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再有能力,這個時候出言反對,都是主動為官-途設置障礙。不見站在他前邊的眾位都沒出聲?明顯在等著如他一般的“年輕人”做出頭椽子。
意外的,永樂帝沒有發怒,而是沉聲道:“朕欲遷都,卿以為出自何心?”
“臣……”
“不明白?朕告訴你!民有家主,朝有國君。一家之主,當立身持正,擔一姓之責。一國之君,當撫育萬民,以身衛國。朕繼大統,承高皇帝遺訓,居金陵之腴,時刻不忘北疆之險。韃靼雖已稱臣,然-狼-子-野-心不滅,窺伺我中原之地。瓦剌同為異族,秋肥虜壯之時,多興兵來犯。北疆邊衛軍民,苦其久矣。”
出言的反對遷都的朝臣,麵現羞慚,訥然不語。
“朕舍錦繡膏粱之地,遷都北京,誓以身守國門,護我大明萬千子民!”
群臣震撼。
哪怕知道後世曆史,知道後世人對永樂帝的評價,在這一刻,親耳聽到永樂帝道出的一番話,仍是熱血上湧,豪情頓生。激動之餘,仍不忘,當下正是刷好感的最佳時機。
打定主意,拉著身邊的張輔一同下拜,“陛下聖明!”
張輔一時沒反應過來,動作慢了一拍。直到孟清和喊出萬歲,才猛然回神,用比孟清和更大的聲音,高喊萬歲。
隨著成國公,定國公,淇國公,武陽侯等紛紛下拜,反對遷都的朝臣瞬間了悟,大勢已去。
武將表態,文臣不能許久站著。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震耳的萬歲省中,跪地,頓首。
遷都之事,就此一錘定音。
朱高煦和朱高燧很激動,對老爹的崇拜之情猶如滔滔江水,奔湧而出。
霸氣側漏的永樂大帝端坐龍椅,表麵不動聲色,心中卻在暗爽,這種感覺,當真是無比的舒爽。
敲定遷都一事,戶部上奏京城賑災。
夏元吉表示,戶部不差錢,就是差點糧食。交趾運來的糧食,部分補充給了邊軍,又分出一批運往征討朝鮮大軍,眼瞅著陛下又要北巡,隨時可能征沙漠,糧食當真不夠用。
原本,這事和孟清和沒多大幹係,偏偏夏司徒一邊表示糧食不夠,一邊瞄向孟清和。一眼接一眼,想說是錯覺都不可能。
孟清和無語,戶部沒糧,看他作甚?
夏司徒表示,以興寧伯的聰明才智,會不曉得他是什麼意思?剛剛他可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興寧伯的,禮尚往來,總該有點表示。
孟清和轉開視線,他沒看到,什麼都沒看到!
夏司徒毫不氣餒,繼續瞄。
幾分鍾過去,孟伯爺終於撐不住了,不能自己出麵,幹脆湊到張輔耳邊,低聲道:“張兄,能否幫小弟一個忙?”
被興寧伯叫哥,張輔受寵若驚。
定國公似有覺,轉頭,冷眸掃過,新城侯喜色盡褪,隻餘驚嚇。
孟清和也沒辦法,誰讓國公爺距離較遠,不具備扔牌子的條件,隻能就近請張輔幫忙、
“侯爺,是這樣……”
簡短說明,張輔意動,頂著巨大的壓力,出列,高聲道:“啟稟陛下,臣願捐糧五十石,做賑災之用。”
五十石,對比張輔的俸祿,委實不多。但有他起頭,陸續有朝臣品出味道,接連表示願意捐糧。
百石不多,十石不少,一石也是心意。
一鬥……這太少了點。
朱高燧很大方,直接喊出兩百石。朱高煦更大方,兩百五十石。
兄弟倆都是有錢人,拋除外快紅利,每年的祿米就有一萬石。相比之下,幾百石糧食,絕對的毛毛雨。
朱棣撫須點頭,兒子沒落老子麵子,很好!
孟清和默默垂首,兩百不夠,三百也好,怎麼偏偏就出了二百五這個神奇數字?
錦衣衛北鎮撫司內,楊鐸身著大紅錦衣,腰佩鸞帶,正在翻閱公文。
紀綱大步走到堂外,表情中透出控製不住的喜色。
“卑下紀綱,求見指揮!”
“進來。“
待紀綱走進堂內,行禮起身,楊鐸抬起頭,見他滿臉喜色,奇怪問道:“何事?”
紀綱壓低了聲音,將早朝上發生的事,巨細靡遺報知楊鐸。
“虧得興寧伯,不然弟兄們都要惹上麻煩。”
興寧伯?
楊鐸斂眸,嘴角勾起一絲笑紋。錦袍映襯下,竟帶著一抹-豔-色。
“紀同知。”
“卑下在。”
“順天帶回來的人,不必再留著了。前往貴州的人,也該動身了。”
語調沒多大起伏,笑容仍掛在嘴角。
六月天中,紀綱卻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