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要讓家長的“差一點”成為孩子的“差很多”(2 / 3)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夫妻雙方的態度應該保持一致,任何一方都不應出麵袒護孩子,即或是一方,父親或母親責備的不對,另一方也不應在一方正在教育孩子時出來糾正,或者當著孩子的麵夫妻爭吵。這樣既會損害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會傷害母子或父子感情。從而使得對方日後無法再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

很多父母都希望很好地教育孩子,也著實費了不少的心血和時間去進行,可惜就是因為夫妻間意見不一致而導致事倍功半甚至收到相反的效果。

許多父母認為,要管教孩子,必須是一個家長要“嚴”,另一個要“慈”;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以為隻有“一嚴一慈”、“一軟一硬”,相互配合,“軟硬兼施”,才能教育好孩子。這種說法,乍一聽,似乎有一番道理,好像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搭配和組合。所以一旦孩子出現問題時,都是父親先打罵,母親來說好話;有的家庭是父母嚴格管理,爺爺奶奶阻攔。當然,父親對兒子比較嚴厲,母親對兒子比較溺愛。有的時候可能是母親對女兒比較嚴厲,父親對女兒溺愛,這就造成了主觀和客觀上的教育態度的不一致。

其實,紅臉白臉相配合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如果一個家長對孩子較嚴厲、苛刻,另一個家長過於溫和、寬容;或者一個要求特別嚴格,另一個又特別遷就、姑息、放任,很容易就會出現下列情形:孩子在嚴厲家長的麵前,很老實,戰戰兢兢,唯唯諾諾,有話也不敢說,有理也不敢申辯,有事也不敢做。而當著溫和的家長的麵,則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言行放肆,為所欲為,一點規矩也沒有。這樣的家庭教育,肯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狀態,形成不良性格。比如欺軟怕硬,見風使舵,看人臉色行事,容易形成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麵派作風等。

夫妻態度不一致,還可使機靈的孩子學會鑽空子,誰能答應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誰,並且把父母分成誰好誰壞。一些孩子就是在這種搭配組合中鑽空子,出了事隻告訴護著自已的一方,使家長在教育時采取遷就的態度。長此以往,孩子在家裏找到了保護傘,以致家庭教育對孩子失去了約束力。

另外,這種角色的不一致,也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彼此間的不信任。

國慶節,一家三口逛商店,孩子看中了一個玩具要買,爸爸不給買,於是孩子哭鬧,爸爸講道理講不通,孩子就躺在地上哭鬧不起來。媽媽要哄,爸爸要打,媽媽心疼,就與爸爸吵起來,結果孩子沒管好,夫妻倆倒弄了一肚子氣。

因此,夫妻在管教孩子方麵,步調不一致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久而久之,還影響夫妻的感情。

再者,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時出現矛盾,母親這樣說,父親那樣說,孩子就無所適從。孩子分不清誰是對的,不知道應該聽誰的,幹脆誰的也不聽,也就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自己做的錯事。

“態度不一致”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在有心理問題的兒童中,父母采用“態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為17.3%,所以家長要在子女教育中扮演好角色,父母也好,爺爺奶奶也好,教育態度必須步調一致,互相合作,否則就是無效的。

卡特是一個聰明卻又十分好動的孩子。父母都是研究人員,他們對卡特有著很高的期望,但教育方法不同,父親提倡啟發式教育,而母親打幾下教訓教訓是經常的事情。一個周末,爸爸正在院子裏除草,兒子急急忙忙地跑到爸爸身邊,叫喊著:“爸爸,媽媽要打我,快幫忙。”“又為什麼?”“說我把房間弄亂了。”“不要怕,讓我和你媽媽談談,有我在,她不敢把你怎麼樣!”卡特放心了,很得意地跑掉了。

爸爸媽媽對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看法,這一點卡特早已得知,而更讓卡特認為有機可乘的是爸爸願意為自己辯護,這樣卡特可以用父親做擋箭牌,為自己的行為做掩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意見一致,相互配合,是一件憾事,而因此引起爭端,使孩子能利用父母的矛盾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就更是可悲。事實上,大多數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異,並非就一定會有壞的效果,關鍵在於父母雙方怎樣處理這種分歧。

對孩子的教育父母都有責任和權利,但並不等於一方可以幹預另一方的決定。無論父母哪一方過於嚴厲或過於放縱,若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暴露出矛盾,都會帶來負作用。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不一致,也會影響到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夫妻一定要注意維護彼此的威信,絕不能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而故意貶低另一方。即使是一方對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能自己單方麵出麵更正,而是應該與對方交換意見,由他自己出麵更正。這樣,既有利於孩子,也有利於維護家長的威信。

有老人的家庭或是老人帶孩子的家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老人喜歡袒護孩子,常常阻撓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這也許是因為“隔代親”的緣故,這就造成了兩輩人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不一致。

