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糾正教育觀念上的誤區(3 / 3)

這樣做是非常有意義的,減輕孩子的精神負擔,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好的影響,同時又可以緩和因高壓政策而導致的親子矛盾,如果處理得好,甚至還可以改變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

那麼,“減負計”應該怎樣運用呢?

首先,父母不要再整天拿自己的孩子跟一些出色的孩子相比,當你對孩子說“你看人家的孩子”時,其實就是在對孩子說:“你太沒用了,比起人家的孩子,你差得太遠了!”這樣一來自然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另外,在家裏不要用教師的身份或其他的什麼身份管教孩子,而要以慈愛的父母的角色和孩子傾心交談,拉近距離,認真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及興趣所在,尊重孩子的想法,為孩子營造輕鬆愉快的讀書氛圍。一旦孩子接受父母作為他的知心朋友,一旦消除了令他窒息的高壓環境,就能改變他對讀書的厭倦。最好根據孩子的興趣,激發他的讀書熱情。至於孩子今後的路怎麼走,父母可以進行引導,但不能代替孩子做決定。

7.不能要求孩子“唯命是從。”

一些父母在生活中總是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孩子的一些想法行為,隻要是自己不喜歡的,一律用高壓政策壓製、“改造”。結果,孩子表麵上對父母唯命是從,但心裏卻對父母感到怨恨、恐懼、不滿。其實,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應該認真考慮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真的有問題,父母可以以朋友談天的方式與孩子交換一下看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意見。

大剛和幾個好朋友約好了,周六晚上都去同學王磊家,下下圍棋,同時也商量一下升學考試的事情。吃過晚飯,他要出門時,爸爸卻大聲嗬斥:“晚上到哪兒去?不許去,給我在家裏待著!”“他去和同學商量考試的事。”一旁的媽媽替大剛解釋,可是爸爸仍然聲色俱厲:“升學的事和同學有什麼好商量的?用不著!開家長會的時候,我跟班主任已研究定了,你隻要好好念書,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訓完大剛,又轉過臉來衝著媽媽喊:“就是你縱容他,慣得簡直不像話!在這個家,我是老子,我說了算數!”

大剛的心裏難過極了,不僅僅是由於爸爸的阻攔使他在同學麵前失了約而難過,也為爸爸如此的粗暴專製而難過。其實,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有一次他生病時,是爸爸背著他跑到醫院。可是,大剛就是受不了爸爸對他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幹涉。所以好多時候,他心裏有事,寧願憋著,也不跟爸爸講,免得又招爸爸的責罵。

簡單粗暴也是不文明的表現。誰都不會喜歡專製的領導或同伴。子女對專製的父母同樣也是反感的,盡管表麵上可能表現得“百依百順”。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把好事弄成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事後不少父母也後悔莫及,但由於未下大決心克服這種毛病,後悔歸後悔,再遇事又舊病複發,弄得孩子見父母如同老鼠見貓,何談溝通交流,更何談父母子女之愛?

自然,父母不允許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可是沒有多少道理或者幹脆不講道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對孩子,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用粗暴、將帥式的語言、態度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因此,我們建議家長用“對等計”教育孩子,不要對孩子專製粗暴,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要知道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家長應該抱著平等的態度,丟掉成年人的認識框架,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他們的世界,並給予引導,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和諧得多。

兩代人之間有太多的不同看法,父母不能因為自己覺得不合理,就粗暴地壓製孩子。教子應該是努力啟迪和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自然地發展,粗暴地強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一定不會好。

孔子曾說,“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也就是說被鞭子打過的孩子,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簡單粗暴的專製管教形式,是無法讓孩子真正心服的。父母們遇到具體事情時,應當多和孩子協商、討論,而在討論具體的問題時,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不要壓抑、限製孩子的願望。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願望盡可能地去滿足;對孩子的一些無傷大雅的“出軌”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孩子的合理建議要認真采納等等。總之,父母一定要平等、民主地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愛戴父母,才會生活得毫無壓抑感。

對孩子“出格”的想法與行為,要盡可能地寬容諒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不要粗暴地管製孩子。如果你能讓孩子把你當成親密的朋友,那麼你就算得上是稱職、開明的父母了。

