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2 / 3)

孟清和擦擦汗,換成旁人,他或許不會多想,話是老朱家人說的,不多想成嗎?不過,以他對朱高燧的了解,警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表揚的可能也不大,十有八--九是好意提醒。

他最近風頭太勁,有國公爺在前,也擋不住旁人的目光。

一旦朝廷出兵草原,看他不順眼的怕會更多。他倒是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反正被瞪幾眼又不會掉塊肉。可要是被盯牢了,隔三差五麻煩上門,著實是煩人。

惹不起躲得起,等回到南京,還是繼續“養病”為好。再不成,草原開打,立刻上疏請求隨軍。排兵布陣不是專長,沒多大本事,負責後勤總沒問題。

況且,他也該回北疆了。

離開這麼久,大寧三司的事仍是一團亂麻。天子將他留在南京,未嚐沒有讓大寧布政使司盡快站穩腳跟的意思。

無奈,派去的官員不給力,吃相又太難看,盡出昏招。天子想讓他們辦的事,一件沒辦成,仗著皇令,和大寧都司掰腕子,得罪了朵顏三衛,隨時有被壯漢們套麻袋的危險,更甚者,試圖-插-手互市,掌管課稅司,朝皇帝的錢袋子下手。

每每想到這裏,孟清和都不免歎氣。

分明一手好牌,卻打成這個樣子,該說能力非凡,果真奇葩?

今天朱高燧給他提了醒,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人情總是要領。

天子是否會一不做二不休,另派人鎮守大寧,暫時兩論。低調點,避開眼下的麻煩才是根本。

當初,永樂帝下旨,令他居住北京,孟清和心中已有了計較。永樂帝重用他,信任他不假,可大寧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不遷都則可,遷都之後,再如之前一般,大寧都司一家獨大,除了鎮守,旁人的話一概不管用,問題就大了。

論政治-鬥-爭,朝堂經驗,一打孟清和也比不上半個朱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永樂帝也是在保護他。

與其引來滿朝-鞭-撻,不如提前交出部分權力。正如他想找機會把免死鐵券上交,以退為進,未嚐不是處理此類事的最好辦法。

該慶幸朱棣沒有大殺功臣的習慣,換成朱元璋,退到牆角,該收拾也照樣收拾。

孟清和想了許多,明晃晃走神。

朱高燧知道他把話聽進去了,也不在意,又看向高台上的朱高煦,神情微變。他沒有說謊,能有今時今日,的確與孟清和有莫大關係。

如果沒有孟清和出現,沒有同他的幾年相處,此事此刻,朱高燧不會心平氣和的站在台下,仰望高台上的兄長。

朱高燧從孟清和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該他的,就是他的,誰也搶不走。

不該他的,日思夜想也沒有用,絞盡腦汁,不過徒增煩惱。

朱高燧想得明白,所以,他才輕鬆,豁達。

日正時分,鄭和王景弘等陸續登船。

朱高煦翻過酒盞,杯口朝下,清澈的酒水-潑-灑-在地。

海風從吹過,卷起-濃-烈-酒香,好似在祝福遠行的船隊,一路順風。

最後一艘商船離港,朱高煦步下高台,對身旁文武並不熱絡,隻有麵對朱高燧同孟清和時,臉上才浮現出幾分笑意。

看著身著袞冕的朱高煦,孟清和有些晃神,仿佛見到了年輕二十歲的朱棣。

隻不過,比起朱棣,朱高煦身上還是少了些東西。或許是歲月的沉澱,也或許是塞外風沙的磨礪。但是,孟清和確信,隻要朱高煦不會突然腦袋冒氫氣,而是繼續沿著目前的方向走下去,他腳下的路會越走越寬,大明的未來也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沒有了仁宣之治,或許是曆史的遺憾。但能避免土木堡的恥辱,即使在史書上留下惡名,孟清和也甘之如飴。

回到下榻處,朱高煦和朱高燧換上常服,溫熱的巾帕覆在臉上,痛快的舒了口氣。

放下帕子,朱高煦道:“才七月就熱成這樣,再這樣下去,今年恐怕會有旱災。聽說河南山東等地有些日子沒下雨了。”

“應天下轄州府上奏,已有蝗災跡象,賑災糧都存在府庫裏,難怪戶部要叫著沒糧。”

說完,朱高燧端起茶盞,咕咚咕咚,一盞涼茶下肚,火燒火燎的感覺總算好了些。

朱高煦眉頭深鎖,有些時日沒回宣府,不曉得今年的糧食會不會豐產。北疆的軍屯會不會受旱災影響。臨近秋時,韃子會不會突然犯邊。

坐在一旁,孟清和喝茶吃點心,不問到頭上,輕易不開口。

“興寧伯以為,若有旱災發生,該如何應對?”

“啊?” 孟清和嘴裏還咬著點心,頗有些狀況之外,“殿下,下官不通賑災之事。當地事,當詢問當地官員,方才有更好的解決之道。”

事事都靠中—央-下令,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還要地方官員做什麼?

見孟清和獨自吃完了半盤點心,朱高煦的視線不由落在手旁的瓷盤上,真那麼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