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糾正教育觀念上的誤區(1 / 3)

一位家長領著四歲大的兒子逛商場,與家長的興致盎然不同,孩子卻總是鬧情緒,不斷嚷著要回家。這位家長幾經哄勸、嗬斥無效後,不得已打算背起兒子。就在她蹲下身的一刹那,她心裏猛然一震:她看到的隻有顧客來回走動的腿,而這正是孩子眼裏的全部世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潛能,順其天性而為之要比把成年人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效果好得多。

1.不要對孩子心存偏見

偏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後,你就很難正確地評價一個人。在教育子女這方麵,家長尤其要留神,千萬不要帶著偏見去教育孩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達達是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他很聰明,就是不愛學習,不僅如此,有時候他還喜歡耍點小聰明。比如,有一次他就把成績冊上的39分改成了89分,惹得父母又氣又恨。有一段時間,達達看了幾本科普書,他覺得自己應當努力學習,長大後當個科學家,也去研究機器人什麼的。於是達達開始努力學習,結果在期中考試的時候,竟然由倒數第3名前進到了第9名。那天,他興衝衝地拿著成績單衝回家裏,結果爸爸在反複檢查了成績單的真偽後竟然說:“成績不錯,抄同學題了吧?”媽媽也在一旁皺著眉頭說:“達達,作弊是最可恥的,知道嗎?你怎麼越學越壞了呢?”

“爸爸媽媽,你們怎麼這麼說我?”滿心期待父母表揚的孩子,心情一下子墜入到穀底,哭著跑回自己的房間。從此這個孩子放棄了努力,他的學習成績又跌回到原來的水平,因為對他來說,成績固然重要,但尊嚴更不容踐踏,所以隻有選擇以一如既往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不僅是父母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

由於父母平時對孩子已經有了“成績差”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在孩子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眼光去評價孩子,對孩子造成偏見、成見的錯誤認識,結果既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進取心,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會覺得父母因為成績差就打擊我,這說明他們不是真的愛我。

然而很多家長都不自覺地對孩子形成了一種帶有偏見的認識,尤其是對那些以前“公認”的“壞孩子”。大人們的這種偏見是對孩子心靈的暴力,嚴重地阻礙了孩子愉快健康地成長。

更糟的是,有些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在年幼時有不聰明的表現,七八歲時有蠢笨的舉止,便斷言:“這孩子腦袋太笨了,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甭指望他(她)有出息了!”與錯誤的失望情緒隨之而來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驟然降溫,從此,孩子則隨時能夠領教到父母的責罵與輕視。其結果,肉體施暴,傷及皮肉;心靈施暴,損毀自信。受傷的皮肉很快即可康複,受傷的心靈卻可能一輩子也難以愈合。

下麵這個例子就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偏見對人們的影響。

在美國密歇根州的一所大學裏,心理學家找了20名大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實驗者把這些大學生分成了兩組,並向兩組同學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評價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

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鷹鉤鼻子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鷹鉤鼻子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難的意誌……

心理學家得到了他所預見的答案,但對對比如此鮮明的答案,還是不禁啞然!

看到了嗎?明明是同一張照片,隻不過因為帶著不同的心理暗示去看,就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

我們之所以認為偏見對孩子成長有危害,不僅因為它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還因為它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暗示。比如說,在學校裏如果老師按照學生的成績排座位,那麼坐在後幾排的學生就會認為:“這就是說我沒希望了,我被拋棄了!瞧,我是差生,永遠也不可能坐到前幾排,老師當然也不會喜歡我!”這樣一來,孩子也就不會再費勁兒地去努力學習了。

父母們都應當認識到,偏見是對孩子心靈的暴力,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不應對孩子抱有任何成見,任何時候都不該有“這孩子注定沒出息”的錯誤思想。否則這種傷害孩子心靈的態度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能使孩子充滿自信,也不利於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和成長。

所以,如果一個平時調皮搗蛋的孩子,突然收斂了往日諸多“搗蛋”的行為,變得安靜溫順起來,那麼家長和老師就應該相信孩子的變化,讚賞孩子改變自己的勇氣和他的上進心,因為這很可能是因為某件事情給他帶來了觸動。家長每天都應該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千萬不要用舊有的心態評判他們,要知道成長中的孩子可塑性極強,過去不等於現在,更不等於未來。