實際上,老人慣孩子,父母也是有責任的,這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和老人之間缺乏溝通所致。如果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與老人經常探討教育方法,也不至於使老人一味地嬌寵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了,出現了一些毛病,才發現老人帶孩子的方法不當,這就說明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老人帶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夠關心的。

發現問題怎麼辦?要達成一致,要與老人溝通,講清道理,耐心開導,使老人心悅誠服,同心協力把孩子教育好。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保持一致的教育態度,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有分歧是很自然的事,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但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麵前。

5.通過提問讓孩子反省自己的錯誤

提問是一種教育孩子的很好的點撥方式,因為提問能夠引起孩子的思考,讓孩子對自己遇到的問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而且,如果提問帶有一定導向性的話,就可以使孩子向著自己期望的方向思考,進而順利解決問題。

媽媽給兄妹兩人買了一塊美味的黑巧克力,放在壁櫥裏,準備讓孩子一起吃。五點鍾,兒子放學回來了,媽媽去拿巧克力時卻發現,巧克力不知道被誰偷吃了一多半,她想了想,就把小女兒叫來廚房。小女兒的表情很不安,媽媽問:“孩子,巧克力不見了一半多,你知道它們哪去了嗎?”女兒小聲回答:“不知道。”媽媽又問:“那真遺憾!或許你能給媽媽出個主意,這本來是給你和哥哥買的,每人各一半,可現在怎麼辦呢?”女兒的眼睛含著淚水,低頭看著地板。媽媽歎了口氣說:“你認為偷吃了一大半巧克力的人,是不是還應該從那塊小巧克力上再分吃一半呢?我的寶貝,你認為這公平嗎?”小女兒終於抬起了頭:“媽媽,對不起,是我偷吃了巧克力!把剩下的那些都給哥哥吧,我保證以後再也不做這樣的事了。這是可恥的,對哥哥不公平。”

媽媽用提問的方式,給小女孩以點撥,使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向媽媽保證,不會再做這類的事。如果媽媽用幹巴巴的說教能達到這個效果嗎?隻有運用這種提問式的點撥,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反省自己的錯誤。

我國著名的兒童素質教育研究專家陶宏開教授,也曾利用提問式的點撥法打開過孩子心中的死結。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網,而且性格傲慢,和別人交流時總是一副目空一切的樣子,他的爸爸想了很多辦法,卻一直不見成效。

父親沒有氣餒。這個孩子愛講歪理,於是父親心生一計,問他:“再過兩年你多大?”他煩了,大聲說:“當然是18歲!你幹嘛問這種白癡問題!”爸爸說:“是啊,你是一年一年長大的,你也會成家,當你有了小孩,你也讓他每天上網嗎?”他馬上回答:“當然不行!”爸爸接著說:“那你找個像你一樣喜歡上網的女朋友怎麼樣?”他反應更強烈:“那當然不行了!”爸爸說:“是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女友沉迷網絡,但你卻這樣對待你的父母,這樣對嗎?”就這樣,他終於敞開了心扉。談到最後,他向爸爸承諾並把電腦封好,再也不上網了。

教育學家早就指出,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誘導、點撥比強製更有效。因為無論什麼事,孩子隻有從心底裏讚同才能做好,而巧妙運用點撥批評的教育方法,就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果。比如,通過多種方式和多方位提問,父母不但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還可以使提問的過程同時成為一個點撥式教導的過程,在與孩子的一問一答中,舉重若輕、自然而然地達到教育的目的。

兒童心理學家總結了以下幾種比較實用的提問方式,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1)敲門磚式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主要是為了引起孩子的敘述,比如“你的觀點是……”然後停下來等孩子說。其特點是,你問孩子一句話,就夠他說好長時間了,你需要的信息也就反饋回來了。

像這樣的提問還有“那你覺得……”“你感覺……”“你以為……”“你認為……”“後來呢?”“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是怎麼想的?”“你還有什麼意見?”等等,生活中家長不妨自己開發。

(2)體貼式提問

比如孩子說他很煩,並說了一大堆對朋友和學校不滿意的話。那你可以這樣問他:“小朋友為什麼不理你?”“你學習有什麼困難?”“你希望媽媽怎麼幫助你?”“你還有什麼要求?”

(3)重點式提問

對談話中的重要部分提出疑問:“你說根本沒有希望了是什麼意思?”“你真的要放棄比賽了嗎?”“你是什麼時候發現開始出現這種情況的?”

