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性格決定習慣(3 / 3)

③不懂裝懂,喜歡班門弄斧,自以為是。如果別人指出了他的錯誤,就惱羞成怒,拚命要把方的說成圓的。

④從不稱讚別人的才能,反而還會雞蛋裏挑骨頭。對他人總是說長道短,搬弄是非。

虛榮心強的孩子在個性成長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常常說謊;情緒不穩定;不認真學習;缺乏意誌力等。虛榮心強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可怕的壞習慣。人不可能一點虛榮心都沒有,但是當虛榮心超出了一定限度就有百害而無一利了。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過強的虛榮心時,千萬不要急躁、空口說教或者以命令的形式禁止。這些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家長應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糾正。

父母應以身作則,不要同別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就要求家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要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而盲目地同別人攀比。家長也不要總是給孩子買這買那,或者習慣性地給孩子買各種禮物,因為如果一旦形成習慣,孩子就會感覺他能得到這些禮物本來就是應該的,而且還要你不斷地給他買,這樣就使他的虛榮心不斷地膨脹。

平時,家長要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多給孩子講不愛慕虛榮的道理。有的家長為了使孩子不受委屈往往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而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則采用先吼後打的辦法。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多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擁有名牌並不意味著就擁有了較高的地位,隻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教育孩子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購買東西,而不要為了同他人攀比,買自己所不需要的東西;讓孩子學會科學的理性的消費;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講給孩子聽。

家長要創造機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想要的東西。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麼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靠自己的勞動掙來的錢購買所需要的東西。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擔一些家務,然後從中取得回報。一分勞動一分收獲,一滴汗水一點回報,讓孩子知道僅靠不停地向家長張口要這要那,這不僅不光彩,而且還行不通。

家長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作為家長不應該過分誇大孩子的優點,也不要掩蓋孩子的缺點。對那些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家長應給予表揚,但應適度。因為經常性的表揚會使孩子認為這些並不是他應該做的,一旦這樣做了,便能得到獎勵。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虛榮的壞習慣,而且越來越嚴重。對於孩子的缺點要及時指出,幫助孩子分析原因,並鼓勵其漸漸克服。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虛榮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虛榮心越強就會離現實越遠,因此應當增強自信心,告別虛榮心。

8.膽怯的孩子難有大作為

生活中,有很多膽小怕事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們往往認為:現在應該順其自然,長大點就會變好了。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的怕生怯懦會對性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響。

6歲的女孩陶桃孤僻、溫順、膽小、怕狗、怕貓,還怕小老鼠。在家裏,父母非常寵愛她,奶奶更將她視為掌上明珠,處處關心、事事包辦。平時父母上班後陶桃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裏,玩玩具、看小人書、聽奶奶講故事。平時,她很少出門,十分聽話,非常乖巧,鄰居們都誇陶桃是聽話的好孩子。即使家裏來了客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陶桃大多不理不睬,也不上桌吃飯,獨自到裏屋玩玩具。在陶桃4歲的時候,媽媽送她上幼兒園,她又哭又鬧,不肯去幼兒園。被父母強行送入幼兒園後,陶桃卻一個人躲在角落裏,不與任何小朋友玩耍,對誰也不講話,也不願參加集體遊戲活動,顯得十分孤僻,老師反複勸慰,作用不大。無奈,父母隻得把陶桃領回家,但一回到家陶桃就又恢複正常,與奶奶、父母倒是有說有笑,有時還能幫助奶奶擇菜、掃地、洗手帕等。看到陶桃的情況,父母對此非常擔憂。

現在,有些獨生子女膽子特別小,令家長著急、擔心,怕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孩子膽小的表現為:

不敢一個人呆在家裏,總說害怕,怕什麼也說不清楚;

不敢在班上回答問題,更不敢向老師提出問題,甚至老師點名叫他回答問題,也難於開口,或者聲音細小,匆匆結束;

不敢在生人麵前講話,家裏來了客人躲在角落裏一言不發,大氣不出,家長叫出來也躲躲閃閃;

