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府衛軍出了差錯,沈瑄豈能獨善其身。
越想越覺得這事不對。
看著還在念經,貌似有恃無恐的小旗,孟清和的目光變得陰沉。他不會主動去找別人的麻煩,但是,如果有人找上門,他也不懼!
如果目標是定國公,更要狠狠拍死!
沈瑄率領征討大軍平定安南,立有大功。難保不會有人想借機生事。
永樂帝相信沈瑄,幾個人的說辭,定然不會讓他動搖。可若是說的人多了呢?
孟清和不敢冒險。
或許是他想多了,但他寧可多想,也不願意放過任何可能對沈瑄造成影響的人或事。
防微杜漸,遠比亡羊補牢來得穩妥。
所以,這個小旗,不能放著不管。
“劉百戶,你去告訴他,身為宿衛不用心,不理應擔之責,一心誦經,當問-瀆-職之罪!若一心修善,我朝太-祖-高皇帝禦製文武大誥等書,其中所錄,是為趨吉避凶,保身家性命及富貴之道,讀之有益。既非方外之人,還是讀大誥更能存心忠孝,不越分違法,自然有福。”
劉百戶去傳話了,孟清和不期望幾句話就能讓此人改過,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為擺出態度。
身為軍卒,與其成日裏念佛經,不如念大誥更能陶冶情操。
他的確想把人拉下去敲棍子,但也知道此舉不妥。極易給人留下話柄,坐實-狂-妄-之名。
幹脆搬出太-祖大誥,多心也好,真有陰謀也罷,高皇帝禦製大誥壓下來,魑-魅-魍-魎全部退散。
永樂帝扛著恢複太-祖-成法的大旗,用力揮舞,禦製大誥更是金字大部頭,讀之自然有益。
誰敢噴孟清和說的不對,朱棣第一個不答應。
“賢弟大才。”朱能一掃擔憂之情,露出了笑容,“如此,便是都禦史當前,也挑不出賢弟的理來。”
孟清和笑笑,這隻是開始。回府後,要立刻給楊鐸遞帖子,遞帖子不妥當,也要派人知會一聲。反正已經是“錦衣衛之友”了,不能白擔了這個名聲。
皇宮之中,永樂帝正在大發脾氣。
剛從浙江巡視民瘼歸來的都察院僉都禦史俞士吉跪在地上,臉上煞白。
“朕命爾出視民間疾苦,歸來,民情如何,年穀如何,水患何如,一事不明,問爾,更未有一語!隻進阿諛之詞,言有祥瑞,民苦不知,何來祥瑞?!”
說罷,將俞士吉呈上的奏疏擲到地上,又抓起一封都察院彈劾征討安南大軍-圈-地,侵-掠-民財,征發役夫,使民勞苦的奏疏,直接扔到了俞士吉的臉上。
“成國公貪-贓-枉-法,定過公貪-虐-殘-暴,新城侯縱部下劫-掠,興寧伯-奸-邪之輩,小人佞臣?”
永樂帝的話,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從牙縫擠出來的。
“好,當真是好!都察院眾卿果真是一心為國,國之棟梁!當真是好的該死!”
永樂帝每說一句話,俞士吉的臉就更白一分,冷汗浸透了官服,顫抖著叩頭請罪。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你說,你來告訴朕,朕如何不怒?”
“陛下……”
“侯顯。”
“奴婢在。”
“叫殿外的錦衣衛進來。”
“奴婢遵命。”
聽聞此言,俞士吉臉上再無-人—色,“陛下,陛下饒命!”
“饒命?”朱棣冷笑道,“將爾府內千兩金銀的來處道出,朕或會讓你留個全屍。”
錦衣衛入殿,二話不說,將癱軟的俞士吉拉了下去。
世上沒有後悔藥,如果俞士吉能克製住貪念,如果沒有被人說動,如果……如今,一切都晚了。
處置了俞士吉,朱棣遣人去宮外,傳令錦衣衛指揮使楊鐸,密查上疏彈劾征討安南大軍之人。
“讓楊鐸調幾個生麵孔去廣西。”
為了萬全,也是為了堵住世人之口,也必須這麼做。
侯顯領命下去,剛出殿門,就有中官匆匆來報,“侯公公,坤寧宮遣人來告,皇後殿下怕是不好。”
秋風驟起,侯顯臉色頓時一變,當即回殿。
不到片刻,一身明—黃-盤龍常服的朱棣從殿內走出,內官宮人跟在後邊,幾乎追不上天子的腳步。
坤寧宮-正-宮-寢-殿內,徐皇後躺在榻上,麵如金紙。
趙院判和太醫院的多位太醫輪番為皇後診脈,都是神情凝重。
平王和平王妃守在殿外,平王世子一樣在守著,倒是留在京城的漢王長子和趙王長子都不在。
朱棣大步走進殿內,看也未看平王一家,躬身行禮的朱高熾起身,眼圈通紅。平王妃不停的擦著眼淚,不著痕跡的推了一下朱瞻基,似在暗示他跟著永樂帝進內殿。
朱瞻基沒遵從平王妃的意思,而是站在原地,動也不動。
平王妃有些急了,朱瞻基卻仰起頭,看著平王妃的目光,讓人頸後發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