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讓孩子到鄉下看看糧食是怎麼來的(2 / 2)

其實,不光是孩子,社會上浪費的情況也是比比皆是。一夥人去餐館吃飯,酒足飯飽後,一席人相繼離去。桌子上還有未動的蒸魚一整條、藥膳雞湯中還有大半隻雞、點心剩下大半盤……剩下的菜即使再來一席人也夠吃,雖然餐館支持顧客將沒吃完的菜打包帶走,但許多客人因嫌麻煩寧願將食物浪費掉。

顧客不把剩下的飯菜帶走,有時是為了滿足愛麵子的虛榮心,有時候是覺得不方便。但總的來說,都是沒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沒有把愛惜糧食的觀念滲透到內心。不管怎麼說,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希望父母能夠從自己做起,以此來教育孩子有正確的生活態度,讓孩子學會珍惜糧食、珍惜生活。

講給孩子的故事

從富翁到乞丐

從前,在某縣城的西門外住著一個姓趙的富翁,人稱趙員外。趙員外有錢,也很浪費。就拿吃飯來說,他家有個規矩,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玉液瓊漿,隻吃一頓,第二頓不準端上桌,得弄新鮮飯菜。趙家的傭人也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吃不完的東西就往灶屋外的陰溝裏一倒,誰還稀罕剩菜剩飯。

離趙家五裏路遠的一座山上有個小廟,廟中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師徒二人下山化緣路過趙家後院,見白生生的幹飯倒在陰溝裏覺得很可惜。老和尚叫小和尚從廟裏拿來一個籮筐,請趙家傭人將剩飯倒在筐裏,晚上再抬回寺院,用水淘洗幹淨煮一煮或蒸一蒸,也可充饑。

有一年夏天趙家娶媳婦,一連熱鬧了三天,兩個和尚從趙家抬回去的剩飯就有五大籮筐。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這麼多飯,我們脹破肚子也吃不完哪!”

老和尚回答:“不要擔心,把它用涼水泡一泡,再曬幹,做成陰米,吃的時候再煮一煮,這樣吃三五個月也無妨。”

第二年,趙家因做生意賠得一貧如洗,連安身之地也沒有了,隻得討飯過日子。一天,小和尚化緣回來,見路邊倒著一個人,仔細一看是趙員外。小和尚很念舊情,把他背回廟中。

趙員外在廟中一住就是三天,每頓吃的是白米飯。到第四天,他覺得自己應該當麵感謝兩個和尚。他來到正殿,先給菩薩叩了幾個頭,然後向老和尚施禮,說道:“師父真是菩薩心腸,多謝二位救命之恩……”老和尚還禮:“施主不必講禮,貧僧也曾受恩惠於施主。如果施主不嫌棄,在寺院住上三五載又有何妨?”趙員外搖搖頭:“多謝師父好心,隻是每天都用精細飯食款待趙某,如此下去,不僅寺院養不了我,我自己也無地自容。”老和尚想了想說道:“請隨我來。”

二人走進一間禪房,趙員外睜大眼睛仔細一看:啊,白生生的陰米堆了半間屋。老和尚說:“施主,這些都是你的。前幾天你用的飯就是用這陰米煮成的。”趙員外瞪大雙眼,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老和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最後老和尚說:“飽吃不可拋撒啊!”便轉身走出門去。

趙員外麵對這半間屋的米,後悔不已。

告訴孩子

糧食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浪費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