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換一種態度跟孩子溝通(2 / 3)

好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有長期的計劃和安排,他們深深懂得“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因而絕不輕易放棄孩子,而他們的恒心、他們的堅持最終也改變了孩子的性格。

要誘導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就要把握自己的態度,隻有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心,孩子才能逐漸地克服和改正他的厭學行為和貪玩性格。

3.向孩子請教問題

中國的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全知全能的樣子,生怕露出不懂的地方,讓孩子看輕了自己。其實這樣辛苦地維持自己的威嚴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能放下“威儀”,主動向孩子請教一些事情,你們的關係將會更親密,對孩子的性格教育也會更成功。

晚飯後,喬依一直在擺弄那個壞掉的音響,可弄了半天還是沒有修好。這時喬依13歲的大兒子湯姆從樓上吹著口哨跑了下來,看他的打扮似乎正準備出門去玩。“湯姆!”喬依叫住了他,“過來幫我看看這個音響,再修不好就得換了!”“爸爸,您是讓我幫您修音響嗎?可是我以為——真是太難以置信了!您從來都不會找我做這種事的。”然後在父親略顯尷尬的目光裏,湯姆迅速脫下外套蹲下來和父親一起研究那個音響。“您看!這個導線接觸的不太牢固,我猜毛病就出在這上麵!”喬依驚訝地看著自己的兒子,“你怎麼會懂這麼多呢?你知道,我一直把你當成小孩子!”湯姆愉快地笑了,“爸爸,我不是告訴過您,我參加了學校的電器小組嗎?以後家裏的電器壞了,需要幫忙時就請您說一聲,我會非常願意和您一起幹活的!”從那以後,喬依發現兒子變得懂事了很多,看到父母做家務事時,他會禮貌地問一聲:“需要我幫忙嗎?”而且湯姆還買了一大堆物理方麵的書籍,有空就坐在房間裏研究,現在湯姆已經成為了家裏的“電器專家”,老師告訴喬依說湯姆現在上課時變得“很認真”。

喬依第一次向兒子湯姆請求幫助時,我們可以看到湯姆感到十分驚喜,他立刻放棄出去玩的念頭,留在家裏陪父親修理東西。13歲的湯姆非常驕傲,父親的求助讓他看到了父親對他的信任和依賴,這種感覺甚至成了他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所以為人父母的你何不放下架子,向孩子請教一些問題,你會發現不再需要嘮叨,不再需要責罵,你的求助就使孩子變得更懂事,更樂於學習。

我們應該明白每個孩子都希望“做自己的主人”,他們都希望從自立與幫助他人中尋求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所以,父母不妨試著扮演一下弱者,給孩子責任心與能力以最好的鼓勵與讚賞。

其實扮弱者並沒有什麼為難的,你可以不時地叫孩子教給你一些東西,比如:怎樣收發郵件,如何解答這一謎語等;也可以叫孩子幫助你做一些與研究有關而你又沒有時間去做的工作。例如,叫孩子調查最完全、最可靠、最暢銷的價值在2500元左右的冰箱,或者研究市場上最好的洗衣機,或找出一段為了到達市中心的某一地點而避免遇到修路或交通堵塞等現象的最佳線路,或叫孩子核對一些所調查的事實和資料再給你一個結論。孩子決不會認為這些工作枯燥無味,他們一定會滿懷希望地認真工作的,這不僅使孩子得到了一個鍛煉機會,也會使孩子因“爸爸(媽媽)需要我”而感到自豪。

另外,當孩子有自己特殊的興趣和愛好時,可以讓他告知你他所學到的、發現的東西。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對天文學感興趣,可以讓他指出某一星座的位置;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研究汽車,當你們一起外出時,可以叫他告訴你某些車的名字。

尋求孩子的幫助,從小的方麵看是與孩子交流的一種技巧,但從更高的層次看,卻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一個小孩子有什麼能力可幫助大人?曆來都是大人幫助孩子,哪聽說過孩子幫助大人的?他們即使接受讓孩子幫助自己,也不過認為是一種哄小孩的遊戲而已。

