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1 / 3)

永樂六年七月,由太監鄭和擔任正使,王景弘和侯顯分任副使的大明船隊,自太倉劉家港出發,二下西洋。

比起之前兩次出航,船隊規模擴大近一倍。以一百餘艘寶船為中心,戰船護衛在側,馬船,糧船及商船等緊隨其後。

船隊成員包括官兵,水手,采辦,通譯,工匠,醫士等三萬餘人。

起航之時,巨帆升起,碧波萬頃中,浩浩蕩蕩的船隊乘風破浪,駛向前方。

此次出航,鄭和王景弘肩負尋找海外大陸的重任,從太醫院討來的丸藥,足有半箱。侯顯奉命送西洋朝貢使團歸國,為防萬一,也去了幾趟太醫院。偶然遇到來取藥的鄭和兩人,都是臉色煞白,心知彼此遭遇,刹那間齟齬不再,友誼升華。

鄭和船隊初下西洋,不隻帶回了寶石香料,珊瑚珍珠,珍禽異獸,紫檀沉香,還有成船的朝貢使臣,部分還是由國王帶隊,來到大明,住進南京會同館,一住就是幾個月。

期間,這些西洋使臣捧著香料黃金,大批購買精美的絲綢瓷器。短短數月,南京的瓷器和布匹市場異常繁榮。

使臣們對茶葉同樣很感興趣。鑒於茶葉,鹽巴,鐵器都是朝廷專管,並自永樂三年起,實行對外限購政策,沒有大明戶籍,想要大批量的購買以上三種產品,純屬白日做夢。由此,眾人也隻能望茶興歎。

饒是如此,大明的強盛繁榮,仍讓這些外來者大開眼界,無比震撼。

親自帶隊到大明朝貢的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不幸在會同館病逝,留下遺言,不是王位傳給哪個兒子,也不是身後財產如何分配,而是請求大明皇帝許可,去世後能夠葬在大明。

永樂帝實現了浡泥國王的遺願,以親王禮安葬了麻那惹加那乃,讓他永遠的留在了大明。

同麻那惹加那乃一同到大明朝貢的王妃,子女和隨員,有數十人留在了南京。王子蒙恩入國子監學習,王妃和隨員在南京城南定居,為麻那惹加那乃守靈。

孟清和對浡泥國並不熟悉,會同館裏發生的事,多是聽旁人轉述。國公府和伯府親衛都是不錯的消息渠道。但論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錦衣衛始終遙遙領先,獨占鼇頭。

浡泥國王下葬時,鄭和奉命出宮,向浡泥國使團傳達天子聖意,並封賞國王遺孀和子女。翌日,麻那惹加那乃的長子和次子聯名上疏,稱仰慕大明文化,請求留在大明,入國子監學習。

請求自然得到許可,朱棣親自召見了兩位王子,對他二人大加表揚。

消息傳出,孟清和摸著下巴,仔細琢磨,最終得出結論,未來某一天,兩位王子歸國繼承王位,大明在浡泥國設置宣慰使司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對日理萬機的永樂帝而言,浡泥國王的死,隻能算作一個小-插-曲。征討中的朝鮮,預期出兵的韃靼,北巡,遷都,修建長陵,占據了他絕大部分精力。

朝廷船隊按照預定日期出航,鄭和三人前往劉家港,朱棣無法親自前往,幹脆抓了兒子當壯丁。

爹有事,兒子服其勞。

朱高煦沒法反抗老爹,隻得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穿一身親王袞冕,在鼓聲和號角聲中登上高台,汗流浹背,仍堅持嚴肅狀。

朱高燧借口老爹是給皇兄下達敕令,他是順帶,堅決不上高台。見朱高煦瞪眼,幹脆拉上請旨出京的孟清和,討論出航的船隻是否安排妥當,帶回來的貨物該如何分派。

孟清和無語。

該安排的早安排好了,現在討論,不嫌借口太-爛-了點?

“殿下,您真不上去?”

“不去。”朱高燧同是一身袞冕,隨意撥開冕前垂下的玉珠,似因陽光太過刺目,眯起雙眼,“父皇下旨給皇兄,孤不必湊熱鬧。”

斟酌片刻,孟清和認為,不接話最妥當。

“父皇讚興寧伯聰慧機敏,遇事有謀略。孤也這樣覺得。”朱高燧收回視線,道,“興寧伯是聰明人,孤從興寧伯身上學到不少,獲益匪淺。”

“殿下謬讚,臣不敢當。”

“當得。”朱高燧笑道,“孤早年不喜讀書,做事任憑心意,隻圖自己快活。多行魯莽,尚不自覺。自遇到興寧伯,孤回想以往,頗感汗顏。”

“殿下此言,臣愧受!”

“孤所言均發自肺腑。”朱高燧笑得十分真誠,“孤辦互市,王兄領兵屯田,父皇重視起商稅,許商人購買交趾土地,穩定西南諸州,一樁樁,一件件,都少不得興寧伯。”

孟清和臉色發白,汗順著鬢角滑落,不知是熱的,還是被嚇的。

今天的趙王殿下,明顯不太對勁。

這是什麼節奏?

表揚,提醒,亦或警告?

莫非是他最近風頭出得太大?

看出孟清和很不自在,朱高燧略感無奈,“興寧伯不必多想,孤隻是偶發感慨,並無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