一本寬廣無垠的“活書”,其中處處有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處處有使人驚訝和值得觀察思考的奧秘。反之,他可能對一切事物都態度冷漠,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觀察力勢必陷於遲鈍。

(2)觀察時頭腦要活躍

觀察能力強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得,而豐富的知識又可以提高觀察能力,捕捉到不易發現的重要現象,並能使觀察不停留在感性認識的低級階段。

例如打開盛放濃鹽酸的玻璃瓶蓋子,看到瓶中冒出白色的煙霧,如果不懂得鹽酸有關知識,就可能得出“鹽酸揮發出白色氣體”的錯誤結論。隻有懂得濃鹽酸的相關知識,知道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本是無色的,之所以變白,是因為吸收了空氣中的水而形成了白色的酸霧。這樣,觀察才能正確反映物質變化的本來麵目。

在觀察過程中,對出現的各種現象,應多問幾個為什麼?對觀察中出現的每一種變化,都要徹底弄通弄懂,使這些感性認識通過思考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看見金屬鈉被泡在煤油中保存,如果不去思考,對這一現象就說不出所以然來。如果積極思考,問一問為什麼不能放在空氣中,能不能放在水裏保存等問題,就會使你聯想到金屬鈉活動性極強這一特性,掌握鈉的一係列性質。

(3)觀察一定要細心準確

有一個化學教授曾做過一個精彩表演:他拿了一個裝有煤油、蓖麻油和醋的混合溶液的玻璃瓶。伸進一個指頭沾了沾,然後把指頭伸進嘴裏,好像用舌頭嚐混合液的滋味似的。然後把瓶子遞給他的學生,讓他們照著做。

這些學生照老師的樣子,果真一個個都嚐了起來,不是蹙眉皺額,就是嘔吐不止。可見,他們嚐的絕不是什麼美味。這位教授告訴他們說:“我是在考你們的觀察能力,看你們觀察仔細不仔細,我伸進瓶子裏的是中指,而伸進嘴裏的是食指。”學生們一個個麵紅耳赤,羞愧難言。但從此,這些學生都非常注意觀察了。

這說明,觀察時,要專心致誌,對事物的形狀、位置、變化過程等每一個細小的地方都應該準確無誤地反映到大腦之中,這樣才能獲取科學的知識。

(4)觀察方法要科學

觀察方法十分重要,特別是整分合觀察和對比觀察,同學們一定要掌握。

整分合觀察就是先整體觀察,然後再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觀察事物的各方麵、各種特性,最後再觀察它們之間的聯係,從而對事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例如要想掌握人體解剖知識,就應當首先觀察人體的整體形狀;再將人體結構分成各大係統,分別進行觀察;各係統再分為各個器官分別進行觀察;然後觀察各器官、各係統之間的位置和聯係;最後再回到對人整體的認識。

對比觀察是改變兩個相同事物當中一個的存在條件,看它會發生什麼樣的異常變化。例如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同樣濕潤的種子,一部分放在常溫下,一部分放入冰箱中控製低溫,結果發芽時間不一樣,我們就可以獲得該種子發芽時間與溫度變化的有關知識。

觀察還要有恒心,有時要堅持重複、長期地觀察,因為有很多事物發展很快,觀察的速度跟不上,還沒有觀察清楚就消失了。所以做實驗時,我們要一再重複,直到觀察的結果明確、可靠為止。有的事物發展過程很慢,周期很長,這就需要進行長期的觀察。例如遺傳學家孟德爾做了八年豌豆的雜交試驗,觀察了八年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才發現著名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

(5)觀察時一定要做好記錄

對觀察到的現象要認真地記錄下來,以便進一步研究。因為觀察到的感性知識不見得立刻能上升為理性知識,原因有可能是知識和能力的問題,也可能是觀察到的感性材料還不夠,需要繼續積累。所以要及時記錄下來,便於以後有可能繼續進行觀察和研究。另外,觀察時,各種現象數據很多,光憑記憶不可靠。應記下來避免遺忘,以便將來準確地使用這些觀察結果。記錄一定要真實,不能憑主觀想象亂修正。不少學生在實驗時不尊重觀察的結果,任意修改,人為地製造“數據”,這是一種極不嚴肅的學習態度。

觀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習慣意義重大。現在我們需要用觀察激發求知欲,而長大後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我們同樣需要觀察來獲取信息,求取成功。

5.複習一定要及時

複習是為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加深記憶,因此我們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及時複習的習慣,今天的功課今天複習完,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同學特別聰明,對於老師在課上講的內容一聽就明白,理解得也比別人快,按理說,這麼聰明的學生,學習應該很優秀,但是,事與願違,他們的成績很平凡。

為什麼呢?他們自己也很納悶:“上課的時候,我明明都聽懂了,也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了,怎麼還是得不到好成績呢?”

如果再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原來這些學生自以為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而且自己的記憶力也很好,所以下了課後也不去複習,久而久之,那些學過的東西就漸漸淡忘了。

橋梁學家茅以升的記憶力超群,很多人曾經詢問他的記憶秘訣,他回答說:“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重複!再重複!”

