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要讓家長的“差一點”成為孩子的“差很多”(1 / 3)

1.望子成龍從培養孩子主動性開始

其實,孩子們有一種天生的主動性,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有幹一些事情的欲望,可是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卻都放不開手,擔心孩子做不好,會傷害自己,結果他們的“好心”壓製了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變得懶惰無能,處處依賴父母。

父母們應該知道,孩子們從一降生到這個世上起,就充滿了強烈的參與欲望,希望能加入到這個社會中,同別人一樣能夠做許多事,這是孩子尋求自立的重要過程。這種欲望便是學習的動力,是一種可貴的探索精神。

我們應不斷地培養孩子們的獨立自主能力。我們應當在他們一出生時就開始這樣做,並持續到他們成人為止。生育一個孩子是十個月的事,而培養一個孩子將會用一生的精力。我們相信自己的孩子會茁壯成長,我們應當用這種態度去解決和處理孩子成長時期的每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需要鼓勵,需要我們盡全力幫助他們發展和保持這種勇氣。

有一天,媽媽發現兩歲的魯尼正試著把媽媽掉在地板上的長裙塞到整理箱裏,於是她開心地把魯尼抱了起來,並決定讓魯尼做自己的助手。

“寶寶,地上有一張紙,幫媽媽撿起來放到垃圾桶裏去。”

“寶寶,媽媽現在很忙,你自己學習把玩具整理好,好不好?”

魯尼上完小學後,媽媽分配給魯尼的任務就多了許多,也不再是簡單的工作。“魯尼,你是我們家的男子漢,去超市買兩桶油吧!”

魯尼中學畢業後,到紐約上大學去了,媽媽在電話裏問他:“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嗎?媽媽可以幫你做什麼呢?”

魯尼在電話中回答:“除了想媽媽之外,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我會照顧好自己!”媽媽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很好的獨立生活能力,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內心真是幸福無比。

我們常常會聽到父母說孩子獨立能力太差。比如“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言外之意,孩子不僅不如當年的父母,長到這麼大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會,處處需要父母照顧的孩子!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一些孩子。有的孩子上了高中,甚至考入了大學,仍然缺乏應有的獨立能力,報紙甚至報道過一個大學生因為無法獨立生活而退學的事。

同樣的孩子,為什麼有的孩子行為果敢,獨立生活能力很強,而有的孩子則遇事猶豫不決呢?這與我們的教育有關。

教育學家指出,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隨著孩子生理結構和功能的發育以及能力的增強,開始出現獨立意識的萌芽,這時候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嚐試和參與成人的活動,家長就應該引導孩子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在日常小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己獨立處理事情的自信心,這樣在以後遇到更大的挑戰的時候不至於不知所措。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交給孩子一些易完成的任務,通過勞動使其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逐漸形成義務感、責任心,並且在獨立完成家長交給的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有一位媽媽,在帶3歲女兒乘車的時候,一定要把買票的錢交給女兒,讓女兒幫她買票。這位媽媽的做法相當不錯,買票隻是很簡單的事,但卻會提高孩子做事的信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當然,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既需要父母的慈愛之心,也缺少不了嚴格的獨立生活能力的訓練。對孩子的培養要從小做起。當然一開始不能對孩子要求太高,但生活的自理能力卻是非要獨立不可的。這是為孩子製定成長目標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長打算,短安排。孩子被送到幼兒園,半托或全托,孩子可能會哭鬧不休,備感委屈,無論怎樣,父母都要忍下來,沒別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接受鍛煉。其次,父母要加強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訓練。一兩歲的孩子,就可以讓他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到三四歲時,就要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係鞋帶等。孩子上學後,父母要教給孩子如何安排時間,教孩子怎樣上鬧鍾,怎樣準備早點,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等。另外,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能力,從事一些為家庭和班集體服務的勞動。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反反複複的訓練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強化的過程,要多鼓勵孩子,決不要因為出了點問題而中斷訓練。家長應積極支持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的願望,不要怕孩子幹得慢、效果差,也不要因為怕麻煩而剝奪孩子從小動手的機會,為了達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目的,應該讓孩子經受一定的挫折體驗。總之,孩子的獨立能力關鍵在於後天的培養和訓練。

2.陪孩子一起學習

一般來說,孩子學習的自覺性是比較差的,比如我們就常聽到有家長罵孩子“你竟然不做作業就跑出去玩!”“你現在不學習,長大就得吃苦頭!”……其實孩子貪玩是天性,想讓孩子努力學習,家長就應該想辦法引導。比如通過陪孩子一起讀書的方式來感染、教育孩子就是一種不錯的教子方法。

