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換一種態度跟孩子溝通(1 / 3)

1.與孩子的溝通要真誠且平等

要挖掘孩子的潛能,就要懂孩子,多與孩子交流,化解孩子的心結。而要實現有效交流,就要與孩子真誠平等地溝通,讓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孩子,總是像上級對下級那樣,隻一味地強調他們自己的觀點與尊嚴而不顧及孩子的想法,好像父母從來都是對的,而孩子從來都是錯的。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破壞父母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有位父親,他教育兒子跟一般家長完全不同。他整天跟兒子嘻嘻哈哈、沒大沒小,根本就不像父親。親友、鄰居看了,擺出一副教訓的樣子說他:子不教,父之過,當父親沒點威嚴早晚要吃虧的。誰都想看他笑話,哪知十幾年後孩子品行好,學習好,高考一揭榜,其他孩子都名落孫山,唯有他的兒子微笑著走進了北京大學。

於是,他周圍的一群家長傻眼了,忙跑來問他用了什麼絕招。他說我的招數說不得,說出來你們也不相信,相信也做不到,白說。

其他的家長說:“有什麼做不到的,我們比你不差什麼吧!”

他越不想說,這些家長越好奇,越逼著他說。

最後被逼無奈,他終於和盤托出:“告訴你們吧!我教育兒子的全部奧秘是,我兒子6歲生日那天,我就決定把他當成完全平等的朋友了!”

這位父親的開明之舉,能有幾位家長做得到呢?看了這位父親的故事後,你是什麼感覺?父母要想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要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就應該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聽話、順從,不得有異議,不得有爭辯,否則就是“無法無天”。不少孩子自己的事情,也要由父母說了算,孩子在家庭中一直處在被動的“被統治地位”,以致造成孩子有事不敢說,有話不敢講,在內心裏與家長總保持著距離。

不願與家長溝通和交流,久而久之,代溝越來越深。有時家長想問問孩子考試的情況也會遭到孩子“你別問了”的回絕,搞得家長很尷尬,也很苦惱。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沒有距離,無事不談,無話不講,大人心情舒暢,孩子心裏快樂,那就不會存在上麵的問題了。要想與孩子做到真正能夠溝通,方法太簡單不過了,就是肯與你的孩子交朋友。父(母)子之間達成一個互容、互解、互諒的“三互”關係,從而拉近代際距離。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隻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友誼。

孩子往往喜歡與家庭以外的人交往,因為那些人對待他們很像同輩,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這種氣氛。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應該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獨斷專行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子女的角色,但與父母一樣,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受到尊重。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來與孩子交往,這樣才能在教育孩子時,讓孩子對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不夠的,還要與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讓父母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是他們關係的重要方麵,因為不信任會使現實關係中出現抵觸現象,會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因此,作為合格的家長,還必須經常用正直和誠實的行為去獲得孩子的信任。

要獲得孩子的信任,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隨意蒙騙孩子。對孩子的提問,包括像“死”和“性”等傳統禁忌的話題,也應做誠實的回答。

另外是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什麼,除非是保證能做到的。孩子往往會將成人的許諾當做誓言,假如許下了承諾,但又破壞了這種嚴肅的承諾,孩子便不會再相信你了。

一旦孩子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齡,就應當相信他們所說的話,以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除非他說的話很不真實),不要這樣去問孩子:“你所說的確實是真的嗎?”或“又在撒謊!”

這樣會使孩子懷疑你對他的信任,要用善意代替對孩子的懷疑,他將盡力實現對你的信任。

當發現孩子對你不老實了,仍然應該對孩子抱著誠實和信任的態度,相信他將來會改變和克服這個毛病,要讓孩子體會到老實承認錯誤對他是有益的。

總之,每一位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信任孩子的行為與你對他的尊重是一致的。

孩子信任父母的標誌,是他遇到問題時能找你尋求解決辦法,把你作為一位知心朋友對待。因為他們知道你很信任他們,能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複。這樣,孩子才會把他們內心中的秘密透露給你,他們知道你一定不會辜負他們的信任。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們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真誠

