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習慣決定命運(2 / 3)

比如,一個小朋友偷拿了別人的一塊很可愛的橡皮,結果沒有被發現,他會體驗到一種不勞而獲的快樂;他在適當的時機會第二次嚐試,如果依舊沒有被發現,他就會進行第三次、第四次嚐試,直到最後形成習慣。相反,假如這個小朋友在第一次偷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就被別人發現,並被老師懲罰、同學嘲笑,那麼他就體驗到了尷尬、愧疚、被懲罰和被嘲笑的痛苦,從而不會再繼續這樣的行為。

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給孩子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無論是哪方麵的養成教育,都需要父母給孩子的行為規定一個目標或者是要求,這個要求要盡量具體一點,使孩子能夠看得見,摸得著,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理解、掌握和執行。

②做到說話算數,做不到的話不要說。當父母想許諾或者警告孩子的某種行為時,一定要考慮自己說出去的話能否做到。如果覺得自己無法實現,就不要隨意講,否則您的話將失去可信度,孩子會對您的話充耳不聞。

③學會對孩子說“不”。養成教育就是要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一些規定,這些規定很有可能是暫時不被孩子理解的,那麼,隻要是對的,父母就要堅持。

④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抓大放小,對於孩子平時的小過錯、壞習慣不以為然,覺得等孩子長大後,就會改掉壞習慣的。其實不然,孩子的習慣卻是從小養成的,父母不予重視,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習慣關係到孩子一生的成敗,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幫孩子把好習慣關,讓孩子最終走向成功,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人。

5.從小養成的習慣堅不可摧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期養成的習慣是堅不可摧的。

習慣成就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很多成績斐然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敢揚言,即使現在一敗塗地,他們也能很快東山再起,就是因為他們從小養成的某種習慣鍛造了他們的性格,而性格鑄就了他們的成功。

在大家眼裏,愛迪生確實堪稱天才,他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一生共創造了1093項發明,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這些成就讓我們普通人望塵莫及,然而他本人卻把這些歸功於勤於思考的習慣。

他說:“就像鍛煉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煉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煉、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煉,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並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愛迪生明白,正是勤於思考的好習慣,讓他把自身更多的潛能開發了出來。

除了勤於思考的習慣,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還有一個或者很多個助他成功的好習慣。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擁有越多好習慣的人,他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讓我們來看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是如何講述他們成功的秘訣的:

采訪中,當記者問到他們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時,一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學者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及時道歉;午飯後要休息;要注意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另有一位科學家說:在實驗室,沒有“我”,隻有“我們”,一切偉大成果都屬於“我們”,而不是某一個“我”。這種群體意識不正是得益於從小養成“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的習慣嗎?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時井然有序,連助手不慎把一個燒杯轉了個兒,他都嚴肅地指出,並說:“最小的一點錯誤會導致最大的損失。”這話不正是來源於幼兒園裏的那句“東西要放整齊”的教導嗎?

由此可見,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有多麼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孩子們的一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者處世。它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幹預著你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人生。對於孩子來說,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好的習慣。

某地一家企業招工,報酬豐厚。應聘者皆是一些高學曆的年輕人,6位佼佼者經過重重關卡,順利到達最後一關。最後一關是總經理麵試,6位年輕人在辦公室等待總經理的麵試。秘書進來說:“總經理臨時有點急事,讓你們等他5分鍾。”秘書走後,幾個年輕人立刻圍住老板的辦公桌,東翻翻,西看看。5分鍾後,總經理回來宣布:“麵試結束,很遺憾,你們都沒有被錄取。”

年輕人倍感迷惑:“麵試還沒開始呢!”總經理說:“剛才我不在時你們的表現,就是麵試。本公司不能錄取隨便翻閱領導人文件的人。”年輕人全傻了。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一常識,更談不上習慣養成。而這一不經意的行為致使他們丟掉了一個好工作。

還有一位在美國留學的學生,教授讓他一個人在實驗室做實驗。他一看實驗室有電話,以為可以白打誰也不會知道,一個小時內打了36分鍾的電話給家裏、給朋友。後來他被開除了。

類似這樣的壞習慣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關鍵的一點是,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壞習慣在時刻阻礙著自己走向成功。他們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茫然不知,而此時惡果已釀成了,原因就在於他們的這種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並且自身從未發覺到它的惡劣性,以至於在對自身命運意義重大的麵試這一關上也不自覺地表現了出來,從而喪失了好機會。