2.別怕孩子搞“破壞。”

給孩子新買的電動車,被孩子拆得七零八落;爸爸旅遊時帶回來的工藝品小木船,也被孩子給“分解”成一塊塊碎木片……這幾乎是每位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那麼家長們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有什麼反應呢?大聲嗬斥、耐心勸導?不,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您不妨縱容孩子一次,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在“搞破壞”中提高創造力,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希爾是個生活刻板嚴謹的人,做事情總是規規矩矩。但這麼一個講究紀律的人,卻有一個最調皮搗蛋的兒子布魯克林。

布魯克林是個9歲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動,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壞東西,惹是生非。他與他的父親在個性上是兩個極端,因此兩父子之間的戰爭一天之中不知要發生多少次。

有一次,布魯克林把舅舅送給他的望遠鏡拆開了,想看看裏麵究竟藏了些什麼,這自然會招致他父親的憤怒。不過,拆東西可算是布魯克林最大的愛好了,凡是讓他感到好奇的東西,都逃不過被拆的命運,當然因此他也沒少挨父母的打罵。可是無論父親怎麼打罵,他的這個毛病始終也改不了。

還有一次,布魯克林竟然把一塊金表給拆開了,要知道這塊表是布魯克林故去的爺爺留下來的遺物,有七十多年的曆史。希爾一直十分珍惜,總是帶在懷裏,從不離身。不久前表出了點故障,必須拿去修理,哪知還沒來得及修,就被他這個調皮的兒子給翻了出來。現在這表被大卸八塊,零件散落了一地。希爾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將兒子扇得坐在地上,而且還準備再衝上去打他一頓。

然而妻子卻攔住了他:“請不要打了,你這樣打孩子太過分了。”

希爾火冒三丈地說:“不,這是他應得的!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麼樣子。”

“布魯克林是弄壞了表,但是你認為一塊表比自己的兒子更重要嗎?”

這時,布魯克林抽抽咽咽地辯解說:“我沒弄壞表……我隻想幫你把它修理好……”

妻子在一旁氣憤地說道:“不管布魯克林是修表還是拆表,你都不應該打他,恐怕又一個‘愛迪生’就這樣被你給‘槍斃’了。”

希爾愣了一下,問道:“我不懂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孩子拆開金表,他也隻是想知道金表裏到底有什麼,這是一種好奇心,這是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表現,也是一種創造。如果你是一個明智的父親,就不應該打孩子,而應該理解孩子,要給孩子提供從小就能夠動手的機會。”

妻子的話給希爾很大觸動,當天晚上他帶著金表零件來到兒子的房間,在真誠地向兒子道了歉之後,主動提出和兒子一起修理金表。小布魯克林原諒了父親,並答應和父親一起修理。在這個過程中,希爾才發現兒子原來如此聰明,手指也非常靈巧,他記得零件應該放在什麼位置,甚至還能說出一些零件在手表中所起到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手指活動靈巧的孩子,大腦的思維活動往往非常活躍。在手工活動中,孩子進行的拆裝、粘接、裝配等一係列動作,都要通過聽、視、觸等感覺係統傳入大腦的運動區,再由大腦的運動區發出指令,不斷地調整手的動作,這樣反複循環刺激,能使腦細胞的功能得到加強,思維水平得以提高。因此,孩子在他們感興趣的手工活動中,能夠得到智能的發展。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總是以種種理由抑製孩子這一好奇心驅使下的美好天性。

對待孩子不要怕麻煩,認為孩子搞手工勞動要攤放材料、工具,弄得家裏淩亂不堪;也不要怕孩子弄髒衣服、弄髒了手。父母不妨為孩子提供專門的衣服、擦手的抹布。至於孩子使用剪刀、針等危險工具,父母開始可以指導孩子使用,以後再逐步讓孩子獨立使用。這樣既可以避免孩子初次使用時受到傷害,也能達到訓練孩子心、眼、手的協調性和靈活性的目的。實際上,在一些“破壞活動”中,隻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一些好習慣,許多問題都可解決好。父母千萬不要因小失大,使孩子失去鍛煉自己的機會。

