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1 / 3)

“臣聞草原多戰事,更有韃靼太保阿魯台以下犯上,聯合韃靼諸部,驅逐可汗鬼力赤,迎撒馬爾罕完者禿王本雅失裏為可汗。”

立在奉天殿中,孟清和不能看清永樂帝此刻的表情,隻憑直覺,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對將地震同北疆聯係起來,天子十分滿意。

既然滿意,就要再接再厲。

鬼力赤是生是死,都不再重要。坐實京城地動因北疆戰事而起,才是關鍵。

雖然他自己都覺得此事牽強,可開弓沒有回頭箭,話出口,沒有再咽回去的道理。

甭管旁人信不信,總之,自己必須相信。隻要給出一個理由,還是天子希望的理由,沒人敢站出來噴他胡說八道。

“鬼力赤者,韃靼可汗,向我朝稱臣納貢,受天子賜金印封誥,奉天子之命,遊牧邊塞。”

“阿魯台,韃靼之臣,得天子恩賞,卻不思回報,屢有犯上為亂之心。”

“本雅失裏,矯稱前元宗室,密結阿魯台,圖謀韃靼可汗之位,其心昭然!”

清朗的聲音在奉天殿中回響,傳入每個人的耳朵。

永樂帝很期待孟清和接下來的話,聽得十分認真,坐在龍椅之上,身體不自覺的前傾。

右班武將中,朱能和徐增壽也是聽得出神。從孟清和的話裏,能嗅出某種味道,戰事將起的味道。

沈瑄同朱能並列,看向侃侃而談的孟清和,麵容肅然,雙眸愈發深邃。

同列朝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沒出聲,借著站位優勢,有誌一同的看向老爹,果然,雙目發亮中。

左班文臣中有不少人皺眉,支持禦史彈劾錦衣衛的朝臣更是臉色難看。見孟清和直接將京城地動同韃靼內-亂-掛鉤,黃淮胡廣等人當即就要出列,卻被楊士奇一把拉住。

胡廣轉頭,楊士奇鬆開手,沒出聲,表情也沒多大變化。可就是這幾秒的時間,孟清和悍然拋出了殺手鐧。

“數日前,臣夜觀天象,見有木星犯諸王星,未幾,草原傳報,鬼力赤為阿魯台驅逐。旬幾,京師地動,首在城北。足可見,此乃上天示警,為北疆之禍矣!”

一番高論,有理有據。結合先進的天文學知識,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孟伯爺放出一顆驚雷。

南京地動和天子,和朝中諸公都沒有關係,天象和事實證明,是北邊出事了!

鬼力赤向明朝稱臣,得天子親封,雖不享朝廷俸祿,級別也相當於“藩王”。如今,這位“藩王”卻被趕下可汗位,帶著手下四處逃命,韃靼還放出消息,要擁立本雅失裏做可汗,分明是有“犯-上-作-亂”之嫌!

攆走領了朝廷敕封的鬼力赤,擁立本雅失裏,經過大明同意了嗎?

韃靼內部事務?

呔!韃靼早向大明稱臣納貢,繼承汗位怎麼能繞開大明天子,自作主張?

分明是藐視朝廷,無視天子,找揍!

京師地動,定然也是上天看不慣韃靼此舉,給朝廷提醒,草原上的鄰居不老實了,必須好好溝通一下。

盡管地動在金陵,韃靼部落在草原,孟清和的話仍很有說服力,赫然將兩者捏在了一起。

“臣請陛下,以國朝之威,肅草原之事,撫天下萬民!”

既然地動的原因找到了,就該針對-性-的采取措施。

天子計劃北巡,無疑是個好機會。不需要調動大批邊軍,隻需調動大寧,宣府,甘肅等地的部分官軍,到草原上溜達一圈,足夠給以震懾。

再不悔改,奉皇命自助遊的官軍,人數定然要翻倍。屆時,旅遊路線發生變化,不小心和當地居民產生-摩-擦,造成任何後果,大明概不負責。

“臣請陛下,聽萬民之請,平北疆之亂!”

話落,孟清和跪地,頓首。

一片丹心,為國為民,天地可表。

沉默,良久的沉默。

武將不說話,自成國公定國公下數,已然被興寧伯的大手筆震驚。這是要在朝鮮之後,繼續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大旗,發兵草原,征沙漠?

文臣一樣不說話,六部六科,禦史翰林,集體瞠目結舌。興寧伯的口舌之利,心思之敏捷,再次出乎眾人預料。

武將,勳貴?

向以捕風捉影為己任,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的言官,都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自己能有這份本領。

浮石沉木,顛倒黑白,相差十萬八千裏都能扯到一起,簡直比做出錦繡文章的定國公還要打擊人!

不是沒人想出言駁斥,可理由呢?

夜觀天象屬不務正業?

朝堂上還立著有神棍嫌疑的兵部尚書,就不許興寧伯有點業餘愛好?何況,興寧伯的師傅可是姚廣孝!有他做師傅,還有什麼不可能。

韃靼內部-動-亂-不關大明的事?

誰敢這麼說,不用孟清和駁斥,永樂帝會先伸出大腳,直接踹飛。

就這麼認了?表示興寧伯說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