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3 / 3)

徐增壽再舉酒盞,卻不說助詞,而是笑看朱高煦和朱高燧,在朱高煦和朱高燧舉杯時,又撇開他們,看向坐在朱棣身邊的朱瞻壑,“臣敬小世子一杯。”

朱瞻壑沒接話,先從椅子上爬下來,落地,扶著椅麵,好歹沒摔。

兩隻小胖手抱拳,“瞻壑見過舅公。”

這一舉動,出乎眾人預料。

之前“戲言”朱瞻壑像朱有燉的兵科給事中當即臉色一變,眾人看他的目光也帶上了深意。將如此敬長知禮的漢王世子同挨了棍子依舊故我的周王世子作比,是何居心?

“好!朕的孫子,就該如此!”

朱棣大笑著將朱瞻壑又抱了起來。

朱高煦笑咧了嘴,兒子像他,絕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黑曆史?完全沒這事!

朱高燧也笑,胳膊肘一拐朱高煦,樂樂就成了,別太過了啊。

徐增壽笑道:“小世子明禮,知孝悌,臣鬥膽讚一聲,好聖孫!”

此言一出,朱棣再次大笑,群臣紛紛附言。

孟清和一口酒險些噴出來。

好聖孫?

這不是解縉的台詞嗎,怎麼被徐增壽搶戲代言了?

不過,有徐增壽此舉,計劃在宮宴中直言的“諍臣”又少了一半。直到徐增壽回座,宴會過半,朱瞻基和朱瞻壑都被徐皇後遣人來領走,才有禮科王給諫硬著頭皮起身,向天子諫言。

打好的草稿,本該振聾發聵,引天子明悟。

朱棣卻收起了笑容,冷冷看他一眼,直接打斷了他的話。

“朕封平王就藩,豈容爾等多言。”見王給諫還要再說,不耐煩的讓人將他拉出去,“朕早年奉太-祖-高皇帝之命鎮守北平,臨大漠二十載,何以言苦?”

翻譯過來,他老爹讓他到北邊呆著,他二話不說,收拾包袱就上任。他讓自己的兒子到西南就藩,卻招來這麼多人反對,到底是朝臣的意思,還是平王自己的想法?

兒子不服老爹管,在天家而言,可不是件小事。有平王妃聯合穀王謀害皇後一事在先,更是讓朱棣怒意蒸騰。

“拉下去,打入錦衣獄!”

王給諫被拖出去了,偏偏有人還不識相,不提平王,炮口直接對準了漢王和趙王。

說的話都是老生常談,朱棣的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了,幹脆叫錦衣衛把這位也拖下去。

無憑無據,就說他的兩個兒子這樣那樣,說什麼皇子屯田有失威儀,掌管互市是與民爭利,使得民間怨聲載道,簡直荒謬!

“興寧伯可在?”

“臣在!”

孟清和連忙起身,本以為看戲就成,不想還是被天子點名。

“朕問你,此人所言,可是實情?”

“回陛下,臣隨大軍征討安南近一載,期間未知宣府開原等地詳情,但臣在鎮守大寧期間,從未聽聞百姓抱怨兩位殿下。相反,對漢王殿下親自掌管屯田,趙王殿下製定的互市各項政令,邊民及歸附部落多有稱讚,並有歸附部落將陛下比作天可汗! ”

“哦?”朱棣眼睛一亮,天可汗,開創了盛唐之世的唐太宗皇帝才得此殊榮。孟清和這句話的殺傷力,堪比洲際導彈。

“臣所言句句屬實,陛下若是不信,兀良哈頭目乞列該等人就在會同館,陛下可傳召,問清虛實。”

至此,話題被孟清和徹底帶歪。

兵科給事中的髒水,徐增壽的好聖孫,禮科給事中的彈劾,漢王趙王的自辨,永樂帝震怒,再到孟十二郎的“天可汗”。

此時此刻,抗議平王改藩,彈劾漢王趙王失皇家威儀,斥責朝中奸佞,乃至於立皇太子都不再重要。

“天可汗”三個字對永樂帝的吸引力,遠超以上所有。

乞列該被從會同館傳至宮內,起先還以為是自己上奏的情報終於引起了朝廷重視,不想,卻被問及了“天可汗”一事。

兀良哈壯漢四肢發達,卻不是沒腦子。

見永樂帝正臉膛發紅,明顯很激動,乞列該立刻單手捶著胸膛,大聲道:“陛下,您就是兀良哈心目中的天可汗!陽光因您而明亮,草原為您而繁茂!您是兀良哈的太陽,兀良哈的月亮,兀良哈的星星,兀良哈的神明!兀良哈願世代臣服於您,兀良哈的勇士將拿起長刀,為您衝鋒陷陣!”

震撼,絕對的震撼!

文臣武將集體默然,興寧伯和乞列該為他們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孟清和垂首,五官有些扭曲。眼前這位拍-龍-屁-的功力非同一般,望塵莫及啊!

乞列該還在大聲稱頌,反正好話不要錢,這是從興寧伯身上學到的。

永樂帝十分的激動,差點把椅子上的扶手掰折,才沒大笑出聲。

群臣還沉浸在震撼中,半晌不知該做出什麼反應。

孟清和朝朱高煦和朱高燧使了個眼色,兄弟倆立刻會意,舉臂高呼,“父皇英明神武,四夷臣服,大明千秋萬代!”

殿中文武這才意識到自己慢了半拍,立刻同朱高煦兩人一同高呼,“陛下萬歲!”

殿外,被錦衣衛押往北鎮撫司的的王給諫成功暈了過去。

楊鐸單手捏了捏荷包,映著月光,唇角勾起一模笑紋,看向被拖走的王給諫,眸光旋即冷凝。

“叫紀綱盯著解學士的宅子,有生麵孔,立刻抓起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