實際上,這不僅不是一種遊戲,而且還是創新教育的需要,也是家長自身的需要。我們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行為方式及習慣有很大一部分已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我們的成見、生活經驗以及越來越多的惰性常常阻礙我們看到這一變化。

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體技術,如計算機網絡等。在“明日青少年與媒介”巴黎國際論壇上,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學者形成了一種共識:我們正在被青少年甩在後麵,我們感到了挑戰,我們對自己的無能和無知感到恐懼。甚至教授計算機的教師都感受到這一點,他們發現,許多學生在老師指導入門後,很快地就超過了老師,最後就變成了相互學習。在有計算機的家庭裏,孩子常常成為父母的老師,因為除了他們,幾乎沒有人可以教父母如何應付不斷湧來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潮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為此提出“以孩子為師”,並倡議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

其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很多讓自己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學習的地方。

許某是一家音像店的老板,最近他發現自己9歲的兒子強強常把自己看過的漫畫書和CD盤帶出去,許某問孩子把東西借給誰了,但兒子的回答卻讓他大吃一驚,“借?沒有啊!我把漫畫書打九折賣給同學了,CD嘛,和同學交換了。”許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是爸爸買給你的書啊,你怎麼能把書賣了呢?”兒子卻滿不在乎地回答:“可是我已經看完了呀!放在那裏沒有用,還不如打九折賣掉,同學也高興,我還可以存錢買新書。爸爸,你不是做生意的嗎?怎麼不理解我呢?”許某仔細想一想,忍不住笑了,孩子的辦法多聰明啊!第二天,他在自己的音像店門前掛了個牌子:“以舊換新,兩張舊影碟,可換一張新影碟,同時本店從即日起出租影碟,歡迎光臨!”結果店裏的生意從此紅火了很多,許某高興,孩子更高興,他鄭重向許某許諾:“我要好好學習,然後出國留學,以後要做個大商人,經營很大的一家公司。”

生活中有很多強強這樣的孩子,他們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有與生活相適應的多種能力,比如說,對足球、流行元素了如指掌,對家用電器樣樣精通,他們英文嫻熟,當你被電器上的各種按鍵、電腦上的條條指令弄得眼花繚亂時,孩子卻可以輕鬆應對這一切。因此以孩子為師並沒有什麼丟人的,這樣反而可以增加父母與孩子交流的融洽性和趣味性,並促使孩子不斷學習和進步。

以孩子為師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向孩子請教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應該是平和虛心而不是盛氣淩人。

4.讓孩子把話說完

一些父母在聽孩子說話時總是不夠耐心,有的甚至不願意聽孩子講話,總是打斷孩子的傾訴。他們可能覺得這樣做沒什麼,然而這樣做給親子關係帶來的負麵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孩子也會因此而不願與家長溝通,孩子性格甚至會變得抑鬱內向。

在一期家庭互動電視節目上,主持人把一位可愛的小朋友請上台,問他:“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認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主持人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大西洋上空,這時飛機的燃油用完了,你會怎麼辦呢?”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讓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這答案使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主持人繼續注視著這個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夥。

觀眾的大笑使孩子噘起了小嘴,眼睛裏也有了淚水,主持人這才發覺這孩子似乎有無限的委屈。於是主持人問他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的答案透露出一個他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一定要回來!”

這是一個關於傾聽的經典故事,如果主持人不耐心地聽小家夥把話說完,他又怎麼能體會到孩子的真摯和善良呢?如果主持人打斷孩子的話,並說:“好了,好了,你這個小家夥!把乘客留在飛機上,自己先逃跑真是個‘了不起’的主意啊!”那麼,孩子會覺得多麼委屈啊!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在孩子還沒有來得及講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大人的經驗大加評論和指教,結果曲解了孩子的意思。

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A。孩子:媽媽,我看見小偷偷錢,被警察叔叔追著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傷了。

媽媽:胡說八道!有空兒寫作業去,我沒工夫聽你胡說!