不敢在晚上出屋門,即使很短的時間,很短的路,也很害怕;

不敢一個人上街辦事,像買張晚報、取瓶牛奶、發封信件這些事情也依賴大人,自己不敢單獨去做;

不敢在受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大聲講理,更不敢反抗,一味忍受,回家哭泣。

這些表現,的確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因為膽小,使孩子失去了許多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

造成膽小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般的有以下幾種原因:

①家長保護過度: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碰著,總把孩子形影不離地帶在身邊,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保護的慣性照樣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適當“放飛”,最終導致孩子害怕離開大人。

②孩子交往太少,對陌生人群不適應:有些孩子從小很少與人交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走親訪友的機會。這樣,使孩子的交往能力萎縮,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麵前講話。

③孩子曾經被嚇唬,心理上留下陰影: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做某些事,就用鬼啊、狼啊、虎啊等來嚇唬孩子;大眾傳媒中的一些畫麵、一些故事講了可怕的內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發事件,如車禍、跑水、著火等嚇著了孩子……這些經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

膽大、富有勇氣的孩子往往是家長著力培養的結果,而孩子的膽小、退縮與教育者的撫養方式和態度也密切相關。

孩子長期被關在屋內,猶如生活在“世外桃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很少,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怕生人、不合群、鬱鬱寡歡的性格,影響了身心健康。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多見見世麵,如敞開大門,讓孩子走出去和周圍的孩子接觸,參加課外的各種活動,也可以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裏來做客。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他們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情,並將小夥伴的言行舉止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鍛煉,便會變得勇敢、堅強起來。

有一隻鼠和其他的老鼠一樣很怕貓。有一個巫師為它難過,願意提供幫助,解除它的恐懼。在這隻老鼠的同意下,巫師將它變成了一隻狗。可是這隻狗又怕老虎,這樣巫師就再使它變成一隻老虎。當這巫師發現這隻老虎又怕獵人,他就厭惡得叫了起來:

“你真是毫無希望!你所需的是改變你的心!需要一顆新的心,這一點我可幫不了你!”

恐懼是人的一種消極心理,它到處壓迫著你,使你不敢勇往直前。害怕,是幼兒擁有理性、潛力和自我保護、自我調適能力的證明。在看魔幻影片時,許多人都對影片中的“魔幻世界”裏的各種奇怪事物產生恐懼,這種害怕會讓人在看完影片後還心有餘悸。而早已為我們熟悉的世界對幼兒來說就是“魔幻”的,世界上的一切對幼兒來說都是那麼的新奇新鮮,從而讓孩子產生出種種的恐懼,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夠很快地擺脫恐懼並長大成人。膽小、害怕對孩子有保護作用,這是因為膽小害怕說明幼兒對新事物的體驗比較敏感,觀察得比較仔細,這些雖然妨礙了他接納新事物、適應新環境的速度,但是膽小和害怕能夠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協調他與外界的關係。

家長應有意為孩子創設自我管理的機會,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要表現出對孩子能力的信任,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讓孩子學會逐漸擺脫對他人的依賴,能夠獨立地做出各種決定,完成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應教給孩子簡單的社會交往技能,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盡量為孩子創造各種條件,讓孩子充分體驗和同伴一起遊戲的樂趣。家長要引導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但在帶孩子外出或去公共場所活動時應設法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最好不要指責孩子在公共場所或陌生人麵前表現的不當行為,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向客人解釋孩子的退縮行為,如“我的孩子膽小,不願見生人”,“這個孩子在家裏還行,一出門就變得膽小了。”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即使這些語言是帶著善意的,也會導致孩子的反感和抵觸情緒,甚至會強化孩子的膽小退縮行為,使孩子產生自卑感。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適度,及時對孩子的良好行為予以表揚。期望孩子能實現自己願望的父母們很容易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總是看到自己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總愛拿自己孩子的短處比其他孩子的長處,這樣做就難免形成孩子的自卑。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在社交活動中出現的任何進步表現,都應給予及時的鼓勵,不時地加以讚美,適時獎勵孩子的點滴進步。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家長要充滿熱情地鼓勵孩子各方麵的興趣。曾有一位家長讓自己兩歲半的女兒學舞蹈,原意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可當家長看到孩子學了很長時間都不會的時候,就忍不住說:“你真是個笨蛋!”家長這樣的態度對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肯定有很大打擊,因為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特別渴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認可,可是家長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經常輕而易舉地、毫不負責地摧毀了孩子的求知欲。當孩子做得好時,應適時表揚;當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敗時,要先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後再鼓勵他們。孩子興趣廣泛,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增多,多次成功的體驗就能緩解孩子與人交往時的緊張和焦慮。

