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屈啊!
明擺著是胡說八道,卻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駁。彈劾錦衣衛的禦史互相看看,尚未提出的後半部分計劃,明顯要胎死腹中。
自己提出的理由,雖說更有事實依據,但在興寧伯的“胡說八道”跟前,直接被比成了高大上腳下的矮窮挫。
關鍵是,興寧伯先提韃靼內亂,再提天子北巡,話裏話外主張發兵草原,合了天子的心思,也符合勳貴武將甚至是部分文官的利益。
征討安南,讓許多人嚐到了甜頭。
土地糧食人口一步到位,廣西雲南接連開了互市,不起眼的憑祥縣,更成為西南有名的商隊集散地。不提武將,便是文臣,也有不少在購買土地和各種交易中得利。不出意外,起了戰火的朝鮮將成為第二個安南。
如今,興寧伯聯係京城地動,以韃靼汗位更迭為由,提議發兵草原,奉天殿中群臣,已有不少起了盤算。
比起可能在北疆獲取的利益,錦衣衛的事,稍後再議?
朱棣高踞龍椅之上,將群臣的表情盡收眼底,看向的孟清和的目光愈發和藹。
這個時候,隻要有人出列附和孟清和的提議,永樂帝就能當場拍板,立刻下旨。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終於,有人站出來了。卻不是武將中的任何一個,而是戶部尚書夏元吉。
“興寧伯所言,臣附議!”
這個發展太出乎預料,朱棣也不免愣了一下。
很快,更讓他驚訝的事情發生了。
繼續戶部尚書之後,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先後出列,支持孟清和的提議。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沒有表示支持,卻也沒出言反對,沉默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六部天官,三位立場鮮明的支持孟清和,猶不甘心的兩名禦史瞬間風中淩亂。是他們沒睡醒,還在做夢?
三名尚書表明態度,孟清和並沒太過吃驚。
不提其他,單是“利益”二字,足以撼動人心。
沈瑄沒有第一個出列,他隻需站在這裏,就是給了孟清和最大的支持。
成國公也沒有當眾表態,畢竟國公身份特殊,如果兩位國公都站出來,很容易引起文臣-反-彈。文武不兩立,為反對而反對,不是笑話。
徐增壽和張輔卻沒有這樣的顧忌。
前者是皇帝的小舅子,自然一切以天子的利益為基準,以皇帝之意為準繩。
張輔在安南立下大功,但有沈瑄朱能在前,並未馬上列入武將第一梯隊,作古的老爹張玉才夠資格同兩人並列。
徐增壽和張輔先後出列,朗聲道:“臣附興寧伯之議!”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表明立場,旗幟鮮明的支持孟清和。
情勢一麵倒,即使有人跳出來反對,也掀不起任何浪花。
朱棣順應群臣之意,下詔,將京城地動直接和韃靼-內-亂-掛鉤,並向韃靼派遣使臣,敕諭完者禿王本雅失裏和太保阿魯台,鄭重表示,草原上的事,朕已經知道了。鬼力赤得朕親封,不提前打招呼就將他攆走,是掃了朕的麵子,朕很生氣!
不過,朕也不是不講理的人,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一力追究責任,難免傷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朕決定網開一麵。
“如能幡然悔悟,負荊來歸,定加以封爵,厚以賜賚,俾於近塞擇善地以居。若為下人所惑,圖可汗之虛名,雖禍機在前有不暇顧,可以安南之鑒!”
威脅完畢,不忘補充一句“朕愛人之誠同於皦日。”
翻譯過來,朕向以寬厚待人,以誠推人。想安穩的放牧過日子,就老實的接待朝廷使臣,學習鬼力赤,向明朝稱臣納貢。否則,朕另派人上門,就不是有話好商量了。
敕令當殿擬定,當殿宣讀。
最後一個字讀完,無論文武都有同樣的觀感,天子是鐵了心要到草原上燒帳篷。這樣的一封敕諭送出去,心不寬的八成會直接氣吐血。
任務完成,孟清和回到五官隊伍中。接下來的事,不需要他再出頭,自然有朝臣完善補充。
不過,讓他沒料到的是,永樂帝不隻想借機收拾了韃靼,還想順便將遷都一事完全定下。
“朕北巡之後,欲在北京天壽山修建長陵。”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頓時一靜。
在北京修陵?
華夏自古重身後事,帝王多生前開始修建陵墓。朱棣提出在北京修陵,無疑給出一個訊號,他下定決心遷都,誰反對也沒用!
朱棣幾次三番表明決心,反對的朝臣仍是占了多數。
遷都是大事,雖然天子下令北京行部建造皇宮,規劃京城,南京的大多數官員仍不願遷王北方。為了讓天子打消主意,太--祖遺訓都被搬了出來。
“臣請陛下三思!定都金陵乃高皇帝決議,遷都一事關係重大,還請陛下陛下慎重考慮。”
孟清和蹙眉,看向說話的官員,緋袍上繡雲雁補,束金荔枝腰帶,三品文官。看他在左班的位置,應該在吏部供職。看麵相,正是不惑之年,以文官的品級,稱得上年輕有為。之前沒見過,難不成,是新提拔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