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鼓勵與讚賞是最有效的挖潛方式(3 / 3)

叔叔解釋道:“代數很簡單呀,凡是不知道的東西,都把它叫做X,然後我們一步步地來找X,一直要到找到X為止,隻有找到X,我們的題目就解出來了。”

從此以後,愛因斯坦常常聽叔叔講趣味數學題,因此他對這種藏有X的趣味數學題開始著了迷,他一放學就一個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寫又算。

有一天叔叔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在各個角頂處標上了符號A、B、C,並寫出AB2 BC2=AC2這樣一個公式,然後嚴肅地對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阿伯特,你在數學方麵有天賦,你也來試試吧,畢達哥拉斯在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兩千多年後的阿伯特就不能證明出來?”

那時愛因斯坦還未學習過幾何課程,12歲的他對幾何一無所知。但愛因斯坦自尊心強,而且生性好強,尤其在科學的探討上從不肯認輸,有一股鑽研的蠻勁。他被叔叔的一席話激發了。他想:“畢達哥拉斯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我阿伯特·愛因斯坦就不會做?我又算什麼呢?”強烈的好勝心驅使著他,他下決心試一試。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尋找證明的方法,第一周過去了,第二周也過去了,還沒有任何結果。愛因斯坦並不氣餒,他繼續反複琢磨和思考,終於在第三周獨立地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引導愛因斯坦做幾何題,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時巧妙地運用了激將法,他那句“難道兩千多年後的阿伯特就不能證明出來”的話極富挑戰性,故意刺激愛因斯坦的自尊心,12歲的愛因斯坦雖然從未學習過幾何課程,但自尊心、好奇心、好強心驅使著他,他決心試一試,憑著他的天賦和一股不服輸的蠻勁,用了三個星期,終於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由此可見,雅各布在侄兒愛因斯坦身上運用激將法的教育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激將法之所以能奏效,還在於人體內的高級神經係統有敏感地反映外界刺激的功能,這種刺激還會引起身體內部物質的分泌,從而影響人的活動,如人生氣時食欲大減,高興時食欲大增。

要使用好激將法,除了有生理機能做基礎外,還要注意方法得當。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較強的自尊心。比如《世說新語》中有一個故事,講有一個叫周處的人“凶強俠義,為鄉裏所患”,許多親朋好友都勸他學好,可他不聽。不過他也有優點:有俠氣,曾自告奮勇地上山打死了猛獸,下海殺死了蛟龍。於是,有一個老人為了讓他改邪歸正,故意激他說:鄉裏人有三怕,怕猛獸、蛟龍,現在這兩怕都給你征服了,隻剩下“一怕”了。周處問:“哪一怕?”老人坦然地告訴他說:“就怕你周處橫行霸道啊!”周處聽後,劈手自擊,發誓要把這一“害”征服。從此,他痛改前非,最後成為眾口稱讚的好青年。周處劣根性很多,但自尊心很強,老人在這裏直言他也是“一害”,用了“激將法”激發了他的自尊心,起到了平時規勸起不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被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強,你用“激將法”激他,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其次,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有的孩子雖然有一定的自尊心,但天賦平平,縱使你的激將法用得再巧妙,也難以調動他的積極性,就是把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有時反而適得其反。有個孩子在校學習成績很差,他父親對他說:“這次考試你要是進不了前十名,就別進這個家門,我也就算沒有你這個兒子。”因為這個學生基礎太差,考試後仍有幾門功課不及格,這個孩子便不敢再進家門,竟投河自殺了。由於這位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而一味刺激孩子,結果把自己的兒子給“激”死了。

最後,激發孩子要把握一個“度”。因為激將法所使用的言辭都是比較激烈的,所以,在使用這個方法時應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建立在孩子能經受“刺激”並轉化為“精神能源”的基礎上,如果失去了這一基礎,就難以如願以償。另外,還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則引發不起“奮”,但如果“激”過了頭,又會適得其反。

適度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勝心,讓孩子潛在的積極性得到發揮,在培養孩子良好性格方麵收到出奇製勝的功效。

9.鼓勵孩子大膽冒險

孩子都有一點冒險精神,總喜歡做一些在大人看起來很“危險”的事,比如他們喜歡爬高,喜歡碰觸一些他們不認識、不了解的東西。這種行為常常會引起父母的憂慮,有的幹脆對孩子的冒險行為大加訓斥,結果慢慢地孩子們就再也不敢去冒險了。然而教育學家告訴我們,不能因為危險,家長就禁止孩子去做,這樣會使孩子漸漸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而通過冒險取得成功,就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就算失敗,孩子也能從中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適當地去冒險。

一位年輕的母親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才。

一天,她帶著6歲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來意後,化學家沒有向她曆數自己的奮鬥經曆和成才經驗,而是要求他們隨他一起去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化學家將一瓶黃綠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麵前。