許多小朋友所以怯懦,無非就是害怕失敗。但越害怕失敗就越不敢行動,越不敢行動就又越怕,一旦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怯懦就更加深。對此,家長要經常有目的給小孩講不怕失敗、戰勝困難的小故事。平時,有意交給小孩一些讓他(她)感到怯懦的、困難的任務去完成,當孩子想打退堂鼓時,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隨著這類鍛煉機會的增多,他(她)的勇氣就自然積累起來,就不會感到怯懦了。

9.糾正孩子“死不認錯”的壞毛病

一些父母說:現在的孩子是“一觸即跳”,對父母和老師的批評有一種本能的“反抗”,而一些孩子更是“死不認錯”。誰都愛聽表揚而不願挨批評,孩子也是一樣,不過如果孩子明知自己做錯了也不接受批評,那可就是性格上的問題了。對此父母必須重視起來。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孩子,所以小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孩子做錯了事,父母總要他們認錯,好像隻要開口說一句是自己錯了,就已經把錯誤改過來一樣,問題也就解決了。不論犯了任何錯誤,除了挨一頓打之外,還要認錯。如果嘴巴硬,死不認錯,家長的處罰就更加嚴厲,所以不管孩子心裏服不服,都隻要承認錯誤。其實,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真心誠意地認錯,他們隻是在向壓力低頭,以求自保,不再受到懲罰而已。

小孩之所以有不願意認錯、輸不起的心態,是因為想自我防衛、維護自尊,有時也是出於一種反抗心理等等;其實,這種心理如果往好的方麵引導,就是好勝心和榮譽感,也是成長進步的動力;可是,如果往不好的方麵發展的話,那就是死愛麵子、過度防衛。久而久之,不是一味否定別人就是一味自我否定,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讓孩子死不認錯呢?

首要的一點就是自我防衛的心理。其實,這種“自我防衛”的心理,大人小孩都有。通常最容易出現的是,每一次犯了錯,總是為自己犯的錯找理由。比如說:不小心碰到妹妹,他會說:“都是妹妹自己不讓路啦!”打翻了瓶子,他會說:“我拿書的時候,是書把瓶子碰倒的。”等等,這些都是出於自我防衛的心理。這種自我防衛的反射,有部分原因是怕被指責處罰,部分原因是自尊心麵臨挑戰,還有時候是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

第二是怕失敗的心理。家長在日常言語神情中,對孩子有過度的期待,比如說,有些家長要求或暗示孩子凡事要贏過別人。如: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向別人誇耀有多棒,或要求孩子表現得完美,造成孩子心理上覺得不可以輸或不能失敗的壓力,這樣就往往造成孩子心理上覺得自己不可以出錯或認輸。

第三是挫折的心理。家長在孩子表現不夠好或犯錯時,總是嚴加指責,嚴厲批評,或表現出失望的語氣和神情。長期累積,造成孩子極度害怕挫折或怕讓父母失望。

第四是家長本身太愛麵子,不肯認錯。家裏的大人本身愛麵子,自己就是一個不肯認錯的人,小孩有樣學樣,當然也會有不肯認錯的行為。

基於以上原因,孩子為了維護尊嚴,或者害怕失敗、挫折,害怕責罵,害怕讓父母失望;乃至於來自家長的不良示範等等因素,都會造成不肯承認錯誤或輸不起的心態,孩子往往會用耍賴、哭泣、鬧情緒,或死不認錯的方式來表達,因此而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這種行為如果一旦形成習慣,連帶也會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家長若及早留意,適當教導,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將有助益。

