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換一種態度跟孩子溝通(3 / 3)

5.知道孩子真正想要說什麼

孩子並不總是把他的意思表述得清清楚楚,他們也許會采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向父母暗示。因此在運用傾聽手段了解孩子時,一定要細心,要注意那些孩子沒有明說出來的事情,這對培養孩子性格大有幫助。

皮埃爾的父親是一個法官,每天都要處理很多民事案件。

一天,皮埃爾問他的父親:“在我們這個地區,每天有多少孩子被拋棄?”聽到兒子的問題,父親感到很高興,沒想到兒子這麼小就對社會問題這麼感興趣,於是他就耐心地給兒子講了這方麵的幾個案件,然後又去查了數據。但是皮埃爾仍然不滿意,繼續問同一個問題:“在尼斯市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整個法國呢?全世界呢?”

父親感到很奇怪,經過一番思索,他終於明白了皮埃爾的意思:兒子關心的是個人問題,而不是社會問題;他問這些問題並不是出於對這些孩子的同情,也不是真正想得到這個數據,他其實是在為自己擔心,擔心自己將來會被父母拋棄。

父親仔細想了一下,然後對他保證說:“你擔心我們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我向你保證我們決不會那樣做,我們愛你,請你相信我們。”

皮埃爾聽到父親的保證,這才安下心來。

其實,許多孩子在與父母溝通時都不會明顯地表示出他的想法或需求,這也許是出於自卑的需要或是別的一些原因。在傾聽孩子講話時,如果你不夠細心,那麼就會忽略了孩子的“潛台詞”。

那麼,怎樣的傾聽方式,才能使你更好地了解孩子話語中的弦外之音呢?

(1)始終對孩子的一切表示出興趣

一些父母聽孩子說話時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敏感的孩子往往會因此失去訴說的熱情。如果父母對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動表現出真實的興趣,那麼孩子就會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你對孩子表示關心、照顧,讓他們談論有關自己的事,孩子便會感到與你在一起很親密。

(2)詳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孩子交談時,需要向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為了使孩子的談話持續下去,要用一些鼓勵的詞,如:“嗯”、“真的嗎?”也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孩子。在結束談話之前,讓孩子詳述某一問題的情景,盡量描述它的細節。

(3)多留出一些與孩子交流的時間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時需要母親或父親,特別是母親在他身邊聽他講話。當孩子經曆著內心的失敗、創傷或有失望情緒時,他們特別需要溫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們的父母在分享他們的好消息時的心情。父母應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於忙或急著做其他的事,而無暇聽他們說話。

(4)專注真摯地傾聽孩子講話

父母應當集中注意力,選擇一天當中不忙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聽孩子說話。在這段時間,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表示是真心在與他接觸。作為父母,每天都要為孩子提供與他們單獨接觸的機會,哪怕隻用幾分鍾。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讓我們到你的房間去單獨談談。”

(5)用身體語言鼓勵孩子講話

身體語言也是父母向孩子傳遞信息的一種重要的方式。許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樣利用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表示:“我在聽呢,我感興趣,繼續說呀。”有幾種主要信號可以表示對孩子的注意:麵向孩子,與孩子緊挨著坐,身體豎直或向孩子傾斜,眼神互相接觸,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孩子。此外,應當避免緊張,並表示興趣,麵部表情和聲調都是和藹的。

(6)用語言幫助孩子表達情感

孩子在表述自己的感情時,常需要家長的引導。家長應用語言幫助孩子反映他們的感受,特別是年幼的孩子,不會說出他們的感受,不能像成人那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當父母認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你可以幫助他承認而不是否認這種感情。當消極的感情得到承認和表達後,將會擺脫其強烈性,為更積極的情緒和建設性的解決方法開辟道路。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感情表達應做出有意識的引導。

(7)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傾聽別人講話時,最重要的技巧是擺脫自己對問題的思想和感情,設身處地想他人在經曆著什麼。有了這種技巧就能感覺到孩子情緒的波動,並將自己符合實際的看法告訴孩子。