孩子好奇地看著它,顯得既興奮又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喝斥:“危險!快放下!”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

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剛才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嗬斥出自本能,但也嗬斥走了一個天才。”

要鍛煉孩子的勇氣,對父母自身的勇氣也是一個考驗,他們往往對孩子的安全過於憂慮,為防止發生危險,而寧願犧牲孩子鍛煉的機會,就像這位母親做的一樣。然而,這樣做事實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萬一可能發生的危險的傷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來的打擊,所以為求保險而加倍保護,造成孩子缺乏勇氣的弱點。我們需要克服這種自私,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大膽鼓勵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父母應當多鼓勵孩子,少打擊孩子。比如當孩子的腳還蹬不到自行車蹬子就想騎車,從未離開過父母就想和同學一起去郊遊時,不要輕率地否是孩子要想試一試自己能力的努力,不要說“不行,太危險了”之類的話。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積極探索的精神就是從這時產生的。

西方幼兒教育很注意讓孩子們在各種冒險活動中去體驗成功的滋味,鍛煉勇氣和信心。比如在看馬戲時,讓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再發獎品。孩子們都踴躍上台,而在座的家長卻沒有人會加以阻止。如果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時表現得很勇敢很機靈,便會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當然,也有些孩子過於膽怯,回避所有的冒險情境。如果是這樣,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談談他們所回避的情境,鼓勵孩子去冒險,因為在這些情境中的冒險體驗有助於他們勇氣與身體的發展。

這類情境可以是課堂上孩子不願舉手回答問題;也可以是體育課上不願嚐試做動作等。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傾向,你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以下方麵進行討論:可能有的風險、可能的後果以及享受好處的方式和應對壞處的辦法。你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認為最糟糕的情況會怎樣呢?”

“為什麼不嚐試一下,看看做得好或不好,你分別會有什麼感覺?”

引導孩子說出回避風險的感受會讓他們明白,他們之所以錯過有趣的事情,是因為膽怯而不是不感興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說出了自己的恐懼,那麼他們對自己承擔風險、處理後果的能力也會更為自信。

有一個6歲的孩子住在學校附近,但從家到學校要走15分鍾,一路上有三個紅綠燈,要橫過兩條馬路。在開學的第一個星期裏,每天都是媽媽接他上下學,可就在第二個星期一,媽媽決定讓他一個人去上學。孩子感到害怕,不停地說:“媽媽送我去!”但媽媽卻溫和而堅定地拒絕了他:“孩子,過去的一個星期裏,媽媽已經告訴過你怎樣等綠燈,怎樣橫過馬路,怎樣安全地到達學校,現在該是你去試試的時候了。”孩子走了,他規規矩矩地按照媽媽的囑咐過馬路、等綠燈,看到學校的大門時,他高興地跳了起來,看到其他被父母牽領著的孩子,小男孩更覺得自豪了:他是一個人走來的。然而他卻不知道,他的媽媽一直在不遠處跟著他,一路上媽媽的害怕要比他多十倍,直到看見他走進學校才鬆了口氣。

這位母親確實冒了險,不過當可能的收益大於可能的損失時,這種風險就是合理的風險。在這個故事中,孩子雖然冒了獨自上路的危險,但卻獲得了寶貴的收益:獨自闖蕩的勇氣。

當然在冒險之前,父母必須教會孩子先做好各種考慮,要讓他們知道隻有事先考慮好了各種情況,到時才不會出問題。而對於衝動的孩子,你則可以通過對話幫助他們學會對所冒的風險做出考慮,而後再讓他們去冒險,就能使他們從中受益。如果冒險十分危險,你就應該堅決反對他們去冒險。但如果危險較小,可以控製的話,你就可以根據上述的問題讓孩子在決定做某事之前,先考慮其中涉及的危險。一旦養成了事先思考的習慣,孩子自己就能去區別魯莽的冒險與合理的冒險。

因為害怕危險而不敢讓孩子去冒險,無異於因噎廢食。家長應當幫助孩子權衡輕重,鼓勵孩子去冒合理的風險,逐漸培養出孩子獨立勇敢的個性。

10.對孩子的讚賞要因人因階段而異

為了挖掘孩子的潛能,父母們應當善用賞識教育來鼓舞孩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讚賞也必須因孩子的不同個性特點而有所改變。

(1)對幼小的孩子進行精神嘉獎

幼小的孩子是最為依賴父母的,年紀稍大些,他便已懂得精神讚美重於物質獎勵,因此特別需要父母的精神嘉獎。比如幼兒園大班為一個叫小亮的孩子過生日,小朋友們給他送了許多小禮物,比如賀卡、小熊什麼的,但是這個孩子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老師講的那句話:

“小亮應該獲得這些禮物的,因為他表現得非常好,不僅能幫助小朋友,在家裏還非常聽爸爸媽媽的話,我們為小亮鼓掌!”