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沒有任何虛假。要求父母能客觀地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感受什麼以及做什麼。除了自我意識,真誠還意味著向孩子敞開你的思想和感受。當你的工作沒有做好時,你可以說你很灰心。如果對孩子很生氣,直接對他表露這種感受比用隱諱的方式更好。

(2)勇於承認錯誤

包括坦率地承認自己的弱點和錯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如果對這些過失的發生,能用疏導講理、慈愛的態度來解決,那麼他們就能夠接受,而且不會有無法挽回的損害,重要的是家長本身怎樣去做。父母應該直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與孩子交談和向孩子道歉,而不要使孩子形成“父母犯錯後從來不承認”的印象。做到這一點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因為承認了無知和錯誤,卻增加了孩子的信任,並激發了他們自己尋求答案的願望。

(3)態度始終如一

是指每當某事或某種情況發生時,都用同一方式處理。對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對父母信任的基礎。當孩子預先知道父母的意圖以及父母會怎樣反應時,他們就會感到比較安全。這種安全也是構成孩子對你信任的重要基礎。

再溫和的父母的愛也帶著威嚴的色彩,也是生硬的、有距離的、不易接受的,隻有朋友的愛才是友善的、和氣的、平等的、有益心靈和易於接受的。

家長們應當放下“架子”,平等真誠地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煩惱困惑,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性格。

2.誘導孩子愛上學習

一般來講,當家長發現孩子貪玩,不愛學習時,通常會非常失望、惱怒,進而斥責孩子,逼孩子努力學習。然而教育學家發現,這樣做效果通常並不好,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學,那麼再逼他也是沒有用的。隻有多與孩子溝通,以愛心、耐心、細心、恒心來幫助孩子,關愛孩子,才能點燃孩子心頭的希望之火,讓孩子變得勤奮,養成學習型的性格。

“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學了!”7歲的南南這樣對媽媽說。

“為什麼?上學有什麼不好嗎?”

“我就是不想上學,不想去!”南南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

“不行!哪有孩子不上學的道理。”南南的媽媽沒有答應孩子的要求。過了一會兒,媽媽又問南南:“你是哪裏不舒服,還是和同學相處得不好?”

“沒有呀!就是不想上學。”南南很誠實地回答媽媽。

“那好吧,你給媽媽一個理由,如果媽媽認為你有道理,媽媽再考慮你的要求。”媽媽這樣回答南南。

南南上學的時候就要到了,媽媽仍耐心地等待著南南的“理由”。最終南南支支吾吾地對媽媽說:“我沒有理由,我明天給你理由行嗎?”

“你明天給媽媽理由,那媽媽就明天再考慮你的要求,但今天你必須去上學!時間到了,我們出發吧。”

在送南南去學校的路上,媽媽對南南講了很多“愛學習的小發明家”的故事……

南南的媽媽是個懂得教育孩子的好母親。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評論孩子:“我的孩子腦子很靈,可就是不愛學習。”話中之意就是“盡管我的孩子不愛學習,但他也是一個聰明的人”。這種對待孩子學習問題的態度是很有害的。孩子不愛學習當然會讓父母傷腦筋,哪一個父母不著急呢?但父母還得具體分析孩子厭學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對孩子的厭學情緒和行為做出正確的處理。

我們之所以說南南的媽媽是一個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媽媽,是因為她麵對南南的厭學情緒,耐心地進行誘導,處理得既合情合理,又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假如南南的媽媽換一種教育方式,比如:“你敢說不去上學?吃飽撐著啦?不上學想做什麼!小小年紀就逃避學習,等你長大了,那還了得!”這樣教育(訓導)孩子,會收到什麼效果呢?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不但沒能收獲到好的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讓很多孩子變得更加厭惡學習。

我們應該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這種差異是極其正常的。孩子的這些性格、個性,表現在學習方麵,有的孩子喜歡學習,有的孩子則不太喜歡學習,甚至於對學習還會產生種種厭惡情緒。從孩子的心理發展角度看,這樣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對此,做父母的責任不應當隻是問“不上學你想做什麼”,而應當幫助孩子找一找“你為什麼不喜歡學習”的原因。實際上,如果父母能采取一些積極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那麼,孩子的厭學情緒是可以改變的。