孩子的潛台詞裏,往往有著孩子最在意的事。因此,對於孩子說的每一句話,父母都要細心揣摩,也許一個不經意的忽略,就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創傷,導致孩子產生性格缺陷。

6.多聽少說是跟孩子溝通的訣竅

一些家長漸漸意識到,傾聽是親子溝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了解孩子、拉近彼此關係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傾聽過程中,家長還是容易犯一些錯誤的,比如說的太多,聽的太少,這樣往往會影響了溝通的效果。

多聽少說,是傾聽孩子講話的重要原則之一,家長應該盡量多給孩子一些傾訴機會,自己則不要隨便插嘴、說教。

薇薇安從學校回到家中,看到父親正坐在沙發上看足球報,於是她把書包扔在桌上,坐到父親身旁,生氣地說:“我今天被茱麗小姐叫到辦公室去了。”

“噢,是嗎?”父親把報紙折好放在一邊,轉身麵向女兒。

“茱麗小姐說我上課總溜號,不是一個好孩子。”

“是這樣。”

父親同情地點點頭。

“我特別討厭這個老師,她總是喜歡挑別人的錯誤。”

“是嗎?”

“我討厭上她的課,所以上她的課總是精神不集中,她真是讓人討厭。”

父親沒有說話。

“我真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換個老師。”

父親聳聳肩膀。

“不過我還得想辦法適應她,學校不會因為我不喜歡她就換掉這個老師,如果再這麼下去,我的成績就會受到影響,這樣做不大聰明,是嗎?”

“是啊!好孩子,你說得對!”

“我覺得輕鬆多了!”薇薇安拿起書包回房間了。

孩子在發泄怨氣時,他隻需要一個聽眾,一個聽他訴說煩惱的聽眾。而父母在此時,完全不必對孩子說教,隻要認真地聽孩子把話說完就好,即使他說的是錯誤的。這不僅是尊重孩子的表現,也是在為進一步溝通打基礎。比如在這個故事裏,如果薇薇安一直沒想通的話,父親就可以在她發完怨氣、心情平靜後,再找她談一談,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恢複了理智,很容易接受正確的觀點。

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積極聆聽,以同情與認同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盡情傾訴,不要打斷孩子說話,加插自己的意見與批評。否則,對孩子而言,也沒有多大作用。專心傾聽是父母的主要責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發後,煩惱自然會消失一大半。

另外,在傾聽孩子講話時還要注意兩點:

一是當孩子需要你傾聽時,即使很忙碌,也不要對孩子說:“我現在沒空,以後再說!”傾聽孩子的訴說,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因此,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什麼,都要盡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閑時間再說。立即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

因此,當孩子有話要說時,我們要盡可能地立即與他交談,這樣孩子就不會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我們是多麼地重要,他也就會更多地把心裏話告訴我們。

二是傾聽不是在擺姿態。如果我們將這種態度當做一個技巧應用,隻是用此來騙取孩子的信任,一邊做出傾聽的樣子,一邊想著駁回的理由和轉變他的想法的途徑,完全不考慮孩子所述觀點中的可取之處,隻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內心深處還是認為以孩子的經驗與認識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複幾次,孩子便有上當的感覺,也就不會再接受你的傾聽了。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父母,你不必刻意向孩子說教。父母作為傾聽者給予孩子關注、尊重和時間,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

7.耐心疏導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格往往會變得逆反,喜歡和家長對著幹,“讓他東,他偏西;叫他打狗,他罵雞”。而一些好孩子也變得不聽話起來,讓家長頭疼不已。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認識到,如果對孩子的逆反性格與逆反行為聽之任之,很可能會使孩子形成病態人格,但如果對其粗暴製止或強行壓製,就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將他們推向另一個極端。家長隻有耐心疏導,才能解開孩子心中的“疙瘩”,消除孩子的逆反性格。

