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習慣決定命運(3 / 3)

日本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習慣。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會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坐著等爸爸媽媽把桌子、椅子擺好,端上飯來,即使是4、5歲的小女孩也知道要搬凳子,幫爸爸媽媽遞遞碗筷什麼的。

在日本的幼稚園餐廳,你可以看到有6歲的小孩在打飯,(因為每個班的飯都要到一個大的餐廳去領)他們挎著飯筐,邁著歪歪斜斜的步子,到一個大的餐廳去領。還有的8歲孩子主動給大家盛飯,半勺倒進碗裏,另半勺卻倒在了地上。但是沒人管他,沒人嫌他礙手礙腳,這就給孩子從小培養獨立的習慣創造了很好的環境。

而我國的早期家庭教育,對兒童習慣的培養則相對欠缺。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父母們都應當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的好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7.慎始才能善終

為什麼專家一再強調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要從小做起呢?就因為習慣的養成往往是從第一次開始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注意“第一次”這個教育時機。

顏顏是一個可愛的8歲小女孩,她的父母非常注意對她的習慣教育。自從她會爬開始,每次摔跤,父母都不主動抱她,而是鼓勵她:“自己爬起來,你真棒!”

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厲害,顏顏都能自己爬起來,還會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塵。她以後會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應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遠記住“我能!我會!我很棒!”顏顏一天天長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日益強烈,吃飯、穿襪子、戴帽子……什麼事情她都要自己試一試。盡管幾乎每次父母都要“返工”,花的時間比直接代辦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給她試的機會,無異於剝奪了孩子學習、實踐的權利。

有一次,媽媽帶她去修鞋。鞋匠給顧客準備了一張小凳子,顏顏坐在凳子邊兒,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地兒:“媽媽坐這兒!”媽媽感動得一時說不出話來,修鞋的老師傅誇道:“嗬,這麼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錯!”顏顏一聽,又得意又害羞,小臉都紅了。這是顏顏第一次會心疼媽媽,也是第一次聽到“心疼人,不錯!”這個評價,以後再要她為別人做什麼,一提“心疼人”她就很樂意。

顏顏個子高,所以每次出去玩兒,都鼓勵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動物園前,爸爸先和顏顏講好條件——就是自己走,可一下車,顏顏習慣性地說:“爸爸……爸爸要……”顏顏的父親蹲下來,故意問她:“你要幹什麼啊?”顏顏漲紅了臉,仿佛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不十分情願地說:“爸爸……牽著!”

麵對孩子的童稚,顏顏的父親立刻意識到她第一次表現出控製意誌的能力,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讚美,於是顏顏走得更來勁兒了。

顏顏剛上小學時,第一次放學回來,父母就不失時機地告訴她,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應該是寫作業,學習完後才能玩。所以孩子從上學到現在,無論是星期天還是節假日,“學習完後再玩”已經成了孩子一種良好的行為模式。

學習完後,將桌椅、書包整理好,睡覺前看幾頁課外書等習慣,也已經成了顏顏生活的樂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這一切都源於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導,所以,隻有不輕易放棄第一次,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對於第一次的壞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一天,顏顏的奶奶買西瓜回來複秤,生氣地說:“這個混蛋,少了2兩!”在旁邊玩的顏顏聽到了,不一會兒就用上了:“西瓜是混蛋!”大家都覺得好玩,哈哈大笑,顏顏就把大人的笑當成了誇獎,後來這個詞就怎麼也改不了了。看,第一次的壞影響多可怕!

從顏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幾個第一次,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以後是否會依賴這個行為模式一直走下去,關鍵就在於他第一次得到的外界回應如何。因此,父母們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同時,要特別注重第一次。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試想,如果繩索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纏好,即使你再纏上100道繩索,也隻能越纏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礎,注重第一次或前幾次良好行為出現後的鼓勵和強化,以及不良行為出現的教育與矯正。這樣,在每天纏上新的“繩索”的時候,習慣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習慣培養要特別重視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比方說,小孩第一次罵人的時候,他就特別注意看大人的反應,大人這個時候千萬別笑,如果你笑,還誇他“孩子真聰明,嘴巴真巧”,這孩子第二次還罵,而且會罵得更厲害。小孩子並不知道他的行為的後果,他隻關心大人的反應。所以對孩子的第一次罵人,最好的反應就是不理他,沒有人理他,冷淡他,讓孩子自討沒趣,他就會明白:“這不是好事情,別人都不喜歡。”以後也就不會故意去強化這種行為了。

教育家陳鶴琴對此曾有過精彩論述,他認為:“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於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教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後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好。因此,對於第一次的動作,做父母和教師的要格外留意指導,以免錯誤。”

“第一次”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第一次”也是形成不良習慣的開始,因此父母們必須把握好第一次的習慣教育,隻有慎始才能善終。

8.從小培養習慣也要循序漸進

孩子年齡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因此這無疑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但要注意的是培養習慣一定要循序漸進,並且還要不斷強化好習慣。