8.不要“入侵”孩子的空間

孩子漸漸長大了,他們開始有了隻屬於自己的秘密,不想讓父母知道。而父母為了管教好孩子,卻往往喜歡入侵孩子的空間,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記。父母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做法卻很糟,這樣做隻會拉開親子間的距離,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

雖然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十分親密,但是他們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誰也不應該侵入對方的秘密生活。但生活中,父母卻經常在無意中破壞了這種平等,因此,也往往在無意中切斷了與孩子之間的信任紐帶。

星期六一早,托尼的兒子與同學出去玩了。托尼一個人來到兒子的房間,發現兒子的書桌上雜亂無章,就走過去想整理一下。托尼打開兒子的抽屜,在抽屜裏,托尼突然發現了一個黑色的筆記本。

兒子在筆記本的第一頁上寫道:“自從我上中學以後,我的心裏就逐漸變得空虛與孤獨,父母除了關心我在學校裏的表現外,就是把我關在屋裏學習,每天當我伏在桌前,永不停止地寫那些永遠寫不完的該死的作業時,我就有著說不出的痛苦。”

讀完兒子的日記,托尼內心感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他原以為自己和兒子是親密無間的,可萬萬沒有料到兒子與自己竟有這麼大的代溝。

傍晚,兒子回到家裏,又關上房門獨處。晚餐的時候,兒子突然問:“爸,媽,你倆誰動我的東西了?”

“沒有啊。”托尼假裝糊塗地說。

兒子見父親的態度如此堅定,什麼也沒有說,悶悶不樂地走開了。

過了兩天,兒子上學出門後,托尼又偷偷溜進兒子的房間,打算從兒子的日記裏洞察他內心的秘密,令托尼吃驚的是,抽屜上不知何時安了一把小銅鎖。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

晚上,當兒子回到家後,托尼鼓足勇氣對兒子說:

“兒子,爸爸犯了一個錯誤,你能原諒爸爸嗎?”

兒子沉默了一會兒,冷冷地說:“不就是偷看日記的事嘛,我不想再談這件事了。”

“如果你原諒爸爸,就請你把鎖打開吧,別把爸爸當賊似的。”

兒子氣呼呼地把鑰匙拋給托尼說:“這是鑰匙,你該滿意了吧?”

幾天以後,當托尼無意中再一次來到兒子的房間時,又鬼使神差地想看兒子的日記。可是令托尼失望的是,兒子的抽屜雖然沒有上鎖,可那日記本不知何時已無影無蹤了。

有一天,兒子突然對托尼說:“爸爸,你是不是很失望?”

“你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我把日記扔了,並發誓不會再寫日記了。”

托尼驚愕地醒悟到:他已經失去了兒子的信任。

顯然,父母隨意翻閱事關孩子隱私的信件、日記等是不正確的。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上一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父母是不可信任的!當身邊最親近的人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時,親子之間的交流溝通便不複存在了。

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水晶人”,對自己不應有任何秘密,於是幹脆粗暴地侵犯孩子的隱私。

嘉嘉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她最大的煩惱就是父母拆看她的信件和日記。有一次,她在家裏做功課,一位男同學打電話來,沒想到媽媽在另一個房間偷聽。她剛擱下電話,媽媽便怒氣衝衝地過來,劈頭蓋臉地質問那個男孩兒是誰,是什麼關係,並警告她不許早戀。她知道媽媽偷聽電話,就十分氣惱地說:“你為什麼偷聽我的電話,侵犯我的隱私權?”媽媽輕蔑地說:“小孩子有什麼隱私權,當媽媽的不能管你嗎?再說你心中如果沒有鬼,幹嗎怕別人知道呢?”她與媽媽大鬧了一場。以後她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連話也不願意和媽媽說了。

想一想,這個女孩子還會信任她的媽媽嗎?有了煩惱還會願意向媽媽訴說嗎?其實個人的隱私與人格尊嚴有密切聯係,侵犯孩子的隱私就是不尊重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家長也同樣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教育學家認為,有隱私是孩子逐漸走向獨立的標誌,這時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力,家長不要總認為孩子長不大,自己必須牢牢控製孩子。當然,為了不讓孩子變壞,家長還是要和孩子貼得近一些,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願意向自己吐露心裏話呢?“尊子計”無疑是最有效的一招了。