B。孩子:媽媽,我看見小偷偷錢,被警察叔叔追著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傷了。

媽媽:是嗎?那多危險啊!

孩子:不要緊。警察叔叔帶著傷繼續追小偷,後來把小偷抓住了。

媽媽:真好!你在哪看到的?

孩子:卡通片裏!老師說這叫“邪惡打不過正義”。

這真是鮮明的對比,A情景中媽媽粗暴地打斷了孩子的話,可以想象孩子必定是委屈地離去,根本弄不懂媽媽為什麼要指責他“胡說八道”。而B情景中,媽媽耐心地聽完了孩子的話,理解了孩子的意思,這樣孩子以後一定還會樂於和媽媽交流。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的傾訴欲通常都比較強烈,他們喜歡說各種各樣的新鮮事兒來引起家長的關注。而家長卻往往沒耐心,沒有興趣聽孩子的訴說,隨隨便便就打斷孩子的傾訴,結果孩子就逐漸失去了向家長傾訴的熱情,一些孩子還容易因此形成孤僻的性格。

東東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最近,老師發現東東變了,以前活潑開朗、上課積極發言的他,現在變得沉默寡言,總是一個人發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老師經過細心的了解,才知道了東東不愛說話的原因。

東東以前是個很活潑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都會把學校發生的趣事說給父母,可東東的父親是個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東東身上,希望東東將來能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因此,對東東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他覺得東東說這些話都沒用,簡直是浪費時間,因此東東興高采烈地說話時,父親總是會打斷他:“整天隻會說這些廢話,一點用也沒有,你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多好,快去做作業!”一次東東說班裏發生的一件事,正說得興高采烈時,父親說:“說了你多少次了,讓你別說這些廢話,你還說,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嚇得東東一個字也不敢說,回到自己房間裏去了。

慢慢地,東東在家裏話越來越少了,每天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因為父親也不讓他出去玩,漸漸地他的性格也就變了。

如果家長總是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這樣下去,家長也就聽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聽不到孩子的心聲了。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家長也不會知道,問題也就不會得到及時的解決,孩子的心理必然受到嚴重的消極影響。

一個13歲的女孩離家出走了,她的母親後悔地說:“我不該去打斷她的話頭,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絕。這樣當她長成十幾歲的大姑娘時,有事就會和我商量了。”

還有一個孩子說:“媽媽,請您耐心地聽聽我所提出的問題。隻有您肯聽我講,我才能向您學習去聽別人講。”您是否能聽得出這番話裏隱藏的委屈和挫折?

然而,現在耐心地聽孩子講話的大人越來越少了。一些孩子的父母不是麵對孩子主動說話,而是隻顧看著報紙或電視隨聲附和地聊上幾句,很少看到父母麵對麵地耐心地聽孩子說話的情景。

但是,生活中,我們又常常聽到父母歎息說:“孩子大了,有什麼話也不跟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願意聽。”孩子也抱怨說:“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父母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父母都不聽。”這種父子或母子情疏遠的現象常常為父母,也為孩子所困惑。

用心聽,但不急於判斷,這是運用“傾聽計”必須注意的一點,然而父母卻總對孩子的傾訴缺少耐心,急於判斷誰對誰錯。但隻判斷而不用心聽,會切斷許多心靈溝通的途徑。

假如一個孩子放學後很晚才回家,孩子剛要解釋,心焦的父母便開口喝道:“我不要聽出了什麼事!”這種反應破壞了雙方的溝通氣氛,更嚴重的是令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正確的方法是告訴他你們如何為他操心:“我們又擔心又害怕。”然後讓他說明一切,也許孩子有可以諒解的理由呢?

我們都渴望有人聽自己說話,在大多數的情形下,人與人不能溝通,就是因為隻有人說話而沒有人聽。如果父母們能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耐心,不急於打斷孩子的話,那麼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樂於向父母傾訴,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

傾聽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徑,家長隻有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才能看清孩子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上才能創造更多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