厭學的孩子在心理上一般都比較脆弱,所以更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和理解。因此家長應當多給孩子一些關懷和幫助,少一點冷語和斥責。專家認為,對待厭學的孩子,父母應該持以下幾種態度。

(1)愛心

我們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以此來感歎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愛。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會經常聽到有些父母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這麼不爭氣,養你有什麼用?”“上學有什麼不好?這樣不愛學習的孩子扔掉算了!”也許這些都是氣話,但孩子會很容易當真,而且從另一個側麵,這也反映出許多家長的一種心態——對孩子的愛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聽話、愛學習來交換。

其實愛是一種意識形態,需要有一個持久的意會過程。許多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以為自己付出了愛,孩子就應該馬上感受到,就希望孩子立刻做出回應,這實在是一種不科學的主觀想法。要想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付出愛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重要的是,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愛,並為這種愛而感動、行動。

(2)耐心

生活中,一些家長常常因孩子不愛學習而斥責和打罵自己的孩子,多數原因就是家長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缺乏耐心。他們常常因為孩子不能一下子領會自己的意圖,不愛做功課,就火冒三丈,大聲斥罵,甚至體罰孩子。這種沒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僅起不到促進孩子愛學習的效果,相反還會使孩子產生自暴自棄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會影響親子關係。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點兒急躁心理,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所以,父母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為他講道理,耐心地聽他說……

(3)細心

吳女士過生日,正在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送給她的祝福竟然是:“祝媽媽每天都不會被老師批評。”大人們覺得很好笑,就說:“你媽媽現在不是學生了,哪裏會有老師批評她呀!”誰知孩子又說:“那麼我就祝媽媽每天都不會被領導批評!”大家都說這孩子小小年紀倒挺懂事的,但細心的媽媽想得更多,她從兒子給她的祝福聲中感受到了兒子的內心世界。為此,當天晚上她就和兒子進行了一次長談,終於知道了兒子說這句祝福語的前因後果。原來,兒子就讀的學校是一所重點小學,學習要求比較高,有些課程教得快。智力中等的兒子跟得很累,又因為做作業動作慢,常常要被老師批評。凡此種種,兒子就覺得學習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不被老師批評則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知道了孩子的處境後,這位媽媽很著急,她立刻和兒子的老師取得了聯係,向老師坦言了兒子麵臨的困境和自己的擔憂,請求老師給予幫助。老師非常重視這件事,並和孩子的母親一起製定了富有成效的個案教育方法。後來在老師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孩子終於順利地闖過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求學關。

這位媽媽細心地幫助兒子克服了厭學情緒,使兒子更快、更健康地成長,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他這樣幸運。當有些孩子不滿現狀決定離家出走的時候,當孩子因成績不好受了委屈默默悲傷的時候,不知道他們的家長在做什麼?為什麼會對孩子麵臨的困難毫無知覺?如果不是缺乏愛心的話,最大的原因就應該是對孩子不夠細心。雖然生活中不乏粗心之人,粗心這個毛病也不容易改正,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好家長,就必須改變自己,在教育孩子、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細心。

(4)恒心

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對家長來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恒心,要堅持不懈地朝著既定目標對孩子進行培養和教育,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碰到困難就輕言放棄。

9歲的強尼是個調皮的孩子,最喜歡玩遊戲,最討厭學習。老師常常給強尼的父母打電話:“強尼又逃課了!你們快管管吧!”強尼的父親生氣地說:“這樣的壞孩子不要管他算了!”但強尼的母親卻認為天下沒有管不好的小孩子,因此一定要好好教育強尼。有一次,媽媽和強尼談了整整一個下午,強尼向媽媽保證,以後再也不逃學了,強尼的父母都覺得很欣慰。然而還沒過兩天,強尼的老師又打來了電話:“強尼又不見了!”當天晚上強尼很晚才回家,父母正坐在客廳裏等他,他害怕極了,但父母卻隻是溫和地招呼他吃飯,飯後又詢問他沒去上學的原因。強尼突然哭了起來:“我以為對我這樣的壞孩子,你們一定討厭極了,你們一定會放棄我了!可你們為什麼還關心我呢?”強尼再一次保證以後決不逃學,而這一次他做到了,強尼的父母再也沒接到過老師的電話。等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強尼已經成為了一個學習很優秀的學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