一個14歲的女孩子和媽媽的關係特別好,什麼事兒都願意和媽媽商量,她認為媽媽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從來不侵犯她的隱私。這個女孩子常常自豪地對同學說:“我的日記放在桌麵上,也沒有鎖,我有這個自信,媽媽絕不會偷看!”她的媽媽說:“我知道我必須尊重孩子,這樣才能換來她的信任和尊重,瞧,現在不是很好嗎?我從不偷看她的信件、日記,但她有了難解的事都和我商量:有男孩追她啊!不喜歡數學啊……我一點也不用擔心她變壞。”

這個女孩子真幸運,有這樣一個開明、懂得尊重她的媽媽。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一樣,也許親子溝通就不再是問題了。

尊重孩子的隱私,要求父母不要隨意拆孩子的郵件或翻看孩子的日記,不要監聽孩子和他夥伴的談話;當孩子心中有秘密時,如果孩子不想傾訴出來,父母不要刨根究底、緊追不放,更不能以命令的口吻逼孩子說出來。否則,必將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們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從而漸漸失掉誠實正直的好品格。

請記住:誠實要靠誠實來感染,尊重隻能用尊重來換取,了解孩子不等於要掌握孩子的全部秘密。

9.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生活中,父母們總是喜歡依據自己的意願來為孩子做選擇:讓孩子學鋼琴,讓孩子學舞蹈,讓孩子學理工科,讓孩子考大學……幾乎很少有家長會詢問孩子的誌願,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理想,因此親子之間常出現矛盾。父母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孩子指責父母幹涉自己的自由,於是關係越鬧越僵。

父母帶著女兒到餐廳用餐,服務生先問母親點什麼,接著問父親點什麼,之後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兒:“小姑娘,你要點兒什麼呢?”女孩說:“我想要水果沙拉。”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三明治。”媽媽非常堅決地說。“再給她一點生菜。”女孩的父親補充說。

服務生並沒有理會父母的話,仍舊注視著女孩問:“親愛的,你都喜歡什麼水果呢?”

“哦,西紅柿、蘋果,還有……”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服務生一直微笑著耐心等著她。女孩在服務生的目光的鼓勵下說:“還有多放一點沙拉醬。”

服務生徑直走進廚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這頓飯小女孩吃得很開心,回家的路上,她還在不停地說啊笑啊,最後,她走近爸爸媽媽,開心地說:“你們知道嗎?原來我也能夠受到重視。”

可以想象,這個服務生給女孩帶來了平等和自尊,更給女孩的父母上了意義深遠的一課。那就是,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的選擇同樣需要被尊重。

有一位父親,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一直希望能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才。有一次,一個客人在看到他的女兒時,順嘴誇了一句:“這個孩子手指修長,一看就是塊彈鋼琴的料。”這位父親動心了,他決定將女兒培養成鋼琴家。第二天,他就去銀行提出了所有存款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又請了老師來教女兒。可是那個6歲的小姑娘根本就不喜歡彈鋼琴,她希望能和小夥伴一起參加舞蹈班,可父親卻不願意尊重她的選擇,一定要她練鋼琴。每次,小女孩都是哭著坐到琴凳上。有一次她媽媽勸她爸爸說:“既然她不喜歡,就別逼她了!”可小女孩的爸爸卻氣呼呼地說:“不行,她懂什麼?我說了算!”一天,爸爸出去了,留小女孩一個人在家練鋼琴,小女孩由於氣憤,拿起一瓶膠水把琴鍵給粘上了。做完了之後,她突然覺得很害怕,爸爸一定不會放過她的。於是6歲的小女孩收拾了個小包決定離家出走,就在一條繁華的馬路上,她被一輛汽車撞倒,雙腿粉碎性骨折,她永遠也不能再站起來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強製孩子是沒有意義的,家長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興趣理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然沒有錯,可是家長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壓製孩子,說到底人生畢竟是孩子自己的。

隻有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孩子才會願意為此而奮鬥,凡事都迎難而上,也隻有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取得成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