(4)重複式提問

當孩子對你說了許多事和他的想法之後,你可以說:“你看我理解得對不對?你覺得是不是這麼回事?”主要是為了確認,同時傳遞理解和關懷,理清談話的內容。

(5)選擇式提問

“要獨立完成呢,還是讓老師再給你找個搭檔?”“你看是自己複習呢,還是讓表姐幫你複習?”“這件事情你是自己向老師講呢,還是媽媽去和老師說?”“你是因為他不幫助你而生氣,還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自責?”這樣問話的好處是,你已經把孩子回答的答案圈定了,孩子大多會從中選擇一個,不會提出否定的回答。

(6)封閉式提問

為了快速啟發孩子,達到教育目的,就要學會提問封閉性的問題。比如問:“這樣做行不行?”孩子就會對你提出的建議和看法表示明確的讚成或反對。諸如“可以嗎?”“是不是?”“行不行?”這類的問話都屬於封閉性的。封閉性問題在有足夠說服把握的時候非常有用。談到一定程度,你覺得孩子會說“是”、“好”、“可以”時,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他的思路就會被引到你的觀點上來,並自覺按照你的意願做。這個時候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是口服心服,結果並不會理想,還會有隱患存在。

記住,提問是為了點撥孩子,而不是斥責孩子。因此不要提一些尖銳的、讓孩子感到難堪的問題。你的問題應該是溫和而又能夠引導孩子思考的。

6.在溫和的討論中點撥孩子

其實孩子有了委屈、疑難的問題時,也願意向家長請教,孩子犯了錯誤時並不拒絕父母的管教,隻是他們無法接受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嚴厲的斥責隻會讓孩子感到委屈難過。而家長斥責孩子的話即使再有道理,再有深意,孩子也不會去反省什麼,因為他的心已經被憤怒和不平占據了。

要讓孩子改正錯誤,那麼一頓嚴厲的斥責就夠了,隻不過相同的錯誤,孩子很可能以後還會再犯;要讓孩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培養出良好性格,那麼,家長就得運用批評點撥的手段,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並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

那麼,怎樣才能成功地點撥孩子呢?教育學家認為父母的態度和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板著臉,不停地向孩子說教,那麼即使父母的話字字珠璣,孩子也是聽不進去的,更別說自行從中悟出道理了。因為父母的嚴厲態度讓孩子感到害怕,父母的說教讓孩子產生厭煩,這樣做是根本無法達到教育目的的。

教育學家建議,父母應用溫和的態度,在與孩子的探討中啟發孩子、點撥孩子。

軍軍是個非常調皮的男孩,上小學四年級。每天放學後,軍軍總是不做作業,放下書包就跑出去玩。為此,父母總是訓斥他,有時還打罵他,可他卻總也不改這毛病。有時在父母的強迫下,勉強坐下來做作業,可總是不專心,而且做得馬馬虎虎,錯誤很多,父母拿他也沒辦法。

有一天,軍軍的姑姑到他家來,正好看到軍軍媽媽因為做作業的事在訓斥軍軍,可軍軍很倔強,不管媽媽怎麼說,他就是不開口,也不去做作業,氣得媽媽要打他。姑姑見此情景,對軍軍媽媽說:“嫂子,我來和他談談。”軍軍的姑姑是位老師,她把軍軍帶到他的房間裏,摸著他的頭問:“軍軍,在外麵玩得開心嗎?”軍軍說:“也不是特別開心。”“那媽媽讓你做作業,你為什麼不做?”“媽媽對我太凶了,總是罵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氣她。”“那你覺得完成作業再去玩好,還是玩過再做作業好呢?”軍軍不說話,姑姑又說:“你是不是也覺得做完作業再去玩,心裏沒有壓力,也不用聽父母的責備,會玩得更開心?”軍軍點點頭。“姑姑知道,軍軍是個懂事的孩子,聰明也愛學習,就是媽媽不催,你也會主動完成作業的,是不是?”軍軍點點頭,走到書桌前,打開書包,開始做作業,而且特別認真。

軍軍媽媽由此認識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錯誤的,由於對軍軍粗暴的態度讓孩子反感自己,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從此以後,軍軍的父母改變了態度,不再嚴厲地責備他,而是以溫和的態度對待他,軍軍變得懂事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其實,父母們都應該想到,既然想點撥孩子,就得讓孩子先接受自己,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這樣孩子才能接受你的想法。另外,點撥就是讓孩子自覺產生正確的想法,這是需要父母誘導而不是灌輸的。

我們再來看下麵這個故事:雷·托利剛上小學一年級,一天他從學校回到家裏,心裏很不高興,他來到媽媽身邊說:“媽媽,米克今天特別討厭,我想玩什麼他偏不玩什麼。”

“這麼說,你現在還在生米克的氣,對嗎?”媽媽問。

“對,我不會再把他當朋友了,我也不會再和他一起玩了。我永遠都不想再見到他。”看到媽媽在傾聽自己的煩惱,托利覺得不再孤獨,因為他有了訴說的對象。

“你不想再見到他,僅僅是因為那件事嗎?這樣做會不會太衝動了?”媽媽看著兒子說。

“是啊,我現在可能太衝動了。如果我和他斷絕關係,那就沒有朋友一起玩了。”托利似乎發現自己有些過分,並意識到自己因此也會受到傷害。

“你並不想失去這個朋友,對嗎?”媽媽充滿希望地看著他,期待他能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是的,我並不想失去這個朋友,但是我很難不恨他。”托利似乎很矛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