孩子年齡小,其生理機能的發育和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說錯話、做錯事是難免的,在成人的幫助下能認識錯誤,改正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錯事不肯認錯,倔強、執拗,確實讓人很生氣。對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家長應仔細分析原因,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教育。

孩子死不認錯、輸不起的個性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大人過度要求完美或過度讚美、過度指責,都會造成孩子死要麵子,或過度害怕麵對失敗和挫折、過度自我防衛的現象,最後造成“死不認錯”和“輸不起”的心態,或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

死不認錯、輸不起的孩子,不但不容易跟同伴相處,如果積久成習慣,恐怕也會影響未來人格的成長。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調整呢?

①孩子做錯了事,自己不知是錯的。如三四歲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紐扣扣錯,將襪麵穿到腳底上,把鞋子穿反的現象;再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頑皮、好打鬧、人來瘋,有時會把衣服弄破,或是為了探個究竟,把新買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亂七八糟……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他自己全然不知錯。對這類錯誤,家長不應該過多地責備孩子,更不能說那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如:“你怎麼這麼笨!”,“你真是沒有用!”等等。而應該在“如何做”上給予具體的指導,以此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激發他積極主動、開拓進取的願望,在一次次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生活本領,學會辨別正確與錯誤。

②大多數孩子做錯了事都會拒絕認錯。有的孩子個性強,執拗、倔強、任性、自以為是,做錯了事不願意承認,怕認錯後丟了麵子。有的孩子則從來就沒有認錯的習慣,這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如小孩子之間發生糾紛,家長往往是袒護自己的孩子,說別人的不是;孩子摔倒了,家長不教育孩子走路要當心,反而怨他不好;家庭成員之間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這些都是導致孩子做錯事又拒絕認錯的原因。對這樣的孩子,家長不要急於追究錯誤的大小,而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承認錯誤上。首先,家長必須改變以上不正確的做法,是誰的錯就是誰的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再就是鼓勵孩子誠實,說實話,以和藹的態度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沒關係,隻要你能勇敢地承認錯誤並願意改正,就是個好孩子。”同時還要嚴肅地指出:“做了錯事又不肯承認是錯上加錯!爸爸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老師也不喜歡這樣的孩子!”等到孩子表示認錯後,要及時肯定他的進步,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什麼地方,以及嚴重程度、不良後果等,教孩子應該怎樣做,讓他從中吸取教訓,為今後正確的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

③孩子做錯事,怕受懲罰,不敢認錯。有的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是訓斥就是打罵,常使孩子驚恐萬分,無所適從。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孩子做了錯事後就隻好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要幫助孩子克服和糾正這種不良行為,家長必須改變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堅持實行正麵教育。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家長製的作風是萬萬要不得的。孩子雖然小,但他也有獨立的願望,有很強的自尊心,孩子做了錯事,家長隻是采取打罵孩子的做法,這是一種很失敗的教育方法。家長要保持冷靜的態度,認真分析孩子做錯事的原因,本著重動機、輕後果的原則,原諒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或缺乏經驗所造成的過失。孩子畢竟是孩子,但是對其行為、品德上的錯誤則要毫不客氣地給予嚴厲批評,絕不遷就姑息,以便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少犯錯誤。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批評孩子時,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認錯?其實問題就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下麵這些問題,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①不能隻注意孩子的錯處。我們動怒時常常會急於讓孩子認錯,會直接針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切入。然而,孩子並不是從小到大都隻做錯事,必定還有許多可取的地方。如果我們隻就眼前的錯事去指責他,而忽略了他的優點,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大人眼中隻看到他的不好行為,似乎大人並不了解他整個人,而隻注意他不好的部分,這樣他就會懷疑當他做出努力時,當他表現好時,父母到底有沒有看見。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後往往需要我們的讚揚。同樣道理,在我們批評孩子時,也應該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麵給予讚揚肯定,然後再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並不是光把眼睛盯著他的錯處,做得好的地方同樣看得很清楚。