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期是:幼兒園和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據研究發現,到了初中再培養習慣就難多了。一旦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再想改正就難多了(改造教育比塑造難)(做衣服不合適,再改合適可難了)。

舉兩例說明:

例l,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丹尼士曾經做了一項慘無人道的試驗。他從孤兒院裏挑選了一批新生嬰兒,把他們放在暗室裏生活,隻給吃住,與世隔絕。這些嬰兒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嬰兒完全一樣,慢慢地機能逐漸退化,最後變得越來越癡呆。長到一定年齡後,再放到正常人裏邊生活,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的教育,但絕大多數孩子始終沒能恢複人的基本特性,變得終生癡呆,隻有個別人學會了吃飯、穿衣等簡單的生活能力。這一例說明小時候錯過了關鍵的訓練期,長大了再練也不行了。

例2,1972年,人們在東南亞大森林裏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迷失的日本士兵橫井莊一。他遠離人類,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習慣甚至包括日本話都忘記了。可是當他獲救後,人們隻用了82天時間的訓練,就使他完全恢複了人的習慣,適應了人類的生活,一年後還結了婚。雖然他經過野人生活的時間要比那些嬰兒長很多,但對他的訓練和教育卻容易很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關鍵期”。

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雖然重要,但也要注意按步驟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在培養習慣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地進行,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父母認識到了培養孩子的習慣的確很重要,因此就特別心急,總希望能一下子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具有所有好習慣的人。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父母們往往很焦慮,一會兒讓孩子做這個,一會兒讓孩子做那個,甚至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但是在孩子還未完全掌握一種能力,還處於不成熟的階段時,如果家長急於進入更高的階段,隻會讓好不容易才萌發的能力慢慢喪失,非但不能培養良好習慣,還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抵觸父母的要求。

有一位年輕的母親講了自己的經曆。她說:有了孩子以後,我就一心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傑出的人。我知道,對於小孩子來說,習慣養成特別重要。人們都說習慣培養好了,孩子長大一些就省事兒了,就不會那麼累了。

於是,幾乎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就著手培養孩子養成各種好習慣。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大人給喂奶,我卻盡量讓他自己拿著奶瓶子喝奶;別人家的孩子由大人扶著學走路,我卻一開始就讓他自己走路,孩子為此摔了很多跤。我也很心疼,但是我都忍耐著。因為我知道,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不摔跤是不可能的。當他上小學以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是學習查字典。別人都說我教得太早了,孩子的拚音還沒學好呢。可我當時想,什麼事情都不能落後,邊查邊練不是挺好嗎?

這樣做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孩子的性格有了變化。這種變化並不是我希望的那樣——孩子具有了獨立性。相反,孩子變得很愛哭,一讓他寫作業,他就鬧情緒,有的時候和我起急,有的時候和自己較勁,要麼摔了鉛筆,要麼弄破了本子,有的時候還小聲哭泣。

沒辦法,我隻好帶孩子去谘詢專家。專家們認為,孩子是因為承受了太大的壓力才會這樣的,他們說都是我沒有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給他很多要求,讓他感到自己無法達到這些目標才會變成現在這樣的。

的確是這樣,很多父母都在“為了孩子好”的心態下,給孩子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這樣不考慮孩子的年齡、心理發展以及個性特點的做法,很容易導致拔苗助長的後果。

習慣培養要講究科學性,要按照科學的規律去培養孩子的習慣。這種科學規律包括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比如說,父母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依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這些習慣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要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我們要培養一個人“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講,我們應該要求他們在玩的時候自己把玩具拿出來,玩完以後自己收好;對小學生,就要要求他們看書做作業的時候認真仔細,寫完以後自己檢查,然後自己收拾好書本才能去玩;對於中學生來說,就應該要求做事有責任心。從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終,再到責任心,有了這樣比較細致的要求和層次,培養起來就比較容易進行,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父母在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培養孩子的習慣時,除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外,還應遵循下麵幾條原則:

①運用“循環說”理論

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循環反複,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級訓練過的,到了中高年級還要經常重複訓練,否則很難鞏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已經培養過某些習慣,父母依然不要放棄,可以選擇不同的時間進行循環,每過一段時間就有意識地強化一下。

②運用“階段說”理論

習慣形成各有不同的關鍵期,小學低中高年級有各自的訓練重點,可以抓住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期來進行教育。父母要分析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特點,選擇適合孩子本年齡階段的習慣進行培養,不能心急。

③運用“中心擴散說”理論

行為習慣是一個紛繁複雜的體係,要把所有的行為習慣都在短時間內培養好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在培養孩子的習慣時,就要抓主要的習慣進行培養。重點習慣培養好了,就可以帶動孩子形成其他好習慣。

習慣是慢慢形成的,父母們不能指望把所有的好習慣一古腦地塞給孩子,隻要多一點耐心、細心和恒心,你一定可以教養出從小具有好習慣的孩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