有一個媽媽,給她6歲的兒子準備了一本有趣的童話書,讓孩子自己讀。她的兒子是非常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可是他拿起書翻了不到兩分鍾就隨隨便便地把書扔到了地板上。媽媽有點生氣了,就問兒子:“你不喜歡故事嗎?”“不是啊!”兒子有點委屈地回答,“我不喜歡一個人看書!”媽媽想了想,就坐下來陪兒子一起讀書,她給孩子準備了一個筆記本,一支鉛筆,然後母子二人坐在書桌前,開始讀那本有趣的童話書。碰到兒子不認識的字時,媽媽就把那個字寫下來,把讀音和意思也告訴兒子,然後看完書後再讓孩子練習幾遍。這位媽媽發現,這樣的讀書方式兒子是非常喜歡的。一年後,兒子上小學時,已經認識四千多個字,在班裏的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生活中,一些父母一再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可這些孩子的家長卻天天晚上圍著“麻將桌”,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這樣的家庭實在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進步。因此,家長們不妨向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學習,在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中“教”育孩子。這樣做好處有很多,一是榜樣作用,孩子通過和家長一起共讀,學習摹仿家長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二是起到引導作用,到底如何學?通過家長的指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直接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三是起到督促、檢查作用。通過家長的伴讀,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知識掌握的程度有一個全麵的、清楚的了解,便於查漏補缺。通過伴讀教育可以對孩子進行為學和做人的啟迪。

同時,陪孩子一起學習,還可以增加家庭和睦、團結的氣氛,給孩子以親切和溫暖感,這樣的家庭氛圍自然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琳琳是個聰明的孩子,就是學習起來心浮氣躁,不是想看電視,就是偷聽音樂,每天晚上學到九點半鍾,可是一本書卻翻不了幾頁。爸爸媽媽說過她幾次,可14歲的琳琳脾氣特倔,不但不聽話,有一次還幾乎和媽媽吵翻了。後來琳琳的老師給這對苦惱的父母支了個招兒:陪孩子一起學習。琳琳的父母為此特別製作了一個時間表:每天晚上5:30-6:00吃飯,6:00-7:30全家人看電視,7:30新聞聯播一結束,爸爸媽媽就陪女兒一起回房間學習。爸爸媽媽每天都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帶回來做,這讓琳琳覺得新鮮極了。她看看媽媽,媽媽正在專心地看報表,而爸爸則在全神貫注地畫設計圖,再也沒有什麼事能讓琳琳分心了,於是她也開始低下頭學習。當遇到不會的問題,她就可以問爸爸、媽媽,三個人熱熱鬧鬧地討論一會兒,氣氛特別融洽。這一年期末考試時,琳琳在年級由73名跳到了11名,在班裏排在了第2名。為了感謝父母辛苦地陪她,琳琳還用自己的錢給父母每人買了條圍巾。

在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時,父母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行為榜樣影響著孩子,對孩子起到了帶動作用。比如在這個故事中,琳琳本來是個學習不專心的孩子,但在父母的感染下,她也開始低下頭認真學習了。當然,這種“伴教計”還要能夠持之以恒地運用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用處的。

另外,在陪孩子一起學習時,家長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家長伴讀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行為。

因為家長在孩子的麵前就像一麵鏡子。孩子會自然或不自然地摹仿家長的言行。假設家長在陪伴孩子讀書時,自己在津津有味地看著黃色書籍或武俠小說,那麼自然會對孩子有壞的影響,這樣不利於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2)家長對孩子的伴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3)自始至終地堅持下去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家長每晚7:30開始和孩子一道學習,到晚上9點鍾結束,長此以往地堅持下去,孩子每晚一到7:30,便會自覺地學習。反之,則不利於形成孩子良好的習慣。

家長在伴讀過程中,一發現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或學習中存在的錯誤要及時地予以糾正。

(4)家長在伴讀過程中針對孩子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最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切勿打罵,引起孩子的反感。要給孩子以親和感、溫暖感,使孩子感到家長的伴讀是一種家庭的溫馨。

陪孩子學習時,千萬不要對孩子指手畫腳,你隻能在孩子出現錯誤時溫和地糾正他,其餘時間隻要給孩子做出一個讀書的榜樣就好。

3.別忘了參與孩子所熱衷的活動

孩子們通常有自己的社會活動,比如學校組織的風箏大賽、校際籃球比賽、打乒乓球等等。一些家長可能會認為,這隻是毛孩子的遊戲,關我什麼事兒呀!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教育學家建議父母們,要積極參與孩子的這類活動,因為你的參予就是對他們的肯定。