②不翻舊賬。隻談眼前,不翻舊賬,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他在父母麵前永遠翻不了身。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父母要原諒孩子的過錯。動輒就翻老賬,這樣很傷孩子幼稚的自尊心,孩子肯定是不會接受的。

③批評過後要表達對孩子感情依舊。批評過後,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就不帶孩子出去了。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應該受到批評,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而是希望他能更茁壯成長起來。

④增加身體接觸。在批評孩子時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或摟著他的肩膀說話。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所以當我們責備他時,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一邊說著指責他的話,一邊身體部分要有接觸,這樣就能夠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一個連“對不起”都不會說的孩子將來長大了將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因為在社會中有太多的時候需要說:“對不起,我錯了。”隻有懂得承認錯誤,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學會謙虛,才能從別人的身上學到自己所欠缺的東西。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年幼時教會他們這個道理。

10.培養孩子堅強的毅誌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那些性格懦弱,意誌不夠堅定的孩子必然會被淘汰,因此家長們在生活中應該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堅定、有恒的性格。

意誌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突出表現形式。在意誌結構中,決心、信心和恒心是三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共同製約著人的意誌行動。也就是說,要從事一項意誌行動,要有決心、信心、恒心。

有一個人死後,在去閻羅殿的路上,遇到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宮殿的主人請求他留下來居住。

這個人說:“我在人世間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輩子,我現在隻想吃,隻想睡,我討厭工作。”宮殿主人答道:“若是這樣,那麼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我這裏更適合你居住的了,我這裏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會有人來阻止你;我這裏有舒適的床鋪,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會有人來打擾你;而且,我保證沒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

於是這個人高興地住了下來。

開始一段日子,這個人吃了睡,睡了吃,感覺非常快樂。漸漸地,他覺得有點寂寞和空虛,於是他就去見宮殿的主人,抱怨道:“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沒有意思,我現在是腦滿腸肥了,對這種生活我已經提不起一點興趣了。你能不能為我找一份工作?”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裏從來就不曾有過工作。”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去見宮殿的主人:“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給我工作,我寧願去下地獄,也不要再住在這裏了。”

宮殿的主人輕蔑地笑了:“你以為這是天堂嗎?這裏本來就是地獄啊!”

俗話說,隻有享不了的福,沒有遭不了的罪。無事可做是消磨意誌的溫床,過於安逸舒適的生活能把人帶入地獄。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他們身上集中了好幾代人的希望,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有些家長甚至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讓孩子很容易就得到了很多物質享受。他們整天無事可做,根本不懂得什麼是苦,什麼是累,不懂得什麼是困難,什麼是挫折。這樣隻能使孩子的意誌變得薄弱,不能抵擋任何風雨。但是,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那時他們就會離開父母,走向社會,麵對新的生活。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家長就應該幫助和教育孩子,使他們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累,努力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就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

夏日的一天,一個人走在鄉間小路上,看見一個農夫正趕著一頭牛犁地。當他走上前去準備向這個農夫問路的時候,突然看到那頭牛的肚皮上有一隻很大的牛虻。很明顯,那隻牛虻正在叮咬那頭牛,而且把那頭牛叮得很不自在,因此他就想把那隻牛虻趕走。

當他舉起手來的時候,農夫製止了他。農夫說:“請不要趕走它,朋友,知道嗎,正因為有了這隻牛虻,這頭老牛才一直不停地走動著。”

挫折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誌,他人的嘲諷能使人勤勉有為。凡事都有積極的一麵。隻要正確看待生活中遭遇的不幸,把壓力變為動力,你也許會發現,在那些惱人的事情背後卻隱藏著好運。