壞習慣是一種藏不住的缺點,這種通過潛意識表現出來的自動化的行為,自己看不見,而別人卻能看得見,即使發生的這種行為並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為,但是一旦成了習慣,便身不由己,經常在不經意間鑄成惡果。

有一篇頗具震撼力的調研報告,標題是《悲劇從少年開始》,是對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的追溯調查。

調查表明:這115名死刑犯從善到惡絕不是偶然的,他們身上無一例外地存在著諸多壞習慣,這正是他們走上絕路的潛在因素,是罪惡之根。這些人的違法犯罪均起於少年時期,其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時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跡。他們從小就有不良習慣,而隻要這種潛在因素得不到改變,他們遲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險。

通過調查分析,他們身上的這些壞習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不愛學習、不懂禮貌、不守法;貪吃好玩、好奢侈、愛享受、自私自利、任性妄為;重“哥們義氣”、自作聰明、我行我素、顯赫逞能、亡命稱霸;倫理錯位、黑白不分、是非顛倒、榮辱不清。

一切都是自童年開始。不同的童年造成了傑出青年與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先進青年與平庸青年之分。而這“不同”的基本點之一就是行為習慣的不同。

從小養成的習慣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堅不可摧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努力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如果因為疏忽使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那麼就要及時糾正,因為兒童時期也是矯正不良習慣的最佳時期。

6.早期家庭教育要做好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三歲定八十。”一個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習慣在三五歲時就已經決定了,因此早期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好。

培根說:毫無疑問,幼年時期開始的習慣是最完善的,我們稱之為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

日本古代馴養名鶯的方法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據說,野生幼鶯在很小的時候,馴鶯人就把它從巢穴裏捉來進行周密訓練。這些野鶯的身旁,通常放著一隻名鶯,名鶯的歡叫異常優美。馴鶯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幼鶯每天都能聽到名鶯的叫聲,使野鶯也能叫出美麗的聲音。

其實,不管是幼兒還是幼鶯,如果在幼年時期就對他們施以良好的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他們就會深深記住這些內容,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為什麼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都強調習慣要從小養成呢?這是因為兒童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小的時候,就像一灘鐵水,可以澆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等孩子長大後,這灘鐵水冷卻了,再改變就困難了。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比較聽話、好訓練,因而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因此,養成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抓住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對孩子進行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這個時期如果培養得好,以後隻要順其自然,他就可以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假若這個時期沒有教育好,那麼,以後再進行矯正就困難了。

研究表明,幼兒期(3歲~6歲)、童年期(7歲~12歲)、少年期(13歲~16、17歲)都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幼兒期和童年期更為關鍵。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探明了人的某些具體素質和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比如,3歲~5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3歲~7歲是兒童動作思維發展的關鍵期;而12歲~15歲是兒童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等等。因此,在習慣的培養中,我們應該適應兒童身心發展中的這些規律和特點,在兒童素質和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通過教育和訓練使其養成相應的良好習慣,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另一方麵,在青少年時期,由於身心發展還未定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這一時期也是矯治不良習慣的最佳時期,甚至可以說是關鍵期。因此,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期也是矯正不良習慣的最佳時期。

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小培養,少年兒童成長中的每一天都是習慣培養的好時機。正如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所指出的那樣:“教育一個人要從小就注意起,講話怎樣講,批評怎樣批評,做人的態度,對人的禮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小養成。外國有句話說:‘開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國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訓,一種習慣之養成,莫不由‘漸’而來。”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與家庭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更多、更大。

克萊恩夫婦有三個可愛的孩子,都乖巧伶俐,學習很是自覺,克萊恩夫婦因此深得鄰居羨慕。

其實,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克萊恩夫婦的用心教育下逐漸養成的。克萊恩夫婦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大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克萊恩夫婦就經常和兒子圍坐在一張桌子上,教孩子畫畫兒和識字,養成一起愉快遊戲並學習的習慣。

在他們有了第二個孩子以後,一起學習的好習慣仍然保持著,哥哥讀書時,弟弟就在旁邊學畫畫兒,爸爸媽媽一有空就圍在桌邊跟他們一起學習。

之後,又一個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漸漸長大,也開始跟著哥哥們自覺地學習。當妹妹開始在桌上學畫畫時,大哥哥就到另一張桌子上去獨自學習。

看到哥哥每天獨自一人學習,弟弟妹妹們也跟樣學樣。沒過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張專用的桌子,每天主動地學習。之後,最小的妹妹也在兩個哥哥的榜樣作用下,找了一張自己的桌子,開始獨自學習起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