3.讓孩子在淘氣中長智慧

孩子淘氣是最讓父母心煩的,他們精力旺盛,不停地惹是生非,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麻煩。對於這樣的孩子,一般家長的教育策略就是:嚴加管教,然而這樣做效果並不好。有的孩子越管越“皮”,處處和父母對著幹,無法無天地淘氣;有的孩子被家長管得老老實實,對什麼都沒興趣,家長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其實對淘氣孩子的最佳管教方式是:在約束中縱容。這是對縱容計的一種活用:縱容孩子淘氣,但要注意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麵發展,讓孩子在淘氣中學到東西。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非常淘氣,好在他有一個開明的母親,從來不會嚴厲地壓抑他的天性。有一天上課時,一名女學生突然發出一聲驚叫:“蛇!”全班頓時炸開了鍋,一片呼叫聲。一些學生爬上了桌子,還有一些往教室外逃,年輕的女教師慌了手腳。這個孩子卻鎮定地趴在桌子底下,伸手一把抓住一條蜥蜴,往一個小紙盒裏一塞放進書包,若無其事地坐到座位上。班主任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狠狠批評了一頓,並找來了孩子的母親。其他老師都反映:這個孩子是個淘氣包,貪玩,常捉弄女同學,學習成績不好。希望家長多配合學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

母親把孩子領回家,但並沒有批評他。因為她知道就事論事隨便下結論,不分青紅皂白訓斥批評,是教育者的大忌。沉默了一會兒,她心平氣和地問兒子:“為什麼要抓蜥蜴,不怕它咬嗎?”兒子說:“它沒有毒,不咬人。”“是嗎?你怎麼知道的?”“書上說的。”“你什麼時候抓到的?”“四五天了。”“這麼久了,喂什麼給它吃?”“我沒有喂它。書上說,蜥蜴餓急了會吃掉自己的尾巴,我想試一試,看看是不是真的。它至今還沒有吃掉尾巴。”母親笑著拍了拍兒子的肩膀,鼓勵他把實驗做下去,並告訴他如何做好觀察記錄,同時向他指出:不該將蜥蜴帶到學校。兩個星期後,兒子興奮地告訴母親:“蜥蜴的尾巴不見了。”母子一起剖開蜥蜴,在肚子裏找到了尾巴。孩子高興得不得了。正在這時,市裏要舉行科技小發明小論文競賽。母親就鼓勵孩子把蜥蜴實驗的記錄寫成一篇觀察報告,結果這篇報告獲得了小論文二等獎。那天放學後,孩子把獎狀端端正正捧在胸前,在同學羨慕的目光裏走出校門。

後來,同學們選他擔任科技活動小組長,之後他又成為班裏的學習委員。

這個事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淘氣的孩子並不是一無可取,隻要父母管教得當,孩子就會大有作為。

歐美很多國家對兒童教育的研究顯示,淘氣的孩子往往最具有堅強的意誌力,而且通常很聰明。事實上,有時候孩子的淘氣行為就是他具有開拓精神與創造力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應避免過分壓抑孩子的反抗心理,順勢而為,開發“淘氣包”的聰明潛力。

為了有效地開發淘氣孩子的潛能,為了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引導孩子改過

接納孩子已犯的錯誤,注重事後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並給予孩子改過的機會,使其從改過的過程中領悟出道理;否則,孩子會認為,反正父母是不再給自己機會,也不再對自己存希望,還用改過嗎?進步的效果也就達不到了。

“縱容”孩子淘氣,並不等於對他們的過錯不聞不問,否則,亦達不到啟發孩子的效果。所以,給予孩子正確解釋,讓他們知道犯錯誤的原因何在,讓孩子想想避免或改過的方法,從中學習。

(2)不要隨便責罵孩子

責備孩子前,先站在孩子的立場設想一下,想想他們的能力、感覺。例如孩子吃飯時打破了飯碗。“飯碗太大了,你的小手不夠大吧?”“所以,吃飯時就最好不要東張西望看電視啦!”孩子也就覺得父母替自己設想,不是完全責怪自己,會發自內心地自我反省,不再存心推脫,並盡力避免下次再犯。

(3)幫孩子分擔一部分責任

替孩子分擔一小部分責任,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亦有助於他們反省。在孩子年齡較小時,不應給予太多責備,目的隻在於給他們認錯及思考、吸取教訓的機會。

“縱容”孩子淘氣,關鍵在於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淘氣中有所得,若一味縱容孩子而不加引導,那就是溺愛孩子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