李楠今年14歲,從小就很聰明,也很聽爸媽的話,可近來變化較大,凡事總愛與父母頂嘴,自作主張,有時還偏要同父母“對著幹”。例如,小學畢業後,家長為李楠選擇了就近的一所重點中學作為報考誌願,而李楠偏挑選了一所離家較遠的中學。她不是喜歡路遠,而是有意與家長鬧別扭。李楠有鼻炎,家長配來滴鼻藥水,她卻有意把瓶摔了;家長問考試成績,她故意說不及格;家長平時工作忙,找機會想跟李楠聊聊,她卻把家長拒之門外……家長十分焦急,不明白李楠為什麼突然這麼不聽話,家長不知該如何是好。

生活中,很多父母抱怨,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煩惱就越來越多了,總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父母的話,越難管教,“半大小子,氣死老子”。為了糾正孩子的逆反,家長們想盡了辦法,最初是忍讓,然後是哄勸,接著就是打罵,等這些辦法都沒用時,一些家長就灰心、放棄了。

陸偉是個15歲的孩子,是家中的獨生子,也是父母頭痛的根源。據他媽媽說陸偉在上中學以前原本是個不錯的孩子,學習不錯,是體育委員,老師還說陸偉腦瓜靈,是上大學的苗子。可現在——整個兒就是一個小混混兒:頭發染得五顏六色,抽煙、逃課,甚至還交了一個女朋友,父母痛心極了,就算是青春叛逆期吧,可自己也沒少管孩子,怎麼越管倒越糟了?後來陸偉的媽媽帶著陸偉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陸偉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上中學後,我就覺得很煩躁,看什麼都不順眼!偏偏爸媽還把我管得更嚴了,處處限製我,我已不是小孩了,有些事情我討厭他們管我。可他們卻罵我學壞了,不讓我交女朋友,不讓我和不三不四的人來往,讓我好好學習……我才不聽他們的呢!他們讓我怎麼幹,我偏反著來。”說到這裏,陸偉甚至得意地笑了笑,“好了,現在我變成壞孩子了,讓他們再管我,再罵我!”

美國20世紀60年代嬉皮運動的口號之一是:“如果吃藥違法,我們早就吃了。”這句口號反映出了逆反期孩子的一種典型心態:和一切正統的東西對著幹!而這一時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粗暴的壓製,他們甚至會為了反抗父母的壓製,故意走上邪路,就像上個故事中的陸偉一樣。

那麼怎麼辦呢?教育學家認為,與其“堵”,不如“疏”,隻有運用“疏導計”才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總是伴隨著一定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因此先要“疏流”,然後才能“改道”。首先,主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或改善原有的不和諧關係,以贏得孩子的信任。真誠、尊重是與孩子交談和溝通的前提。其次,學會傾聽,用同情心去考慮孩子麵對的問題。這個時候並不需要對孩子的情緒進行邏輯分析,也不需要侃侃而談教育大道理。鼓勵和引導孩子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改變認知偏差的前提。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感受,不僅有利於孩子敞開心扉,緩解情緒壓力,而且有利於盡快找到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下麵就是運用“疏導計”時幾個關鍵的方法和技巧:

(1)平和地探討,切忌粗暴

當父母麵對反抗、叛逆的孩子時,方式應該是循序漸進,目標應該是竭盡所能地使用更為溫暖、平和以及尊重的態度與孩子相處;以自己的彈性去應對孩子的缺乏彈性。

(2)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中,家長不僅要認真地聽,而且要會聽。認真地聽是指拋開教導模式,把主動權讓給孩子,引導孩子自己說。會聽是指家長要善於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冷靜地思考,把握問題的症結。

(3)現身說法拉近距離

家長可以在孩子跟前承認自己也曾有過偏執、怨恨或古怪的言行,有意識地自我表露,這樣可以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時,家長可以適當地透露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體驗。這樣有助於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線,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放下架子,平等溝通

許多時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許多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父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父母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對孩子的逆反性格,既不可過度壓抑,又不可放任不管,隻有抓住孩子逆反的根源,耐心疏導,循循善誘,才能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