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學過的東西,隻有反複去複習,才能夠牢固地記憶,並能運用自如。有這樣兩個大學生,A的外語水平比B高一籌。畢業後,兩個人在同一個高中裏工作。後來A成了學工處長,而B擔任外語教師。三年過去了,由於B天天接觸外語,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口語能力也很強,並開始翻譯一部外國小說。而A呢?自從畢業後,就極少再複習運用英語,他甚至已經想不起幾個英語單詞了。

這就是複習與不複習的巨大差別。

心理學研究表明,剛學過的東西如果不馬上複習鞏固的話,就會產生遺忘。雖然你上課聽懂了。但你省略了複習環節,這樣致使所學的知識的係統性、完整性受到破壞。時間一長所學的知識就會模糊、不係統、被忘卻,這樣的知識當然容易忘記了。

教育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三個組的學生熟記一篇詩歌,第一組間隔一天複習;第二組間隔三天複習;第三組間隔六天複習。一直達到熟記的統一程度,結果第一組學生平均需複習四次;第二組平均需要複習六次;第三組平均需要複習七次。可見,複習間隔的時間越短,複習的次數越少。實驗結果表明:如果複習能做到及時,可以提高熟記的程度。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複習呢?

(1)課後回憶法

課後回憶法很簡單,即在聽課的基礎上,把所學內容回憶一遍,它可以檢驗你的聽課效果。

也有人把課後回憶叫做“過電影”。如果能順利回憶,就證明聽課效果好,反之就應尋找原因,改進聽課的方法。

回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學過的知識在頭腦中“重播”一遍,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

你可以一個人單獨回憶,也可以幾個人在一起互相啟發、補充回憶。課後回憶可以按教師的板書提綱進行,也可按教材的綱目結構進行,從課題到重點內容,再到例題和每部分的細節。

電影開幕前的那幾分鍾,你是在焦急地等待,還是與人唧唧喳喳議論不休?還有等電梯的時候,在站牌下等公交車的時候,在回家的路上……這麼多等待的時候,也許隻有幾分鍾,可是如果能在這短暫的幾分鍾裏,把今天剛學的內容在你的腦海裏像放電影一樣放映一遍,效果肯定大不一樣。

這種方法至少有兩個優點:一是快。放電影回憶法可以簡單回憶知識點,也可以詳細回憶所有的內容,所以可快可慢,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時間。二是可以查缺補漏。放電影回憶是在腦海中盡可能清晰地重現學過的內容,如果放映不出來,說明還沒有完全記住。這時要立即看書並找出記憶的薄弱環節,如此循環往複,記憶效果將會倍增,而且所記內容也會清晰無比、牢固準確。

(2)整理課堂筆記

課堂聽課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老師講課的速度較快,難免會漏記一些內容,這就需要課後整理筆記時加以補充。特別是提綱式筆記,它隻記錄了課堂內容的綱要,因此必須整理筆記,充實內容。

此外,在課後複習中,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也需要補充到筆記中去。整理好的筆記,應該線索清楚、重點突出、內容簡要,應該是一份經過自己的加工、適合自己使用的複習資料。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你采用何種方法複習,都一定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先複習一些功課,飯後看電視,剩下的功課就想留到明天再複習了。其實,這樣也是會影響記憶效果的,如果能當天晚上把它複習完,就都記住了,如果等到第二天晚上再複習就會遺忘一些東西。打個簡單的比喻,比如你第一天晚上用30分鍾複習可能完全記得住;如果放到第二天晚上再複習,就可能用40分鍾才能把要記的東西記住。這些看來都是小事情,但是,不要放任和遷就自己,以免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要力爭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安排今天複習的課程絕不能放到明天再去完成。隻有這樣,才能強化自己複習功課的意識,養成及時複習的良好習慣。學會同遺忘做鬥爭,掌握提高記憶效果的方法。

複習不應該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應當對複習內容加深理解,力求通過聽、讀、寫、說等多種途徑來提高複習效果。隻要能把良好的複習習慣保持下去,就一定能獲得優異的成績。

6.自覺學習成績才會更優秀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都缺乏自覺性,總是要讓父母三催四請才肯學習,以這樣的態度去學習又怎能學好呢?隻有從小培養自覺學習的習慣,才能積極進取,取得好成績。

學習就是充分發展自己,而課堂教學為你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我們應當充分珍惜課堂學習的條件,自動自發地學習,它會使你受益無窮。

什麼是自覺學習?自覺學習就是沒有人要求、強迫你,自覺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學習同樣如此,隻有自動自發地學習,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很多家長已經習慣這樣的嘮叨:

“快去學習!怎麼還有心思玩啊?”

“都快考試了,怎麼還不抓緊時間看書?”

其實,諸如此類的“學習!學習”的命令並不能產生多大的效果。因為學習是個人自己的事情,外界的催促和逼迫並不能產生根本性的作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