要想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成績,就得在他身上放一隻督促他的“牛虻”。

當然,興趣的重要性無可懷疑,但是對於應試來說,孩子的意誌品質卻更重要。這道理很簡單:考試不能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隻能從選拔的需要出發,因此考試的科目設置和題目安排是不考慮學生有沒有興趣的,而絕大多數學生很難對所有的考試科目都感興趣。不感興趣也要學下去,還要學好,這就隻好靠意誌了。我們會發現,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差不多都是在學習方麵意誌比較堅強的學生,他們能忍耐、能堅持、能控製自己的感情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反之,有很多學生,雖然很聰明,但學習成績卻不佳,或者嚴重偏科,他們的問題往往出在意誌上。他們怕苦、任性,而怕苦和任性往往是意誌薄弱的典型表現。

對於孩子來說,有堅強的意誌力太重要了。意誌薄弱對任何人都是致命的弱點,意誌薄弱不隻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它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傑出人物幾乎都是意誌非常堅強的人;而幾乎所有違法犯罪者都是意誌薄弱者,他們控製不了感情,抵擋不了誘惑。

孩子做事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不果斷是意誌薄弱的表現。究其原因有以下兩種:

一是成人過於保護,孩子依賴性強。成人出自“好心”,唯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辦代替或過多幹涉孩子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沒有獨立做事的經驗,一旦遇事讓他拿主意時,他就會不知所措,總是祈求別人的幫助。

二是成人要求過分嚴格,孩子自信不足。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待孩子往往期望過高,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這樣就會讚許少,批評多。有的父母還讓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又不幫助他,結果使孩子常常感到失敗的痛苦,因而孩子會失去自信,害怕做錯事,更拿不定主意。

古往今來,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具有堅強意誌的人。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意誌力,為孩子將來的成長奠定基礎。而良好品質的培養必須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並且,家長還要根據孩子意誌品質的發展特點進行具體指導: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絕不要插手,更不能包辦。如果一時搞不清孩子是否能做到,應該讓他先試一試,然後家長再決定是否去幫、如何幫、幫到什麼程度。很多時候,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哪怕家長隻多幫一分,都是在阻礙孩子意誌力的發展。因為他們總怕孩子受委屈,他們心軟。這種“心軟”其實是家長控製不了自己的感情,意誌薄弱的表現。由此可見,要想使孩子意誌堅強,家長自己首先就要做一個理智的、能保證自己的“愛心”不到處泛濫的人。

學會“撤退”。當孩子遇到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家長不要硬逼他完成,要“撤退”。“撤退”不等於“敗退”,“撤退”之後要想辦法查找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然後加以解決。明明打不勝的仗硬要打,很容易摧毀孩子的意誌。

延遲滿足。對孩子的合理要求,隻要情況允許,最好也不要立刻滿足,要讓他等一段時間,讓他學會忍耐,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他一個人的,他所要的東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他的脾氣,煉他的性子,使他變得更有彈性,更有耐心,這對孩子做事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學習方麵,因為學習是慢功,不能一蹴而就。

學會拒絕。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必須學會拒絕,否則就是在鼓勵孩子放縱自己。這方麵特別要注意的是父親和母親要互相通氣,保持一致,以免孩子鑽空子。絕不可以認為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誰就是愛孩子,那樣隻會使孩子更任性,任性也是學習成績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給孩子找點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做。例如天天掃地、照顧鄰居老人、堅持晨練、寫日記等等,至少要能堅持一個學年。這種事對培養孩子意誌作用非常大。不過要和孩子商量,不要硬派,讓孩子自己下決心去做。如果孩子半途而廢,家長千萬不能發火,要再給孩子一次機會。培養堅持性本身就需要家長有忍耐性,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要講什麼大道理。培養意誌靠的是行動,而不是說教。

總而言之,能否培養孩子毅力,這是對家長教育藝術的考驗,更是對家長毅力的考驗。意誌堅強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有毅力的孩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