斯科特先生從未忘記參加有孩子參與的每一項活動:市籃球聯賽、運動會、學生音樂會、話劇表演——即使兒子隻是演一棵樹。斯科特先生是一個牙科醫生,對運動一竅不通,對音樂也不大感興趣,但他還是努力抽出時間去為兒子加油。因為他說,希望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盡量陪著他。最近一段時間,兒子迷上了製作遙控飛行器,為此,他甚至辦了寄宿,專心地在學校裏研究試驗。每天,他都會給斯科特先生打電話,報告自己的新進展:他的飛行器反應更靈活了,飛得更遠了……一天,兒子打來電話:“爸爸,明天下午就開始比賽了,來替我加油吧!”爸爸興高采烈地回答:“太棒了!我明天一定準時去。”第二天,斯科特先生把診所停業一天,上午跑到書店裏找了很多遙控飛行器方麵的書,又給兒子買了一組昂貴的飛機模型,下午準時趕到學校。遺憾的是,兒子那天並沒有取得好名次,麵對專程趕來的爸爸,孩子有點慚愧。斯科特先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禮物——書和模型遞給了兒子,然後用玩笑式的威脅口吻說:“小子,看到了嗎?這麼貴的書和禮物都買了,你要是敢因為一次小小的失敗就放棄,那我絕對饒不了你!”兒子大笑著接過禮物:“什麼放棄呀!等著吧,下次第一名就是我!”這時,他已經完全振作起來了。

騰出時間陪孩子一起做孩子所熱衷的事情,是無比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養成持之以恒的品質,掌握其他與工作、生活相關的技能,你就要在參與孩子活動的過程中,用你自己的興趣、可依賴性及獨特的指導,為孩子樹立榜樣,隻有這樣才是明智的。

比如,如果你正幫助你的孩子學習表演,你自己首先應該掌握,然後才能教會孩子,進而鼓勵他練習表演。如果孩子年齡稍大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帶他去圖書館,找本關於表演技巧的書,看這方麵的電影和錄像,或者在網絡中找到這方麵的內容。

在他厭煩或灰心喪氣時,你可以建議他休息一會兒,但其後要立即投入練習。不要因為自己不感興趣或疲勞就泄孩子的氣,要他們“今天就這樣吧”,或者讓他們幹些別的有興趣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請記住,孩子天性頑強,有彈性,在他們沮喪泄氣之時,你不鼓勵他們,就等於損害了這些天生的優點。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在定向及參與程度上要稍有變化,尤其在孩子出現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動力等問題時更應該如此。首先,要確保自己的愛好與孩子的水平相適應。如果太難,會讓許多孩子失去興趣。如果太簡單,沒有一點挑戰性,那麼就不可能讓孩子長久保持興趣。

一旦參與了孩子的活動,就要陪孩子一起堅持下去,即使孩子興趣轉移或者某些方麵令人灰心喪氣,也要鼓勵孩子堅持下去,要想使某個愛好對培養情商技能產生作用,就必須堅持半年的時間,最好更長些。應花些時間與孩子一起選擇某個愛好,最好能找到某個讓你們雙方都很感興趣的愛好,這樣就能保證你自己也能堅持下去,從而培養孩子堅定不移的精神。鼓勵孩子堅持某個愛好隻是“伴教計”眾多方法中的一種。要想培養孩子勤奮工作、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頗費時間和精力。

參與孩子的一次活動,做一件你和孩子都想去做的事情,也盡力找到一件需要你們共同努力的工作,譬如設計一個有意義的家庭合作計劃。

家庭計劃可以是多方麵的,如開展家庭讀書讀報活動、學習寫作計劃,為報刊撰稿、參觀博物館或定期進行鄉土旅遊與異地旅遊、開展家庭小收藏活動、建一座遊戲室或屋外的儲藏間等。

有位父親記得和兒子共同製成一個花架時的那份得意心情。他說:“4個月前我們拿著鋸和木板動手開工。完工後我們互相對望,嚷道:‘哇!我們做好了!’”

有位爸爸和兒子想將他們家老而舊的摩托車改頭換麵,他們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一起工作,預想著有一天兒子能把它作為自己的車去駕駛。

在參與孩子的活動過程中,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將某一任務分成幾個小任務,循序漸進地完成它,接受指導以及正確衡量、製定並執行資金預算。從而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促進各種感官的協調配合等。

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孩子的過程,因此家長要抓住每一次參與孩子活動的機會,教會孩子多種技能和本領,當然還有合作和堅持的精神。

4.教育孩子時態度要一致

一些年輕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最好是一個寬,一個嚴,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這樣想是大錯特錯。父母教育態度不一致不但無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還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或幹脆抱著僥幸心理鑽空子。

父母教育態度不一致,有的時候是由教育理念不一致引起的。比如,媽媽規定在飯前不準喝飲料,而爸爸則覺得喝一點點沒有關係。孩子由於食物的引誘,又有了爸爸的意見,所以便不再理會媽媽的規定。當媽媽批評他吃飯前仍喝可樂時,他會大聲地反駁說:“爸爸說喝一點飲料沒關係。”

把夫妻之間的分歧和矛盾暴露在孩子麵前,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麵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犯了錯誤。往往是在母親教育或責備時,父親站出來替兒子說話;或者是在父親責備兒子時,母親站出來替兒子鳴不平。這樣不但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長了孩子的不聽話。因為既然父親認為母親責備得不對,或者反過來,母親認為父親的責備是不對的,那麼孩子當然可以不必聽了。因而孩子的錯誤或不良習慣也就得不到糾正,時間長了,孩子會對父母的意見和責備都置若罔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