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1 / 3)

孟清和的預感沒有錯。

守城小旗的死,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朝中傳開,又從朝堂傳至民間。各種流言彙聚,真假摻雜,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興寧伯府和伯府的主人,一步步被推到風口浪尖。

某一等伯-恃-強-淩-弱,逼-迫-軍卒。

某伯爺居功自傲,連魏國公府也不放在眼裏。

某靖難功臣年少成名,卻不走正路,同宦-官-錦衣衛勾結,迫害清流。

更有甚者,言某伯爺欺師滅祖,身為佛僧之徒,卻蔑稱佛經無用,罪大惡極,死後必下十八層地獄。

住在會同館裏,等候天子召見的兀良哈頭目乞列,也聽到了類似傳言。

傳言中,孟清和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貌似忠厚實則奸佞的代表。

總結起來就一句:“奸佞之徒,人人得而誅之”。

“混賬!竟敢如此中傷伯爺?!”

傳播流言的還是鴻臚寺列班,乞列該頓時怒了。

自孟清和鎮守大寧,朵顏三衛的生活水平便扶搖直上,大踏步向前飛躍。

有邊民提供的牧草和邊軍中的醫戶,漫長冬季不再難熬,牛羊數量翻倍也不必擔心餓死病死。

從大寧互市換來的鹽巴和茶葉,轉手同韃靼瓦剌各部交易,成倍的利潤,足夠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整個部落都因此受益。

如今的兀良哈,尤其是同興寧伯建立的友好關係的部落,已經成為了草原部落羨慕的對象。壯漢們堅信,興寧伯在,他們的好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興寧伯倒了,躺在帳篷裏數錢的生活便會一去不複返,再尋不著。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朱權就藩大寧,兀良哈的生活也比韃靼瓦剌優越。同如今相比,仍是一個地上一個天上。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孟清和能為兀良哈帶來巨大的好處,壯漢們自然堅定的站在孟清和一邊。

“誰敢同伯爺作對,就是同兀良哈過不去!”

幾個月前,大寧都指揮使朱旺被京城空降的楊興替代,上任伊始就小動作不斷。新設立的布政使司衙門表麵老實,暗地裏卻動作頻頻,對大寧互市的一係列規則很是不滿,尤其是掌管互市稅收的課稅司,大有派人取代之意。

消息傳出,留在大寧的丁千戶尚未做出反應,大寧都司也被楊興壓製,朵顏三衛瞬間炸了。

蒙古壯漢們以其獨有的方式,給立足未穩就想挖牆角的大寧布政使司上了一課。

興寧伯不在,不代表就能為所欲為!遇上腰比水桶還粗的地頭蛇,過江龍照樣得蜷著!

亮爪子試試?統統砍掉!

三衛首領湊到一塊商量,舉手表決,不能動武,動武就是造-反。正好給對方借口進一步-插-手大寧事務。咱不動武,咱進京朝貢!

各部落頭目排好次序,輪番進京貢馬,見到了天子,撒潑打滾,以頭搶地,往死裏告狀!

從洪武,建文到永樂,朵顏三衛的壯漢們一直是明朝的金牌打手,在邊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靖難期間,更是屢次為朱棣拋頭顱灑熱血,頂著弓箭和火銃衝鋒陷陣。

朝廷防備三衛不馴,也給予三衛各種優待。

曆史上,整個大寧都曾是三衛的牧場,孟清和橫空出世,牧場沒了,三衛獲取的財富卻是翻番。

“兩個三個告不贏,整個兀良哈都不滿,朝廷定不能等閑視之!”

乞列該是第三批進京的,先前兩批朝貢隊伍打下不錯的基礎,已有中官和錦衣衛到大寧勘察情況。北京巡按禦史和監察禦史都吃了掛落,北京六部也沒能幸免。

大寧布政使司敢對課稅司動手,是動了皇帝的錢袋子!這麼大的事情竟然聽之任之?

中官和錦衣衛回京之後,皇帝的敕令立即下達,六部天官以下都被罵了個狗血噴頭。天官們很是憋屈,一口老血湧到了嗓子眼,大寧都指揮使換人,布政使司設立,都是南京六部得好處,出了岔子卻是自己被問責,這叫什麼事!

以資格最老的戶部尚書為首,北京行部紛紛上疏天子,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總結為一句話:“陛下,臣冤枉啊!最該被-抽-的是南京六部那幫-孫-子,不是臣啊!”

在兀良哈和北京行部的聯手打壓下,大寧布政使司還沒真正抖起來,就被按趴下了。大寧都指揮使楊興被都司上下徹底架空。

都指揮同知和僉事笑裏藏刀,毫不手軟,除了拿著官印蓋章的職能,什麼都沒給楊興留下。

朱旺被張貴架空,有孟伯爺架著雲彩從天而降。

楊興站錯了隊伍,錯估了形勢,苦果隻能自己嚐。被人揍趴下,絕沒有另一個興寧伯能把他扶起來。

回京之後,孟清和才得知大寧城發生的種種。

天子令他居在北京,仍掌大寧事,八成是對新設的布政使司不滿到了極點。可以想見,下一次殿試之後,南北六部人才充裕,大寧布政使司也會徹底大換血。對此,除了孟清和,北京行部同樣樂見其成。如果能從順天府調人,那就更好了。

不過,對現在的孟清和來說,大寧的事可以暫時放下,如何從傳言中脫身才是最緊要的。

聽到乞列該在會同館-暴-揍-傳閑話的鴻臚寺列班,孟清和既高興又發愁。

高興的是,有人幫他出了一口氣。

發愁的是,傳言愈演愈烈,更加無法摸清到底是誰在背後推波助瀾。

文臣,武將,勳貴,宗室,藩王,甚至是……外戚。

天子令彭城侯戍興州,令平王就藩,卻將平王世子留在京城,理由是為了朱瞻基的學業。高皇帝年間有此先例,朱高熾也曾獨自留京同太孫一起讀書。

漢王世子朱瞻壑也在京城。以朱瞻基年幼為借口推脫,壓根說不通。

更值得注意的是,繼坤寧宮之後,太醫成了平王府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