第二天小亮對正打算外出而又猶豫不決的媽媽說:“媽媽,您要去商店,您就去吧,我可以照顧家。”

小亮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不太需要物質的獎勵。這種精神上的獎勵,以及所賦予的榮譽已使他很滿足了。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已形成了親密無間的關係,那麼獎勵就可以采用微笑、撫慰、手勢、點頭或親切的言語,並及時地說些鼓勵的話:“雖然你很小,但是你一向很勇敢”,“加點油,你就會成功”,“在小組裏大家都聽話,你當然也會聽話”,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的有效方法。

(2)對低年級的孩子進行具體的表揚

父母必須明白,許多低年級的孩子心智還很幼稚,有的孩子的心智甚至還停留在幼兒階段。因此,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鼓勵的次數不僅要增多,更為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受鼓勵的原因和具體的行為。例如當你發現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很不錯時,你不能隻是說“嗯,這件事你表現得不錯”、“太棒了”,而是要具體地告訴他:“你今天這麼快就完成了家庭作業,不錯,繼續努力!”這種清楚而具體的鼓勵方式,才能使孩子懂得什麼是良好的行為、什麼行為是父母所期望的、什麼又是不好的行為。

同時,低年級的孩子通常缺乏很清晰的是非觀念,他們會一再重複曾經挨罵或被誇讚的事情,而且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好孩子。所以,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為,父母必須及時給予表揚,而且不斷重複強化,使孩子產生“這樣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識,進而強化這樣的行為。

可以這麼說,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一個筆記本、一支漂亮的水筆等物質獎勵的最大意義是一種象征,象征自己某些方麵或某種行為是值得別人肯定和欣賞的。

(3)尋找機會更多地表揚中年級的孩子

中年級的孩子通常都已經形成一定的自覺性,他們了解父母的期望,也會按照父母或自己設定的目標去努力。

當然,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的讚美和獎勵同樣非常有效。對於聰明且可愛的孩子,父母自然能找到各種獎勵他們的機會。但是,當你的孩子缺點較多,而且較為頑皮時,這時作為父母的你除了要時常看到並表揚他的優點外,還應該努力製造獎勵他的機會,也即是說,除了給予他應該得到的獎勵外,還應發掘可以獎勵孩子的機會,給予孩子其他方麵的獎勵,這樣不但能使孩子產生某種自覺性,還能鼓勵他繼續朝好的方麵去發展。例如,孩子不愛看書,但喜歡動手製作,而且他能製作出飛機模型之類的東西,那麼,你就不妨誇獎他的動手能力。如果條件許可,你還不妨帶他去參觀一些相關的展覽,可以借此引導他看這方麵的書,並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

當然,父母積極地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麵去努力,有意識地製造表揚的機會也需要技巧。開始時,你不妨為孩子製造一兩個機會,等到孩子完成了,你要適時給予肯定,並再漸漸地給他增加其他機會。例如:“這學期考試成績有進步的話,我就帶你去旅遊。”或“在這個學期結束前,如果你學會了貝多芬××曲,媽媽就替你買你喜愛的衣服或其他的什麼東西。”當然,我們不否認,最初小孩或許隻是為獎品而努力,但通常在努力過程中,孩子體會更多的則是自己進步的喜悅。

(4)對13歲以上孩子的表揚要誠懇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通常都已經形成自己的個性,所以,在讚賞他們之前,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個性與想法。由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思想豐富而敏銳,是非觀念也較清晰。所以,在獎勵他們的時候,過度的讚美和獎勵並不適合他們,他們更希望父母把他們當成成人,並以對待成人的方式對待他們,根據具體事實給予他們鼓勵,也就是以誠懇而富於建設性的話來勉勵他們,“你真棒啊!”“你真聰明!”之類的話他可能不再需要聽到,當他們成績有進步時,更希望聽到父母“這說明你學習很認真,你的辛苦得到了回報,作為媽媽我很為你驕傲”之類較懇切而實在的話。

另外,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較敏感,父母的態度不誠懇或帶有命令式的口吻,會使孩子不易接受,甚至產生反感的現象,所以在讚賞這個階段的孩子時,父母必須格外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或臉部的表情。若是父母的表情溫柔關心,語氣也極為誠懇時,孩子不但易被感動,而且較樂意接受父母的表揚。隻有這樣,你的讚賞才能真正發揮功效。

一句話,讚賞不應該空洞,同時還要注意因人因階段而異,隻有對自己的孩子有了十分的了解,你才能盡好鼓勵自己孩子的義務,才能通過讚賞真正達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潛能的目的。

11.直麵挫折讓孩子學會堅強

很多家長對挫折教育都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他們擔心孩子無法承受挫折的打擊,因此寧可小心翼翼地守護孩子。然而家長們能守護到幾時呢?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裏,找不到一個沒遇到過挫折的人,而且常常是受挫折越多的人越成功。因此父母千萬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適當地讓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孩子會變得更堅強。

班納特已經8歲了,但還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上學時還經常忘記帶午飯。這樣一來,擔心兒子挨餓的媽媽隻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為兒子送飯。媽媽並不想總是這樣做,她曾幾次提醒班納特,但他老是記不住。後來,媽媽去向一位教育界的朋友谘詢,這位朋友給了她一個建議,那就是當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時,父母可以暫時不要去管他,讓孩子自己嚐嚐錯誤的結果。

媽媽以前也曾想過這個辦法,但總害怕班納特會餓壞了,因此一直沒有這麼做過,不過這一次她決定試一試。回家以後,媽媽把班納特叫到跟前,平靜地對他說:“班納特,你已經上小學了,有些事情應該不用媽媽操心了。以後可要記著帶午飯。媽媽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給你送飯。今後,媽媽不會再到學校給你送飯去了,如果你再忘記帶午飯,那就隻好餓著。”

班納特點了點頭。但是,這一計劃開始實施的時候,卻不是那麼順利,因為看到班納特沒帶午飯,他的老師就借錢給班納特,讓他自己去買吃的。為此,媽媽又來到了老師的辦公室,說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師讚同她的做法,答應不再借錢給他買午飯了,讓班納特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不久後的一天,班納特又沒有帶午飯,他向老師去借錢。老師看了看他,說:“很抱歉,班納特,我答應了你媽媽不再借錢給你,這個問題你必須自己解決。”班納特給媽媽打電話,讓她送午飯過來。但是媽媽提醒他遵守約定,並沒有答應他的要求。

最後,班納特向同學借了一個三明治,但他還是被饑餓折磨了一個下午。他因此體驗到了不帶午飯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從那以後,媽媽發現,班納特再也沒有忘記帶午飯了。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往往在孩子經受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大加譴責、恐嚇,這樣做能收獲什麼呢?也許,這些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害怕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因此以“強硬的姿態”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但這樣做可能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從而失去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巧的熱情與膽量;或者因此而產生逆反心理,離父母的良好願望越來越遠。

在這個故事中,班納特的媽媽擔心兒子挨餓,常常跑去給兒子送飯,一再姑息班納特粗心所造成的錯誤。如果事情一直這樣繼續下去,那結果會怎樣呢?班納特會認為自己有個好媽媽,是完全可以依賴的,因此以後他還可能會忘記帶作業、帶鑰匙之類的東西,反正他需要的這些東西媽媽會給他送去。令人高興的是,這位媽媽終於改變了做法,她決心用“受挫計”給兒子一點教訓:她不再給兒子送飯,並阻止老師借錢給兒子。結果班納特整整餓了一個下午,不過他再也不會犯忘記帶飯這樣的錯誤了。

讓孩子在挫折中變得堅強,而不是讓孩子在挫折中消沉、沮喪,教給孩子正確做法,從而讓孩子學會從失敗和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在不斷的改變之中積累經驗與勇氣,誰說孩子遇到挫折或經受一點失敗的考驗不是一件好事呢!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孩子對事物的反應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影響的。比如在班納特的例子中,媽媽常常由於擔心兒子挨餓而跑去給兒子送午飯,實際上就是降低了孩子對失敗與挫折的承受力。我們應當鍛煉孩子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的勇氣,而不是讓孩子養成依賴別人的壞習慣。

很多時候,當父母的總是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太小,太柔弱了,根本無法獨立應對生活中的難題,父母的這種態度將使孩子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和判斷——我沒有能力應付困難和挫折。另一種情況是,麵對種種挫折和打擊,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對他的憐憫的話,孩子就不會對自己的處境產生錯誤認識,他們就能學會如何去接受失敗和挫折,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此父母們應當樹立這樣的觀念——不要認為孩子做過的任何事情都是失敗的,要把我們的關心轉變成對孩子的期望和激勵,使孩子知道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得到了什麼經驗、學到了一些什麼知識,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父母們應當鍛煉孩子,培養他們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敗的勇氣,而不是依賴別人,依賴於別人的憐憫,等待著父母來寬慰自己。如果我們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對他的惋惜和憐惜的話,孩子就會學會如何接受失望的現實,調節自己的情緒,找到其他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夠平靜地對待這一失望的現實,對孩子施加好的影響,會使他們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應對失敗的堅忍態度,以及在失敗的泥潭中躍身而起的豪邁性情,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之一。當然,在孩子受挫之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原因,彌補過錯,不要給孩子留下任何心理陰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